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步吳故城下》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七言律句。此詩是一首寫景詩,首聯寫近景,表吳城故址的荒涼;頷聯寫動景,寫“步”時的仰觀;頸聯寫靜景,寫“步”時的俯視;尾聯寫眺望遠景。全篇寫景兼帶敘事。寫景或仰觀或俯瞰,或近視或遠望,角度多變,極有章法。詩中意象密集,意象之間互相映照,意境妍麗多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晚步吳故城下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范成大
- 作品出處:《石湖居士詩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晚步吳故城下①
意行殊不計榛菅②,風袖飄然勝羽翰③。
拄杖前頭雙雉起④,浮圖絕頂一雕盤⑤。
醉紅匝地斜曛暖⑥,熨練涵空漲水寒⑦。
卻向東皋望煙火⑧,缺蟾先映槲林丹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吳故城:俗呼吳城,春秋時吳國舊城,又名魚城,遺址位於蘇州西二十五里橫山之下。
②意行:隨意而行。不計榛(zhēn)菅(jiān):不畏雜亂的草木叢生。不計,不計較,不在乎。榛,叢生的小樹。菅,野地小草。
③羽翰:猶言羽翼。翰,羽毛。
④雉(zhì):鳥名。屬鶉雞類。雄雉尾長,羽毛美麗,可作裝怖品。
⑤浮圖:亦稱“浮屠”,梵語音譯,作佛或佛塔講,此指後者。
⑦熨(yùn)練:熨燙過的一條白色布練,形容江水的澄澈而平靜。
⑧東皋(gāo):照字面解釋,皋是水邊的高地。但自陶淵明以來,東皋已成為詩詞中的傳統意象,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符號,即隱居之志或隠居之地的代名詞。
⑨缺蟾(chán):如言缺月。蟾,即蟾蜍。傳說月宮中有蟾蜍,因借指月亮。槲(hú):樹木名。
白話譯文
隨意而行哪管一路雜草荊棘,風飄雙袖勝似飛鳥振翅展翼。
柱杖前頭兩隻山雞著驚飛起,高塔上空一隻大雕盤旋搏擊。
滿地紅葉在斜陽中騰起暖意,江水澄澈涵映碧空發出寒氣。
望東方高地見煙火緩緩升起,半輪明月映照著那紅槲樹林。
創作背景
南宋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六月,范成大任參知政事不過兩月,便受彈劾落職,回到故鄉蘇州,居於石湖。此詩約作於是年秋。范成大復得返自然,悠哉游哉,作此詩表達對故鄉風物的愛賞。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此詩借寫故鄉風物,流露出詩人退出官場歸返自然的閒適心情。首聯寫近景;頷聯為動景;頸聯為靜景;頷、頸兩聯色澤鮮麗,境界闊大,自然引出尾聯的詩人沉醉忘返。范成大善繪景物,這首詩是其代表作之一。
詩雖以“晚步吳故城下”為題,但並非有感吳城之荒廢,發思古之幽情,而是描摹吳城一帶黃昏時分的自然風光,從而表現詩人退隱石湖後愉悅恬淡的心緒。
首聯寫“步”的情景,表吳城故址的荒涼,不只是古書所說的宮室為沼、麋鹿游於蘇台了。秋風輕吹,“兩袖飄然”,勝似飛鳥振翼,表明季節及“步”時的姿態。“意行”、“風袖”這種詞語,唐人用過,如劉禹錫《蠻子歌》“意行無舊路”,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風袖低昂如有情”,然不多;宋人喜歡用,是宋詩求新求煉的一種用字法。這一聯敘事,已帶景;後三聯全屬寫景,最後略帶敘事。
頷聯,寫“步”時的仰觀,為動景。拄杖緩緩前行,羽毛美麗的山雞在杖前雙雙飛起;一頭大雕在高塔上空盤旋,是“一”、是“雙”,是杖前、是塔頂,寫得很實;但不呆板,因為出句景麗而逼真,對句景壯而雄渾,筆法與氣勢都不平凡。
頸聯,寫“步”時的俯視,為靜景。又點“晚”字。斜陽照著滿地的紅葉,使秋天的黃昏還帶著暖意,澄澈平靜的江水涵映天空,水漲時卻也使寒意上升。“醉紅”從白居易《醉中對紅葉》的“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句化出;“熨練”從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澄江靜如練”句化出。用這兩個詞,也是宋人字法,“熨”字尤刻意提煉。“匝”字、“涵”字雖較經見,也用得妥帖有力。這一聯一陸一水,一暖一寒,一紅一白,一照一涵,一近一遠,意象高度集中,映照得妍麗多彩,引人陶醉。
尾聯寫“晚步”到月色初生。經過仰觀俯察、近視遠望之後,轉向東邊高處望望人家的煙火,不知不覺中,一輪缺月已經升於天空,照在紅色的槲林上,景色在清幽中還保持著絢麗。這聯雖帶敘事並作結束,“槲林丹”呼應上文“醉紅”。但寫景仍有新的境界,結束中更作伸展。
名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陶文鵬《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詩歌卷(四)》:全篇寫景兼帶敘事。寫景或仰觀或俯瞰,或近視或遠望,角度多變,極有章法。為了蘊含更富,詩中意象密集,意象之間互相映照,使意境妍麗多采。詩人刻意鍊字,求新求工,如“意行”、“風袖”、“醉”、“匝”、“熨”、“涵”、“漲”,都妥帖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