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謚恭世子議》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晉謚恭世子議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白居易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晉侯以驪姬之惑,殺太子申生。或謂申生得殺身成仁之道,是以晉人謚為“恭世子”。載在方冊,古今以為然。居易獨以為不然也。大凡“恭”之義有三:以孝保身,子之恭;以正承命,臣之恭;以道守嗣,君之恭。若棄嗣以非禮,不可謂道;受命於非義,不可謂正;殺身以非罪,不可謂孝。三者率非恭也,申生有焉,而謚曰“恭”,不知其可。若垂之來代,以為訓戒,居易懼後之臣子,有失大義守小節者,將奔走之。將欲商榷,敢征義類。在昔虞舜父頑母嚚,舜既克諧,瞽亦允若。申生父之昏,姬之惡,誠宜率子道以幾諫,感君心以至誠。雖申生之孝,不侔於舜,而獻公之頑,亦不逮於瞽,盍以蒸蒸之乂,俾不格於奸乎?故咎之始形,則齋栗祗載,為虞舜可也;若不能及,禍之將兆,則讓位去國,為吳泰伯可也;若又不能及,難之將作,則全身遠害,為公子重耳可也。三失無一得,於是乎致身於不義不祗,陷父於不德不慈,負罪被名,以至於死,臣子之道,不其惑歟?夫以堯之聖,《書》美曰“允恭”,舜之孝,《書》美曰“溫恭”,今以申生之失道,亦謂曰“恭”,庸可稱乎?周之衰也,楚子以霸王之器,奄有荊蠻,光啟土宇,赫赫楚國,由之而興,謚之為“恭”,猶曰甭。今申生徇其死不顧其義,輕其身不圖其君,俾死之後,弒三君,殺十有五臣,實啟禍先,大亂晉國。則楚恭之得也如彼,申生之失也若此,異德同謚,無乃不可乎?
左氏修《魯史》,受《經》於仲尼,蓋仲尼之志,丘明從而明之,無善惡,無大小,莫不微婉而發揮焉。至於申生之死也,之謚也,略而無譏,何其謬哉?何以核諸?且仲尼修《春秋》,明則有凡例,幽則有微旨,其有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者,率書名以貶之,故書曰“晉侯殺其太子申生”。不言“晉人” 而書“晉侯”,且名“太子”者,蓋明晉侯不道,且罪申生陷君父於不義也。以微旨考之,則仲尼明貶可知矣,以凡例推之,則左氏之闕文可知矣。嗚呼!先王之制謚,豈容易哉!善惡始終,必褒貶於一字,所以彰明往者,勸阻來者,故君子於其謚,無所苟而已矣。繇是而言,則“恭世子”之謚,不亦誣乎?不亦誣乎!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後遷居為下邦(今陝西渭南)人,生於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及第,十八年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年)中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補盞屋(今陝西周至)縣尉。不久人為翰林學士,改左拾遺、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因上書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後歷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因晚年官太子少傅,故世稱“白傅”、“白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