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寺塔又名萬佛塔,坐落在臨城縣城關東北部。據重修普利寺碑文記載:“宋皇祐三年建(公元1051年),明嘉靖二十四年、萬曆四年重修。”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是邢台市保存完整的第二古塔,國家級文保單位。該塔座北向南,塔的基層磚牆上刻有974個小佛像,內壁四周磚刻佛像40個,故又名千佛塔,萬佛塔。塔內有井,井內葬有志雲異僧佛牙舍利,故又稱舍利塔。塔居城北崗南,依坡就崗,塔基為高10米、南北長28米、東西寬23米的石砌方台。塔身呈正方形,磚砌而成,高33米,九級八檐,大型飛檐斗拱,頂端有金屬塔剎,每層四角原均有玲瓏鐵鐘一掛,晚風徐徐,叮噹悠遠,“普利晚鐘”為臨城八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利塔
- 簡介:正文簡介
- 記載:碑文記載
- 時間:869年
簡介,詳細信息,
簡介
據普利寺遺址現存的兩通重修寺院碑文記載:“邑之城外東關有寺名曰普利,宋道君曾歷於此,蓋古剎也。”此記載說明普利寺早於普利塔,普利塔是因寺得名。 <臨城縣誌>記載:“宋徽宗下晉陽過此駐蹕,命宰相蔡京書‘爽亭’二字於碣上。”這兩通立於明嘉靖二十四年和萬曆四年的石碑和縣誌均明確記載了宋徽宗趙佶一次赴太原路過此地。據考證,普利寺始建於唐。普利塔始建於宋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
詳細信息
普利寺初由唐朝高僧良價於鹹通年間創建,原名“廣福寺”。良價曾在此弘揚他的創的禪學新義,後其弟子本寂至江西省宜黃縣曹山建寺,將良價的禪學新義闡傳播,故僧眾尊其為曹洞宗祖師。鹹通十年(869年),良價圓寂,唐鹹宗追對為“悟本禪師”,將其肉身葬於洞山廣福寺後山,塔名“慧覺”,俗稱“價祖塔”。
雖經多次重修,終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電擊地震,寺院已不復存在,塔容已嚴重破損,塔身開始向東南傾斜。近年來當地文物部門又進行了兩次修葺,1980和1981年又加固了塔基台座和塔身下四層。並在四圍建造了欄桿、圍牆。使古塔容貌大為改觀。正以其巍巍雄姿迎接八方遊客。
另據<順德府志>和有關縣誌記載,還有一些小型古塔散見於轄區各縣。如內丘縣金店的郭巨塔,城西的張公塔,小驛頭村的雙石塔。隆堯縣趙孟村的心經石塔,染紅村的舍利塔等等,不再一一羅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