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寺原名海潮庵,又名海韻堂,位於晉江市英林鎮伍堡村西南隅,為泉南四大佛教名庵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潮寺
- 地理位置:晉江市英林鎮伍堡村西南隅
- 原名:海潮庵
- 別名:海韻堂
簡介,滄桑歷史,重現輝煌,歷史事跡,傳奇故事,福佑帝君送杉助建,仁福尊王白犬救主,佛燈護航救迷途人,獨特風俗,地圖信息,
簡介
滄桑歷史
至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仲秋,住持僧真誠禪師洎五社諸姓鄉耆集資擴大鼎新,始成歇山頂三楹三進院落,增奉福佑帝君(通遠王),占地面積達十五畝余。
清初毀於兵焚,遂圮毀。
迄乾隆九年(1744年)季春,鄉紳耆合議重興,延請僧廣德主厥事庀材復建。
道光十年(1830年)秋,住持啟妙募緣又修。
歲月滄桑,海潮寺歷經數百年風雨,礫楹腐朽,寺漸廢圮。
1947年,在鄉紳旅菲僑胞姚乃昆等信眾鼎力資助下,曾一度重修。
1958年初冬,因煉鐵引發火災而燒毀殆盡。
1990年,時值改革開放以來,晉江乃至全國各地,落實宗教政策復修寺廟。因緣殊勝,五社諸姓之海內外各界人士,禮請傳德禪師住持海潮寺,並同心協力,發動鄉鄰海外及善男信女募捐,投入到海潮寺的復建大業。乃有旅菲僑胞姚乃崐、姚望深、柯孫仁,與港澳同胞姚嘉燦、柯君恆、及本邑眾鄉鄰賢紳的極力支持,共謀發展大計,啟動寺院重建工程,歷經八年告竣。
重現輝煌
重建後的海潮寺占地約50畝,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寺院系懸山式雙檐抬梁結構,磚瓦木石建築。
寺中存有諸多文物古蹟,如歷代楹聯碑刻、名人題記等,寺匾“海潮寺”為當代著名僑領、書法家梁披雲親題。
現今的海潮寺,規模宏大,金碧輝煌,氣勢恢宏,布局精妙,建築格局別具特色,雕龍石柱迥異多姿,且勒石楹聯巧對其思,諸體並用,眾美爭輝。寺前海潮勝景,寺中藝術集錦,令人賞心悅目,極具審美價值,是朝聖、旅遊觀光的絕佳之地。
同時,方便了信眾們舉行各種參拜儀式,晨練及健身等娛樂活動。更加有力弘揚我佛之慈悲,於是乎,與佛結緣者,其面也善,其人也和,其事也順,其業也興。更有兩岸三地及海外僑胞,常來寺里上香還願,從而見證了血脈同親,宗教同源,文化同根的鄉土之情。
歷史事跡
助鄭十八公庵聚國殤
據傳,明永曆三年(1649年)12間,鄭成功率師在安海備戰,駐于海潮庵一帶。之後,鄭成功親率住在海潮庵的18位武僧揮師廣東揭陽、潮陽、惠來、普寧等地抗清。
第二年6月包圍潮州府城,最終清軍敗北,史稱少林十八助鄭之捷。
同年八月回閩,中秋之夜鄭軍抵達鼓浪嶼,其後遂攻占金門、廈門兩島。查閱《清通鑑》,確有其事可稽。而後這18位武僧隨軍到台並在戰爭中殉難,故庵中鐫有“助鄭十八公庵聚國殤”聯語,以致海潮庵於清初毀於兵火。直到乾隆九年(1744年)春,鄉民重興,嗣後又幾度修葺。
伍堡海潮庵,地處晉江圍頭灣畔,面臨大海,與金門太武山遙遙相對。庵前的西、南兩面開闊地,更是習武練兵的好去處。難怪鄭成功慧眼選取伍堡海潮庵為軍事據點,因而聚集了來自泉南諸寺廟名僧投於鄭軍反清麾下。
