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袤

晏袤,字亍德,南宋光宗紹熙間(1190—1194),任南鄭縣令(治今漢台區)。

基本介紹

  • 本名:晏袤
  • 字號:字亍德
  • 出生時間:1190 
  • 去世時間: 1194
生平簡介,書法作品,相關事件,

生平簡介

晏袤,南宋時人,臨川(今屬江西)文港人,他是北宋宰相、政治家、文學家、詞人晏殊的四世孫,著名書法家,宋代隸書的代表人物。清歐陽輔《集古求真》卷十稱:宋人隸書,當以晏袤為第一。
晏袤在紹熙年間(1190-1194)曾任職陝西褒城,後於慶元年間(1195-1200)調任四川南鄭縣令, 在開禧年間(1205-1207)升為雅州知州。他所到之處,廣傳教化,興修水利,盡職盡責,不過他為後人熟悉的並不是他的政績,而是在書法方面。

書法作品

褒城有一個隧道叫石門,這是用古代原始攻鑿山石的辦法“火燒水激”鑿成的我國最早的人工隧道。自東漢以來,過往的文人墨客在飽覽勝跡之餘,記事抒懷為文,鐫刻於石門內外的崖壁上,這樣就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石門摩崖石刻,其中的精華是著名的“石門十三品”。 在這“石門十三品”中,便有“三品”出自晏袤之手,這就是《鄐君摩崖釋文》、《釋潘宗伯韓仲元李苞通閣道題名》和《山河堰落成記》。
《鄐君摩崖釋文》是楷書作品,在紹熙五年(1194年)刻。 紹熙四年(1193)因為雨水沖刷,刻於東漢明帝永平九年(66)的《鄐君開通褒斜道》顯露出來。晏袤發現後非常興奮,於是在原摩崖下方另刻了一方摩崖,即將這方漢代摩崖初次發現的經過情況,以及原刻文字的內容加以注釋,考古學家稱之為《鄐君碑釋文》摩崖。
《釋潘宗伯韓仲元李苞通閣道題名》是晏袤將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六年(270)刻的《潘宗伯、韓仲元造橋格》和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刻的《李苞通閣道》兩方摩崖闡文釋義,於慶元元年(1195)中秋, 用楷書刻於石門南口外右側崖。
《山河堰落成記》又名《重修山河堰碑》,紹熙五年(1194)刻於原在石門洞口南右側崖際,是石門及其南北山崖的104種摩崖中最大的一塊石刻。楊震方在《碑帖敘錄》述:“(《山河堰落成記》)宋紹熙五年(1194)刻,在褒城,今陝西勉縣,摩崖刻,晏袤書,隸書十六行,行九字,字大六寸許;筆法徒《鄐君碑》出,以校晏袤書《石門題記》二則,筆意相似,故知為晏書無疑。”此外晏袤為紀其築堰成功而作的《山河堰賦》,賦序很長,現今正文殘存《八瓊室金石補正》之中。
晏袤的這三件作品中,以《山河堰落成記》境界絕高,最能代表他的藝術成就,被推為宋隸傑作,其結體開張,氣息雄闊,用筆橫細豎粗,撇捺波勢的放縱,是漢代摩崖隸書體的傳薪,又具有宋人筆法的生動流暢。清人歐陽輔《集古求真》謂:“宋人隸書,當以晏袤為第一,此記雄厚生動,具有漢人遺意,雜置漢碑中,幾難分別。”但其價值與意義目前尚有爭議,未被更多的人們認識和理解。
晏袤除在書法上取得的成就之外,還對其祖晏殊的《類要》進行了整理。 《類要》是一部大型類書,有著相當高的文獻價值。今僅存的三十七卷。《四庫總目提要》載:“據其四世孫知雅州袤進書原表,則南渡後已多缺佚,袤續加編錄,於開禧二年上進。故今書中有於篇目下題四世孫袤補闕者,皆袤所增,非殊之舊矣。”可見晏殊的《類要》得益於晏袤重新整理,才得以流傳的。

相關事件

紹熙四年(1193)夏,洪水沖毀山河堰,郡太寧章森,常平使者范中藝、南鄭縣令晏袤等主持重修。五年四月,大功告成,晏袤撰書《山河堰落成記》,刻於石門南褒河西側山崖間(現鑿遷至漢中市博物館“石門十三品陳列館”中)。同時還撰《山河堰賦》一文。
紹熙五年三月,晏袤視察山河堰,至褒谷,在石門西南側斷崖中青苔下,發現了東漢永平九年(66)刻寫的《?君開通褒斜道》摩崖,距石門不到百步。他還發現了三國魏文帝景元四年(263)刻的《李苞通閣道》摩崖、潘宗伯與韓仲元於晉武帝泰始六年(270)修褒斜道摩崖。他分別寫了《?君碑釋》及《魏潘宗伯、韓仲元、李孝章通褒斜閣道釋文》,刻寫於原摩崖石刻之下方,供後世摩崖石刻研究者進一步研究。袤長於書法,尤工隸書,所書《山河堰落成記》為古今書法名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