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在於你怎樣使用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間
- 外文名:time
我不知道怎么說這個時間,但是這個時間不是什麼好的事情
1967年召開的第13屆國際度量衡大會對秒的定義是:銫-133的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這個定義提到的銫原子必須在絕對零度時是靜止的,而且在地面上的環境是零磁場。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定義的秒,與天文學上的曆書時所定義的秒是等效的。生活中常用的時間單位還有:毫秒ms、分min、小時h、日(天)d、周、月、年等。
哲學家對於時間有兩派不同的觀點:
一派認為時間是宇宙的基本結構,是一個會依序列方式出現的維度,像艾薩克·牛頓就對時間有這様的觀點。
包括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及伊曼努爾·康德在內的另一派認為時間不是任何一種已經存在的維度,也不是任何會“流動”的實存物,時間只是一種心智的概念,配合空間和數可以讓人類對事件排先後順序及進行比較。有介定為:時間不過是人為便於思考宇宙,而對物質運動劃分,是人定規則,愛因斯坦將相對論概念用在比喻心理時鐘不是絕對。
在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在測量上都不是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鐘之時間流逝要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相對論關於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並且其成果已經套用於全球定位系統。另外,狹義相對論中有“時間膨脹”效應:在觀察者看來,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自己參考系的(靜止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慢。
就今天的物理理論來說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但一些至今還沒有被證實的,試圖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理論,如量子重力理論、弦理論、M理論等,預言時間是間斷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根據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爆炸開始的,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必須一起並存,沒有物質存在,時間也無意義。
時間是一個抽象概念,包括分、秒或者是年、月,都是人們發明出的一個便於記錄萬物運動規律的記錄單位,如公里、米等。但時間本身是不存在的,所以時間倒流或回到過去,其實是建立在一個不存在的邏輯基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