新京報十周年叢書:探底

新京報十周年叢書:探底

《新京報十周年叢書:探底(探查特稿卷)(下卷)》內容簡介:《新京報十周年叢書:探底(探查特稿卷)(下卷)》中挑選的特稿報導曾被廣泛關注,也體現了適度的影響力:其中有官員被報導後鋃鐺入獄,有良民在報導後逃出生天,一些違法拆遷叫停,一些“神醫”光環黯淡。

基本介紹

  • 書名:新京報十周年叢書:探底
  • 出版社:中國發展出版社
  • 頁數:187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發展出版社
  • 作者:新京報社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770027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編輯推薦,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探底(調查特稿卷下)》編著者曹保印。
新京報從創辦那天起,就把責任烙在自己的身上,盡最大的努力恪守新聞的基本準則,以人文和法治作為義不容辭的價值追求。作為一份誕生於社會轉型期的報紙,新京報為這個時代做了儘可能忠實的汜錄和理想的解釋。致力於創辦一份承載新聞人理想,一份以責任為靈魂,一份致力於記錄時代步伐,一份進步的、美好的報紙。新京報叢書,體現著新京報一.出生就風華正茂的自信,體現著新京報人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和對未來、對先進文化的憧憬……
耕耘當下,收穫未來。

圖書目錄

李莊案攪動的江湖
隱秘“大師”王林的金錢之路
北大五學者建言審查拆遷條例
趙作海,被翻轉的人生
農民陳凱旋給總理帶路之後
鄭民生:走上55秒殺戮之路
“造假書記”王亞麗的官場現形記
邳州征地血案調查
張悟本的“神醫”路
河南商城蜱蟲致死事件調查
VD8387的生死7分鐘
上訪者的“精神病院”
孟氏兄弟:不挖煤還能做什麼?
溫州大火:七個人的生死一天
悲愴的絕望,夫妻相縛投江
阜陽“白宮”舉報人之死
定州血案:揭血腥征地的幕後推手
楊新海連環殺人案調查
哈爾濱“寶馬車撞人案”真相
湖南嘉禾拆遷引發姐妹同日離婚
女記者被診不孕,新興醫院再遭質疑

編輯推薦

曹保印主編的這本《探底(調查特稿卷上)》闡述了新京報人致力於用筆書寫當下大案要案的進程,關鍵是能透過文字的迷霧來看清事物的本質現象,呈現出新聞人的價值:心中有理想,眼裡有江湖。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有胸懷,有情懷。每篇文章都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啟示。

目錄

富士康,被跳樓困擾的“圍城”
東方白鸛的死亡之旅
實德資金鍊緊,舉高利貸解壓?
諾獎後,高密的“莫言效應”
鄭州“房妹”調查
公辦養老院排號到底有多難
冷靜之死
涪陵民營加油站生態調查
“神秘”的張志熔
李雙江之子打人,大喊“誰敢打110”
大興四層違建樓大火17死25傷
泰安襲警案調查
“7·23”溫州動車事故後的一夜
“虛假訴訟”辦車牌黑幕調查
北京地稅局原局長王紀平涉貪路
王朝劫案作案時間成謎
宋建忠買官覆滅記
失控的奪命校車
血色湄公河上的中國船員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拆遷風波
民警被指造假送人進精神病院
追問上海“釣魚執法”
內蒙古越獄案疑雲
大興男子滅門案調查
開胸驗肺民工:我只想活下去
山西十餘少年連遭跨國綁架
通鋼事件調查
民警高作喜“奇遇”記

