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吳交趾之戰

晉吳交趾之戰,是263年至271年(後為西晉)與吳國之間爭奪交趾等三郡的戰爭。

263年,交趾發生呂興之亂,呂興投靠剛平定蜀漢的魏國。西晉建立後,以蜀漢降將及南中大姓積極經營交趾等郡,多次擊退吳軍進攻。

271年,吳國薛珝陶璜率兵10萬攻交趾(今越南天德江北岸)。城中糧盡援絕,為吳所陷,晉太守楊稷毛炅被俘,九真日南皆降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吳交趾之戰
  • 發生時間:263年 至 271年
  • 發生地點:今越南天德江北岸
  • 時期:三國時期
歷史背景,戰爭過程,呂興降魏,西晉接管,吳國收復,後續事件,歷史影響,

歷史背景

交州偏居嶺南,地域遼闊,南臨大海,北有五嶺阻隔,被視為不毛之鄉,對於秦漢帝國來說,其統治中心在中原,當時的長江流域尚且較為落後,更遑論嶺南邊地。這裡山河縱橫,地理環境和民族狀況複雜,交通又極不通暢,且當地族群屢次反叛,要想真正控制實困難重重,漢成帝杜欽就勸說大將軍王鳳:“即以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聖王不以勞中國,宜罷郡,放棄其民,絕其王侯,勿復通。”此類“罷郡棄民”的觀點在當時並不少見,代表了時人對這一蠻荒區域的普遍看法。
三國鼎立形成以後,各政權相互競爭,以往的邊緣區域受到重視,蜀漢平定南中,即收到“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之效。交州南部四郡(交趾、合浦、九真、日南)在東漢末年為士燮割據,得到長足開發。226年,呂岱平定士徽叛亂,將交州南部四郡納入孫吳版圖。交州雖地勢偏僻,但物產資源獨特,坐擁魚鹽之利,又是南海貿易的主要交易之地,諸如珍珠、香藥、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鸚鵡、翡翠、孔雀等珍稀物品皆由此流向各地。這些奢侈品不僅能滿足孫吳統治者的需要,而且亦廣受中原高門大族的青睞,曹魏統治者就曾多次通過外交渠道求取。兩國官方尚且如此,通過民間貿易活動進行的物資交流則更可想見。同時,交州的人口資源亦不容忽視。漢末以來,地廣人稀的嶺南地區迎來移民高潮,據學者研究,漢末至三國百餘年間遷居嶺南的人口達到778474人,對於面臨人口匱乏、兵力不足的孫吳政權的意義就顯得非常重大。
公元263年,魏滅蜀,標誌著三國政治軍事形勢的劇變———原有的三足鼎立驟變為南、北對峙。對魏(晉)而言,獲得蜀地無疑使它在戰略上有了更多的選擇,不僅能從上游的益州順江而下展開攻勢,而且也能通過南中直接威脅到孫吳後方的交州地區,進而形成三面合圍之勢。恰在蜀漢滅亡當年,交州發生呂興之亂,給魏(晉)入侵交州提供可乘之機。

戰爭過程

呂興降魏

吳永安五年(262年,魏景元三年),吳景帝孫休派察戰鄧荀到交趾郡徵調孔雀和野豬。交趾太守孫諝此前曾科派郡中上千個手工業者到建業服勞役,當地民眾看到鄧荀前來都以為是又要增加役作人手。郡吏呂興趁機煽動士兵和百姓,並招攬附近的夷族,於吳永安六年(263年,魏景元四年)五月起兵,殺死太守孫諝和察戰鄧荀。另有一說是交趾太守孫諝為人貪婪暴虐,當地民眾早已怨聲載道,鄧荀到交趾後又擅自徵調三十隻孔雀,並要求當地人將孔雀護送至建業,大家不願意服遠役,心中都有反抗的念頭,郡吏呂興便帶頭起事,殺掉了孫諝和鄧荀。
孫休並未立即派兵平定交趾平叛。就在呂興起事的同月,曹魏下詔宣布伐蜀,掌握魏國大權的司馬昭調集十八萬大軍,於八月自洛陽出師。孫休於十月時得到蜀漢的求援訊息,下令派軍攻擊魏國以救援蜀國。但就在十一月,蜀主劉禪宣布降魏。孫休聞訊後撤回了攻擊魏國的軍隊,派兵平息與蜀漢接壤地區發生的騷亂。此後,孫休又於吳永安七年(264年,魏景元五年)二月起接連調集四路大軍攻打原屬蜀漢的永安,試圖趁曹魏在蜀地立足未穩時搶奪巴蜀要地,但遭到守將羅憲的頑強抵抗,用了半年時間都未能攻克。直到同年七月,魏國派遣荊州刺史胡烈率大軍進逼吳國軍事要地西陵以救援羅憲,吳軍只好撤退。同月,孫休去世。由於始終無暇顧忌交趾郡發生的動亂,孫休在去世前分交州北部的南海郡蒼梧郡高涼郡鬱林郡四郡置廣州,以避免事態的擴大。
交州方面在呂興於交趾郡起事後,九真郡日南郡兩郡也分別有人發動叛亂進行回響,呂興又率軍進逼合浦郡,希望合浦也能加入。蜀亡之後,呂興派遣都尉唐譜前往南中的進乘縣(今雲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向魏南中都督霍弋要求歸附曹魏以尋求庇護,希望魏國能出兵援助,並請求魏國任命他為督交趾諸軍事、上大將軍、安定縣侯以便於安穩交趾的局勢。霍弋向洛陽上表奏明此事,並轉達交趾諸將的請求,於吳元興元年(264年,魏鹹熙元年)九月得到魏國朝廷的回覆。魏國詔令呂興為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南中大將軍,封安定縣侯,允許呂興“便宜從事,先從後上”。同時還任命霍弋遙命交州刺史,將交州之事委託於他,允許其自行決定交州地區的官吏任命。霍弋奏請任命建寧人爨谷為交趾太守,派牙門將董元、毛炅、孟乾、孟通、爨能、李松、王素等率軍援助呂興。但在爨谷等人到達交趾之前,呂興便被其功曹李統(又作王統)所殺。