其實,除了少林眾多名僧外,尚有伍堡本鄉乃至附近村落的俗家子弟不下千人,亦慕名而來加入助鄭反清隊伍。他們拜師少林名僧練就一身武功,不少人還是弄潮行舟的好手。故在攻克金廈之後,又駕乘戰船渡海至台灣,在驅逐荷夷的槍林彈雨中,少林武僧身先士卒,浴血奮戰,於危難中救助俗家弟子犧牲。
為感念他們的英勇事跡及獻身精神,在伍堡鄉間曾塑造十八名僧泥像祀奉,俗稱“十八王公”。可在後來的“破四舊”中才遭毀滅跡,但他們驅荷復台的愛國精神仍未泯滅。幾年前,台灣中華電視台曾播放的“十八王公”連續劇,正是取材於吾邑少林助鄭十八位名僧可歌可泣的事跡。
而四十五年前的伍堡海岸邊上還可以看到已生鏽的鐵炮,那是當年鄭軍備戰遺下的物證,待至上世紀五八年大煉鋼鐵後,才不見其鐵炮的形跡。
傳奇故事
福佑帝君送杉助建
明成歷三十三年(1605),海潮庵增建,由於木材供應不足,面臨停工待料的處境。住持正在發愁之際,一位船工來到庵中,請工人到船上搬運杉木。住持又是高興又是奇怪:並無鄉人外出購買杉木,此杉木是誰送來的呢?船工回答是一位“紅帝伯”採購送來的。
寺院完工後,住持與鄉耆四下打聽,才知道所謂的“紅帝伯”其實是九日山海神“紅帝公”——福佑帝君(通遠王)。自此海潮庵增奉九日山海神福佑帝君與其從神仁福王,並在庵中建起一座紅帝公宮,有楹聯為證:“宮建庵中自古分門別戶,街興村外如今接道邊鄉。”
仁福尊王白犬救主
海潮寺里供奉有一隻泥塑的白犬,稱為“白犬公”。在當地,流傳著一個神奇而玄妙的故事———
據海潮庵庵志記載,清朝年間,仁福王(庵內供奉的當境王)代表福佑帝君起駕詣南安九日山下的金雞橋畔祖廟謁祖進香,回駕經過泉州時已夕陽西下,而那時,進香的人們從晉南海濱鄉下半夜三更起程,人人步行,手提肩挑,一路勞頓,早已疲憊不堪,大家都想進城過夜歇息,並期待著明日可飽覽從未見過的泉州名城的風光勝跡。因此,一踏上順濟橋,個個振作精神,興奮之致竟“哐—哐—”敲起大鑼。
其時夜幕降臨,天色陰暗,守城衛兵不明真相,以為大官突然駕臨,便急忙往府衙稟報。知府聞知後,連忙整衣備轎出迎,豈知迎來的卻是鄉間謁祖進香的隊伍,頓時惱羞成怒,厲聲斥道:“夜闖府城,驚動本官,擾亂四方安寧,該當何罪?”遂將一行人扣留下來。
此時,鄉人出於惶恐,向知府懇求高抬貴手,並邊說情邊稱家鄉當境神靈如何的顯赫。但知府大人仍面帶怒容,置之不理。這時,人們將當境“仁福王”抬進府衙內,知府看到眼前的“仁福王”頭戴王冠,一臉朱紅,身著絳色龍袍,顯得正氣凜然。對此,知府不再聲色俱厲,反而和顏悅色道:“你們說這神有靈,本官意欲察看如何?倘若神轎能不靠人力自移寸步,本府既往不咎,當即放行。”眾人聽了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正當鄉人無可奈何之時,一隻白犬驀然闖入廳堂,鑽進仁福王神轎下,馱起神轎,穩穩噹噹地越過三塊方磚,知府目睹現狀後目瞪口呆,深表誠服。於是,親自焚香叩首,並令手下準備好筆墨硯,取來五尺許長的紅綢,提筆在仁福王頭旗的“仁福王”中加了一個“尊”字,以示尊崇與欽服,次晨列隊恭送仁福王神轎及謁祖隊伍出城。