序言

一個寫作時代的到來
2011年,甘肅正寧發生校車貨車相撞事故。那年11月21日,我們報導的導語這樣寫:11月16日清晨,筆直的“鄭周公路”在薄霧中向遠方延伸。楊海軍握著方向盤,把金杯牌9座校車開得飛快,拆掉坐椅的車廂里,62名孩子貼在一起。當看見路邊的下溝磚廠時,他決定,逆向行駛,他要尋找路邊等待走上校車的孩子。就在楊海軍逆行的同時,校車裡播放的兒童音樂正在王春娟身邊環繞,這位坐在副駕駛上的幼稚園老師不知道,薄霧的另一端,厄運已悄然駛來。
而其他媒體同一天見報的深度報導則這樣開頭:11月16日9時15分,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榆林子鎮發生了一起不幸的交通事故,一輛貨車與一輛榆林子鎮小博士幼稚園接送校車迎面相撞,事故共造成21人死亡43人受傷,其中19名死者是幼兒。
後者是典型的硬導語,作為一則深度報導的開頭,它已被這個時代摒棄。中規中矩,依次排列,但這些信息,於5天前,即事發當日,已在微博上廣為流布。當下的“閱讀”信仰是:你不吸引我,我為什麼要花10分鐘讀剩下的5000字,不如刷500條微博。
碎片化、低技術含量的信息發布在新媒體上,如洪流般洶湧。但人類不會只滿足於此。
2003年,《克里夫蘭實話報》女記者康妮舒爾茨,用系列文章描寫了一名被冤枉的強姦犯,無端獲刑13年。該組文章打動了真正的強姦犯,投案自首。康妮獲得當年普利茲特稿寫作獎提名。這類文章無論在什麼媒體什麼年代,都是人們必需的精神食糧。
特稿,最具有文學氣質的新聞報導,亦被稱為非虛構寫作。它嚴守客觀性,但會著重描寫故事氣氛、人物性格,精心安排情節發展。它要求記者有報導的態度和寫作的技能。
如今,該是記者進入寫作的年代了,而不是僅僅只會報導。
西方,許多作家曾是記者,海明威在巴黎做過記者,傑克·倫敦曾為美國報館寫作,魔幻現實主義大師馬爾克斯也曾客串過一次記者。
美國的特稿寫作發端較早,始於19世紀,直至1979年,普利茲獎委員會增設特稿寫作獎後,這類新聞寫作才被嚴肅報刊接受。美國有專門的學校傳授記者寫作技能,為記者編寫的英文寫作指南《風格的要素》也是暢銷的工具書。
而中國的特稿寫作,從某種意義上,可追溯到1995年,中國青年報冰點欄目的創辦曾讓人驚艷。隨後是南方周末的特稿。但因中國特殊的輿論環境,近20年裡,特稿選手轉型的轉型,流散的流散。陳舊、簡陋的訊息體依舊是報業的主流文體。
但是,一切正在發生改變,儘管變速緩,卻依然在變。新媒體的競爭,讀者的換代,讓僵硬文體喪失競爭力,對閱讀體驗的要求在不斷升級。
新京報創刊後,一直摸索如何做深度報導,如何寫特稿。10年,從最初的懵懂,到如今已搭上了一點脈。
本書中挑選的特稿報導曾被廣泛關注,也體現了適度的影響力:其中有官員被報導後鋃鐺入獄,有良民在報導後逃出生天,一些違法拆遷叫停,一些“神醫”光環黯淡。
這些稿件大都涉及到人——小人物在大時代下不尋常的命運。這也是特稿體裁的顯著特徵:展現命運。
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文門徹談到特稿時說,“事件具有人的維度,才值得傳播。”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在新聞中要見到人。
但這只是事件到人的維度。好的特稿還需要有“人到事件”、“人到社會”的維度。即從人物身上能揭示出我們社會的某種存在。那才是一篇有深刻內涵的特稿。比如:貧病夫妻相縛投江,在農村醫療的困境中,一對夫妻投江自盡。
這些特稿報導未必能給出一個精準的特稿定義,但不乏一些雋永佳作。也算是給那些有志於寫作的記者,拋磚引玉。
做嚴肅媒體的,都是無可救藥的夢想者。他們堅信,沒有現實,會比夢想更長。在他們內心深處的包袱里,裹藏著久違的希望。憑藉這種希望,才能在崎嶇坎坷、苦痛悲哀中,觸摸到打動人的力量。正因為有這樣的精神核心,特稿才會閃現出文本關。
當然,對深度寫作來說,除了特稿性報導,還有調查性報導,而後者尤其需要嚴密的邏輯鏈、縝密的證據鏈、紮實冷峻的文本,同時不能失去可讀性。要做出優秀的調查報導,記者往往要付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代價。有時候甚至會冒著生命危險。這個時候,就特別考驗記者的職業精神和專業能力。好在,這兩點,在新京報調查記者的身上,從來都不缺。
所以,在本書中,除了精選新京報十年來的特稿報導,還精選了部分調查報導,透過這些調查報導,你自可以看到讓你震驚的真相,以及你完全想不到的種種黑幕。而之所以要做這些調查報導,目的無它,只是要讓我們的社會多一份美好,少一份罪惡。
新京報,等待每一個加入寫作年代的記者的到來。
新京報,等待每一個有責任感、有正義感的記者的到來。
閭宏(新京報深度報導部主編)
2013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