西晉接管

吳甘露元年(265年,魏鹹熙二年),爨谷等人率軍從南中抵達龍編,安撫新歸附的交趾等地。該年十二月,司馬炎代魏,建立晉朝。不久後,爨谷去世,霍弋又上表請求以巴西人馬融(馬忠之子)繼為交趾太守。後來馬融也病逝,霍弋再以犍為人楊稷繼任太守之位。經過楊稷等人兩年的經營,至吳寶鼎二年(268年,晉泰始三年)西晉已占據了吳國交趾、九真兩郡,日南也已唾手可得,吳國“合浦以北,民皆搖動”。晉廷加封楊稷為綏遠將軍,董元、毛炅等牙門將為雜號將軍,均封為侯,遙領交州的霍弋也功封列侯。
寶鼎三年(268年,晉泰始四年),吳主孫皓向西晉展開大規模反擊。孫皓任命劉俊為交州刺史、前交州刺史修則為前部督,與將軍顧容(顧雍族弟)一起負責討伐屯駐交趾的晉軍。吳軍連續多次攻打交趾,都被楊稷擊敗,連鬱林、九真兩郡也都轉而依附楊稷,戰局對吳軍漸漸不利。楊稷趁勢派遣毛炅、董元等人率軍攻打吳軍的駐地合浦。兩軍在古城(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東北)交戰,晉軍大獲全勝,吳將修則被毛炅斬殺,劉俊也在戰鬥中陣亡。吳軍殘部退保合浦。之後楊稷奏請任命董元為九真太守、毛炅為鬱林太守,繼續進攻吳國交州各郡。

吳國收復

建衡元年(269年,晉泰始五年),孫皓再次調遣兩路大軍南征交趾,一路由監軍虞汜(虞翻四子)、威南將軍薛珝(薛綜長子)率領從荊州陸道出發,一路由監軍李勖、督軍徐存率領從建安(郡治今福建省建甌市南)海路出發,預期兩軍在合浦會合後共同剿滅交趾的晉軍。但吳軍的進展並不順利,李勖部因為建安海路難以通行,無法前往指定地點,最後李勖殺死嚮導馮斐,率軍於次年原路返回建業。李勖此前曾得罪過的何定趁機以錯殺導軍且擅自撤軍為罪名,向孫皓狀告李勖。孫皓下令將李勖、徐存全部處死並夷三族。
虞汜、薛珝率軍到達交、廣後,蒼梧太守陶璜“自表討賊”,率軍與楊稷軍在分水交戰,因將帥意見不一,軍隊不聽號令而敗北,吳軍兩位將領在戰鬥中陣亡。薛珝因此大怒,與陶璜發生爭執,甚至打算率軍轍回。當天夜裡,陶璜率領數百人襲擊董元部,取得大捷,奪得數千匹錦物等大量寶物,滿載而歸。薛珝知道後,為之前的態度向陶璜致歉,並上表奏請以陶璜為交州刺史、前部督。建衡三年(271年,晉泰始七年)四月,虞汜率軍攻打董元部,取得勝利,董元死去。楊稷派王素繼任九真太守。陶璜用此前截獲董元的寶物收買了扶嚴夷首領梁奇,梁奇率領一萬多人馬加入吳軍。薛珝用陶璜之計,從海路奇襲交趾,楊稷派遣毛炅、孟岳前往迎擊,兩軍在封溪交戰,晉軍大敗,毛炅“僅以身還”。晉軍在交戰中曾偽退試圖偷襲吳軍,但被陶璜識破,以長戟隊擊破晉軍埋伏。
楊稷、毛炅等人率殘軍退回交趾,固城自守。陶璜率軍包圍交趾,截斷供給。到七月時,交趾城中糧盡,因飢餓或疾病死亡的人超過半數。不久後,陶璜約降城中守將王約,在裡應外合之下攻陷交趾,斬殺張登、孟通、邵暉及兩千餘守軍,擒晉將楊稷、毛炅、孟乾、爨能、李松等人。陶璜因功被吳國正式任命為交州刺史。九真守將王素聽說交趾兵敗的訊息之後,與牙門王承等人計畫逃回南中(南中都督治今雲南省曲靖縣),結果中途被陶璜部將衛濮俘獲。功曹李祚與都尉邵胤率軍堅守九真,陶璜遣部將前去攻打,李祚的舅舅黎晃也有隨軍,便勸李祚降吳,被李祚拒絕,後來花了較多時間才將九真平定。不久,日南等郡也向吳軍投降,孫吳成功收復交州。