自此,仁福王人人尊稱為“仁福尊王”,仁福王的神帳、桌幃上則依知府大人的敬稱題寫。此後第二天,訊息傳開,轟動泉州。不少市井庶民,出於好奇與敬畏,紛紛爭睹其尊容。
原來,這白犬是海潮庵和尚玄發所養,機靈且熟知人性。之後,海潮庵內便塑了一隻白犬奉祀。
海潮寺中的石柱上至今尚有鐫刻一副引人注目的楹聯“金雞謁祖開道鳴鑼登九日,白犬通靈馱轎躍步越三磚”,講的就是這一充滿了傳奇的故事。
佛燈護航救迷途人
海潮寺中有副引人矚目的楹聯曰:“灘上救迷人三盞佛燈照佛海,宮前競走佛一鄉人眾涌人潮。”
此楹聯可謂絕對,且上下聯說一個既神奇又現實的故事,令人津津樂道。
據傳明末,有艘滿載台灣貨物的船舶,駛入圍頭灣內的伍堡海域時,正逢風暴來襲,且值月黑風高之夜,四處漆黑一片,不見山嶼形跡。船上艄公一時窘迫,不知將船駛向何方。不久,在驚濤駭浪的衝擊下,近乎檣傾舟覆,情勢岌岌可危。
此時,船主焚香禱告上蒼,祈求保佑人與船平安脫險,並許下日後酬謝的諾言。須臾之間,忽見不遠處豪光燦爛,旋即三盞燈火照亮海面。老艄公即駕船朝向燈火行駛,不足半個時辰,竟化險為夷,安然靠岸停泊。船主又驚又喜,遂登岸跟蹤探究,疾走數十步,始見燈火霎時消失於濱海小廟門外。
翌日天明,船主率眾察訪其廟,叩拜廟裡祀奉的觀音佛祖。嗣後,船主會同貨主商人特來酬謝,依照諾言捐獻巨資,襄助鄉人建廟宇。
獨特風俗
海潮寺中另建宮觀,供奉鄉里“當境”--仁福王,每逢“仁福王”正月初九聖誕之日,村民自發組織一場別開生面的“宮前走佛”民俗活動,為海潮庵仁福尊王慶生。迎神賽會活動,至今200年從未間斷。
伍堡村有10個姓氏,分為5個社團。每年的“宮前走佛”,便由村里五社輪值負責舉行迎神賽會活動。
當天下午3點,英林鎮伍堡村海潮寺廣場人聲鼎沸,迎神賽會的賽場圍滿了前來助興的村民。半小時後,村民抬出東道主仁福尊王,迎請村東“三義廟”中的關聖夫子作陪。6位少年抬著坐有“白犬公”的輕便彩轎,率先競跑至海潮庵旁的沿海大通道,奏響一年一度“宮前走佛”樂章,是時,參加者相互配合,步調一致,情緒激昂,異口同聲,一齊競跑,往返於約二百米長的大道上。
“仁福尊王”、“關聖夫子”神轎旁,已簇擁著一群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他們每八人一組,摩拳擦掌準備大展身手。
兩名村民鳴鑼開道,抬著“仁福尊王”的隊伍先出發。大步邁開,齊步競跑,參加者個個情緒激昂,往返於百來米的大道。緊接著,抬著“關聖夫子”的另一組小伙子輪番上陣。活動組織者之一姚道任介紹,比賽以哪支隊伍往返次數最多為勝,這需要參與者團結一致,且體力充沛。
據說,清道光年間,泉州一帶瘟疫橫行,英林鄉親與當時海潮庵有關人員商議,請出仁福尊王驅邪,趕跑瘟疫,當地村民為表示感謝,於是舉行一場迎神賽會的民俗活動,並一直延續至今,活動每年吸引不少海內外華僑前來參觀。海潮庵住持釋傳德表示,他們準備將這項傳承200多年的民間活動,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圖信息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英林鎮嘉排村伍堡海潮區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