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商象紋大銅鐃是晚商時期的文物,現收藏於長沙市博物館,鉦間寬69.5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晚商象紋大銅鐃
- 館藏地點: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新河三角洲長沙濱江文化園內
- 所屬年代:商
- 鉦間寬:69.5厘米
- 所屬博物館:長沙市博物館
- 所屬地區:湖南長沙
晚商象紋大銅鐃是晚商時期的文物,現收藏於長沙市博物館,鉦間寬69.5厘米。
晚商象紋大銅鐃是晚商時期的文物,現收藏於長沙市博物館,鉦間寬69.5厘米。文物特徵鉦間寬69.5厘米,鼓間寬48厘米,通高103.5厘米。銅鐃呈褐綠色,體形巨大。鐃氣魄雄偉,鉦作合瓦形,主紋為粗線組成的獸面紋,兩眼為半浮...
商代象紋銅鐃是商代如青銅器,1959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縣老糧倉師古寨山頂,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商代象紋銅鐃通高70厘米、甬長26厘米、銑間寬46.2厘米,重67.25千克。顏色土褐,外形酷似兩片合起來的瓦塊。器物的上部兩側分別立著一隻卷鼻小象,而左、中、右三邊還裝飾有6隻虎、6條魚和11個乳釘。器身的...
湖南地區距今為止發現的銅鐃(náo)數量較多,最重的達 到221.5千克。簡介 推斷時期 商 (公元前16—前11世紀)詳細介紹 對於鐃(náo)這種樂器的名稱,目前有不同的稱呼,有的稱鉦(zhēng),有的稱鐸,還有其他的稱呼,但在目前較多的文章稱為鐃。鐃為敲擊樂器,其甬與腹腔相通,有的甬上無旋,不能系掛...
湖南地區出土銅鐃數量較多,多為單個出土,但與此鐃同出的卻還有4件,其中有2件象紋銅鐃、2件虎紋銅鐃、1件獸面紋銅鐃。後來在距離不遠的同一山坡上又一窖出土10件,有的專家認為其中9件是編鐃。但在9件銅鐃中存在著型制大小和紋飾方面的差異。無論是否存在編鐃,但從一窖出土5件和一窖出土10件來看,其擁有...
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最怪的是銅鐃。數量達40多件,居全國之首,超過100公斤以上的大鐃就有10件。體量最大一件是寧鄉出土的象紋大銅鐃,221.5公斤,簡直俯視群雄。1993年寧鄉一次出土大小相遞的9件編鐃,證明了鐃是後世編鐘的鼻祖。這些大量出土、氣勢非凡的大銅鐃到底是中原產的還是湖南造的呢?有的學者認為祖源...
商代象紋大銅鐃 湖南寧鄉出土 戰國編鐘 長台關1號墓出土 各地東周墓中還出土篪、笙、排簫、琴、瑟等絲竹樂器,但數量及組合不盡相同。其中曾侯乙墓出土瑟12件、笙5件、篪和排簫各2件,五弦琴和十弦琴各1件。笙有12管、14管、18管3種。篪與笛的形制不同,橫吹,無膜,七孔,有底,五個指孔並列,另兩...
商代大銅鐃 1983年5月下旬,黃材鎮龍泉村27歲的農民張建新挖土時,挖出了一隻大銅鐃,張建新主動地將“象紋大銅鐃”送到了寧鄉市文物管理所。經專家鑑定,象紋大銅鐃鑄造於商代晚期,重達221.5公斤,是商代最大的青銅樂器,號稱“銅鐃之王”。炭河裡遺址 炭河裡遺址位於寧鄉市西部,遺址本體面積達到2.3萬平方米。
虎方青銅器中有一批形體碩大的器物,如湖南寧鄉月山鋪轉耳侖出象紋大鐃,重達221.5公斤、高103.5cm,堪稱“中華鐃王”;江西新乾大洋洲出土的立鹿甗,高105cm、重78.5公斤,系“中華甗王”;大洋洲出土的一件大鉞,長35.2、刃寬34.8cm,是目前所見形體最大的一件;湖南出土的人面方鼎、各種肖形尊、...
鬲鼎也稱為分襠鼎,是鬲和鼎的混合體,鼎從商代開始鑄有各式樣的神秘紋飾,多為獸面紋,如饕餮紋、蟬紋、象紋等等,紋飾變化巧妙。容器內部鑄有族徽或祖先的名字。聞名銅器 人面紋銅鼎 高38.5厘米,口長29.8厘米,口寬23.7厘米 1959年寧鄉黃材出土 鼎為炊器,上有兩耳,便於提攜,下有四足,便於加溫。商代...
長沙市博物館LOGO外形上,由鎮館之寶商代象紋大銅鐃的形象轉化而來,意指博物館是保存和展示歷史物質文化與記憶的殿堂。同時,像英文“Museum”的首字母“M”,意指現代博物館建設和文化傳播要面向國際化,打造國際品質的一個概念。從外觀上看,長沙市博物館像一扇敞開的大門,它的地理位置正處於湘江和瀏陽河的交匯...
5.商代象紋大銅鐃 6.春秋龍首蟠螭紋銅提梁盉 7.春秋蟠螭紋銅浴缶 8.春秋蟠螭紋銅鼎 9.春秋帶鞘銅短劍 10.戰國錯銀龍鳳紋銅盒 11.戰國菱形紋寬葉銅矛 12.戰國銘文銅戈與錯金銀戈鱒 13.戰國嵌錯紅銅獸紋銅壺 14.戰國山形紋銅鏡 15.戰國環鈕銅砝碼 16.西漢雲紋八鋪首銅杯 17.西漢星雲紋銅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