後續事件

修則之子修允當時在陶璜軍中,聽說晉將毛炅被俘後,要報殺父之仇,堅持要求將其處死。陶璜看重毛炅英勇善戰,企圖招降,因而並未允許。但毛炅事後密謀襲擊陶璜,事泄未遂。毛炅被再度收押後拒絕屈服,大聲喝罵吳軍,修允將其剖腹割肝,毛炅罵聲猶不止。被俘的晉將楊稷、孟乾、爨能、李松等人私下盟誓,立志等將來伺機逃回西晉。後來在被押往建業的途中,楊稷在合浦病逝,吳軍將其首級送回建業,屍體拋入海中。孟乾等人押至建業後,吳主孫皓本想將他們處死,有朝臣勸孫皓寬宥他們以招攬敵國邊將,於是孫皓改判孟乾等人流放到臨海(今浙江省台州市)。孟乾等人擔心流放到東方後不便於北歸,聽說吳人喜歡蜀地的竹弩,便稱自己能夠製作,因此被留在了建業。吳鳳凰二年(273年,晉泰始九年),三人看準時機,從吳地逃往西晉,爨能、李松在途中被捕後處死,僅孟乾成功到達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孟乾向晉武帝敘說了事件的原委,並進言討伐吳國。當初晉武帝本打算封楊稷為交州刺史、毛炅為交趾太守,因有傳聞稱他們投降吳國而未實行。晉武帝聽孟乾訴說了事情的原委後,下令追封楊稷為交州刺史,封孟乾為日南太守,詔令毛炅、爨能、李松的兒子襲爵,並賜毛炅的另外三個兒子為關內侯。
吳軍收復交州後,吳主孫皓宣布大赦,分交趾郡置新昌郡,以加強對交趾的控制。其後吳軍與當地的扶嚴夷等夷民產生衝突,虞汜、陶璜等人又率軍平定扶嚴夷,在扶嚴夷故地設定武平郡。此後陶璜又開拓九德郡及九真屬國三十餘縣,鞏固了吳國在交州的統治。孫皓下令再次晉升陶璜為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前將軍、交州牧,虞汜因功封為交州刺史、冠軍將軍、餘姚侯,但沒過多久,虞汜病故,薛珝也在班師回朝的途中病逝。交州安定後,孫皓曾有意以合浦太守修允代替陶璜的位置,調陶璜鎮守軍事要地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但因為當地民眾堅持要求陶璜留任而作罷。交州的吳晉之戰雖告一段落,然而交州南鄰林邑國(即占婆國)卻再挑起戰事,陶璜與林邑作長期周旋,達十餘年。吳天紀三年(279年,晉鹹寧五年),修允調任桂林太守,不久病逝於廣州(州治今廣東省廣州市),其部曲督郭馬等人煽動兵民發起“廣州之亂”,波及廣州大部,並延及荊州南部。孫皓立即派滕脩、陶濬(陶璜之弟)率軍討伐,並令陶璜引軍從西側夾擊。次年,吳國亡於晉,陶璜接到孫皓要求各地守軍降晉的手諭後,也歸順晉武帝。晉武帝仍令其鎮守交州,改拜冠軍將軍,封宛陵侯。在陶璜死後,陶璜子陶威、陶淑,陶威子陶綏也先後擔任交州刺史,世代鎮守交州。

歷史影響

魏(晉)利用這次戰爭為契機,倚重蜀國降將,採取了“蜀人制交”之策,出兵交州,對吳造成沉重打擊;而孫吳陷入交州戰爭的泥淖長達八年,為收復交州失地付出代價甚巨,這場戰爭嚴重損耗了孫吳國力,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其滅亡。
戰爭期間,東吳設定廣州,統治廣東、廣西地區,而交州(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則統治越南北部及廣西南部地區,至此,交、廣二州分置的局面最終定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