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帝北遷道,五代至遼初東北陸路交通幹線。
晉帝北遷道,五代至遼初東北陸路交通幹線。
晉帝北遷道,五代至遼初東北陸路交通幹線。遼太宗會同九年(946),契丹掠後晉末帝石重貴及其母李太后北走黃龍府,開闢了一條經遼西走廊傍海至東北北部的新路。此道具體走向為:啟行於幽州(今北京),東北行經平州(今河北盧龍縣)、...
哀帝司馬丕,是成帝司馬衍的兒子。生於公元340年,卒於公元365年。終年25歲,在位三年零九個月(361——365)。史稱“晉哀帝”。司馬丕是成帝司馬衍的兒子,父親與康帝是同胞兄弟,成帝死時庾冰出於私心,沒有立司馬丕,現在穆帝無子,禇太后反過來立了司馬丕。也就是說康帝司馬岳一門帝氣已盡,那曾經私慾...
晉獻公,姬姓,名詭諸,曲沃(今山西省聞喜縣)人。春秋時期晉國第19任君主,晉武公之子,在位26年。晉武公活捉戎狄首領詭諸,因而得名。即位後,用士蒍之計,盡滅曲沃桓叔、曲沃莊伯子孫,鞏固君位,奉行“尊周”政策,提高聲望。攻滅驪戎、耿國、霍國、魏國,擊敗狄戎,復採用假道伐虢之計,消滅強敵虞國、...
晉帝北遷 遼大同元年(947)正月,契丹滅晉後,降後晉皇帝石重貴為負義侯,遷晉帝及家人於大梁封禪寺,備受困窘、凍餒,準備將晉帝等遷往黃龍府(今吉林農安)。正月十七日,契丹以三百騎兵押送晉帝及太后等北遷,原晉權臣中書令趙瑩、樞密使馮玉等隨行。一路缺衣少食,晉舊臣或不敢進見或為契丹所阻。出塞...
由於晉軍主力已經投降契丹,所以遼太宗很快進入了汴梁,俘獲了晉出帝及其全家,將他們遷往契丹境內的建州(今遼寧朝陽境內)居住。據遼寧博物館收藏的《晉出帝石重貴墓志銘》記載,晉出帝北遷後崩於遼保寧六年(974年)。遼太宗在汴梁的後晉皇宮中稱帝,改國號為大遼。由於契丹軍隊在中原到處燒殺搶掠,美其名曰“打...
石重貴具體北遷路線爭議 關於石重貴等人北遷路線,《新五代史》《舊五代史》《資治通鑑》《契丹國志》《遼史》等史書均有記載,但諸書所記的遷徙路線,所經地點及最後歸宿地,均不相同,頗多疑點。據《新五代史·晉家人傳》記載:石氏北遷路線,大致是由幽州(今北京)出發,北行至平州(今河北省盧龍縣)、榆關(今河北...
魏晉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與曹操對民間道教的鎮壓與五斗米道北遷有極大關係。曹操對於信奉太平道的黃巾軍採用武力鎮壓與招降並舉。後又因太平道領導張魯投降,五斗米道的上層人物遷入北方居住,漢中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眾也隨之遷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傳播。隨著魏晉統治者對民間宗教活動有極大的戒心以及對...
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於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北)率部眾起兵反晉,建立漢趙,定都離石。後進據河東,攻占蒲阪,入蒲子,並將它作為都城。石勒、王彌等人前來歸附。晉懷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劉淵正式稱帝,改年號為永鳳。後太史令宣於修之進言,遷都平陽,改年號為河瑞。連攻洛陽 壺關之...
隆曰“先帝櫛風沐雨以成中興之業,崩未期年而天下大壞,豈得不謂之孤負邪!今外寇方盛而內難復起,骨肉乘離,百姓疑懼,誠不可以拒敵;北遷舊都,亦事之宜。然龍川地狹民貧,若以中國之意取足其中,復朝夕望有大功,此必不可。若節用愛民,務農訓兵,數年之中,公私充實,而趙、魏之間,厭苦寇暴,民...
晉成帝在位期間曾經命令庾亮北伐,但是敗於石虎。鹹康二年(336年),晉成帝頒布壬辰詔書,禁止豪族將領將山川大澤私有化;鹹康七年(341年),又以土斷方式將自江北遷來的世族編入戶籍。政治業績 《晉書》記載,司馬衍自幼聰明伶俐,明於事理,說話很到位,一副小大人的樣子。叛將蘇峻囚禁並苛待司馬衍時,司馬衍...
