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人口率是白天人口與夜間人口之比。可反映該地區土地利用的性質。該指標與劃分的調查區域面積大小有關,區域愈大,愈接近於1。調整城市土地利用性質和分區功能,使晝夜人口率趨於1,可以削減城市交通總量,緩解交通設施能力小於需求的矛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晝夜人口率
- 外文名:ratio of daytime to nighttime population
- 定義:白天人口與夜間人口之比
- 反映:該地區土地利用的性質
- 影響因素:與劃分的調查區域面積大小有關
- 作用:調整城市土地利用性質和分區功能
簡介,晝夜人口空間分布,研究意義及方法,特點,晝夜人口研究歷史,
簡介
晝夜人口率取決於研究區域。一般住宅區小於1,工業區、商業區大於1,高校區則約等於1。區域中晝夜人口差別最大的是中心商務區。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的功能核心,城市的經濟、科技、文化等在此高度集中;交通便利,人口流動巨大;白天人口高度密集,夜晚人口較少,晝夜人口數量變化大;位於城市黃金地帶,地價最高。
晝夜人口空間分布
研究意義及方法
城市人口的空間分布特徵及晝夜差異是配置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和制訂城市公共安全應急保障方案的重要依據,也是城市地理研究領域的前沿方向之一。但由於國內目前沒有區分晝夜的人口統計數據,城市晝夜人口空間分布的相關研究難以開展,極為薄弱。
在進行研究時可以以土地利用類型為媒介,構建基於不同類型城市人口時空行為特徵的城市“人口—晝夜—土地利用”關係模型和基於差異化面積權重的城市人口空間化模型,以格網為單元來估算城市晝夜人口並分析其空間分布特徵。
特點
①城市晝夜人口的空間結構存在顯著差異,白天人口相對於夜晚人口具有更廣泛的分布範圍,並具有更顯著的集聚特徵。②城市晝夜人口表現為多種空間耦合關係,包括“三明治”模式、“鑲嵌”模式、“輻合”模式、“單體”模式等。③城市路網的晝夜利用與人口的晝夜分布有較高的相關性,白天人口分布對路網擴張有顯著影響。城市晝夜人口的空間分布折射出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諸多因素,例如“舊住宅區”的分布、產業新區的建設、城鄉發展差異等,以期對相關的研究提供參考。
晝夜人口研究歷史
人口地域分布的發生和發展都有其時間上的階段性,晝夜是城市人口空間分布的時間尺度上的一個主要特徵。受到城市自組織系統及城市規劃的影響,城市空間結構表現為多種功能區,而發生在不同功能區的通勤、消費、休閒等行為形成了城市人口晝夜空間分布的差異。在當今中國,關注這種時空尺度的差異更具意義。一方面,城市公共安全與危機管理對人口空間分布的時空精度需求提高。另一方面,城市晝夜人口的空間分布是透視城市發展的重要視窗。當今中國是一個典型的流動性社會,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鄉-城流動人口總量達1.9億;流動人口的職住分布構成了城市晝夜人口空間分布的龐大一支,在此過程中滲透著戶籍門檻、房價壓力、交通成本、農民工聚居區、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的空間交錯等多元因素,對此開展研究有助於認識當今中國城市功能區的演繹機理。然而,目前國內普遍缺乏對晝夜人口的直接統計數據,我國人口普查對常住人口的統計口徑定義在常住某地區半年以上的人口,對半年以下的暫住人口及白天人口很少涉及,其人口地理空間資料庫的建設更是匱乏。因此,亟需城市晝夜人口空間分布的研究來支持城市的科學規劃和管理。
城市晝夜人口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學者沃斯在《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城市主義》一書中首次區分了白天人口和夜間人口。國內外對城市晝夜人口空間分布的估算主要方法有:城市不同功能區的人流量觀測統計、O-D矩陣、利用交通調查數據估算、利用手機定位的網路數據估算、基於GIS的地理參考單元統計、基於高解析度遙感數據和土地利用吸引權的估算等,在此基礎上展開城市晝夜人口的空間分布、晝夜人口和家庭結構、城市晝夜公共服務、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等相關研究。國外方面,由於具備較成熟的數據統計基礎和空間資料庫建設,上述很多方法都能實現,而目前國內針對晝夜人口數據的統計尚弱;此外,國外城市化發展水平及城市空間結構模式與我國現狀存在很大差異,相關估算模型和結論對中國的適用性較弱。國內方面,城市晝夜人口的研究在90年代中後期逐步繁榮起來,根據國內普查和統計數據,學者們在城市晝夜人口的總量估算和人口結構方面的研究已經奠定基礎。總體而言,已有研究成果仍缺乏對中國城市晝夜人口空間分布估算的研究,對中國城市晝夜人口的空間特徵及其空間組織機理的解讀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