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譯文,閱讀提示,
注釋
(1)晉平公:春秋時晉國的國君。
(2)師曠:名曠,因為他是盲音樂師,世稱"師曠"。
(3)欲:想要。
(4)已:副詞,已經。暮:晚。
(5)何:為什麼。炳燭:點燃蠟燭(學習)。炳,<動詞>點燃。乎:呢。
(6)安有:哪有。安:怎么。為人臣:做臣子的。戲:戲弄,開玩笑。
(7)盲臣:師曠是盲人,故自稱是“盲臣”。
(8)好:喜歡,喜好。
(9)陽:陽光。
(10)壯:壯年,古人三十歲以上為壯年。
(11)炳燭之明:點燃蠟燭照明。
(12)孰與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個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摸黑走路。孰與:比哪個
(13)善哉:說得好啊。善:好,對。
(14)安敢:怎敢。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年紀七十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燃蠟燭學習呢?”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他的君王的呢?”師曠回答說:“我怎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說過:年少時喜歡學習,就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就像是正午時的光芒;老年時喜歡學習,就像是點燃蠟燭照明一樣。點燃蠟燭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個更好呢?”平公說:“說得好啊!”
閱讀提示
文中的晉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學習,恐怕為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著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