北絳郡孝昌三年置。治絳。領縣二 新安縣,二漢屬恆農,晉屬河南,後罷。孝昌二年復,後屬。北絳縣,二漢屬河東,晉屬平陽。二漢、晉曰絳,後罷。太和十二年復,改屬。永安郡建義元年置。治永安城。領縣二 永安縣,二漢屬河東,晉屬平陽。前漢曰彘,順帝改。真君七年並禽昌,正始二年復屬。治仇池壁...
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國號晉,即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幾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滅亡,北方從此進入...
《晉書·宣帝紀》,是司馬懿的傳記。《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
鹹和元年(326年),司馬昱的母親鄭阿春去世,當時年僅七歲的司馬昱,非常悲傷,所以請求晉成帝司馬衍讓自己為母親服重喪,成帝憐憫他而允許,於鹹和三年十二月(328年)徙封司馬昱為會稽王,並拜其為散騎常侍。入朝輔政 鹹和九年(334年),遷任右將軍,加侍中。鹹康六年(340年),升任撫軍將軍兼領秘書監...
西晉滅東吳,孫吳末帝孫皓投降西晉,三國時代結束。晉武帝下詔書大量消減州郡兵,山濤說:“不應當去掉州郡的軍事守備。”晉武帝卻不聽。漢、魏以來,羌、胡、鮮卑等投降的部落,大鄉居住在關塞之內的各個郡里。以後多次因為不滿和怨恨,殺害了郡縣的長官,逐漸成為百姓的禍患。郭欽上疏應當趁平吳的威勢,逐漸遷徒...
石敬瑭當了七年兒皇帝,於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去世。養子石重貴即位,是為後晉出帝,劉知遠也遷檢校太師,進位中書令。晉高祖石敬瑭死後,劉知遠預感到天下將要大亂,所以著力經營太原。為加強自己的實力,他處死了吐谷渾首領白承福,奪取了大量的財富及數千匹良馬。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率軍南下...
石敬瑭當了七年兒皇帝,於後晉天福七年(942年)死去。養子石重貴即位,是為後晉出帝,劉知遠也遷檢校太師,進位中書令。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契丹主耶律德光率軍南下,大軍直抵澶州,派蕃將偉王領兵進入雁門關。劉知遠作為幽州道行營招討使,在忻口大破偉王,累遷太原王兼任北面行營都統,北平郡王、太尉,之後...
東晉自偏安以來,時常面臨北方威脅。祖逖、庾亮、殷浩、桓溫都曾先後北伐,但無一成功。 晉元興三年(404年),劉裕起兵討伐篡晉稱帝的桓玄。次年,擁戴晉安帝復位,控制東晉朝政。時南燕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益加劇,慕容超信用奸佞,誅戮賢良,賦役苛重,激起民眾的強烈反抗。劉裕為抗擊南燕,外揚聲威,遂欲掛帥北伐。公...
西晉雖然滅亡了,但一些晉朝的舊臣並不甘心亡國的命運,況且南方還在晉朝官員手裡,於是他們就在各地積極活動,準備恢復晉朝的統治。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馬睿在流亡大臣與江南氏族的擁護下,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這就是晉元帝。背景介紹 公元四世紀初,在內亂外患的雙重打擊下,西晉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都城一度由...
後梁敗軍逃回都城開封,揚言晉軍即將前來,後梁末帝曾想逃往洛陽,但晉軍也終因此戰而元氣大傷,無力南下攻梁,梁晉戰爭相對沉寂了一個時期。龍德元年(921)春,晉王李存勗在平定河北後正擬稱帝之時,鎮州王鎔為部將張文禮所殺,張文禮表面上仍臣附於晉,暗中卻勾結後梁與契丹,後梁雖無力北援鎮州,但當晉軍...
(18)晉罷免了漢朝後裔居住的山陽國的監督衛隊,解除了對山陽國的禁制。(19)十二月,吳主還都建業,使後父衛將軍、錄尚書事滕牧留鎮武昌。朝士以牧尊戚,頗推令諫爭,滕後之寵由是漸衰,更遺牧居蒼梧,雖爵位不奪,其實遷也,在道以憂死。何太后常何佑滕後,太史又言中宮不可易,吳主信巫覡,故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