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箭:罪行的本質》是2014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丁·艾米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間箭:罪行的本質
- 作者:馬丁·艾米斯 (Martin Amis)
- 譯者:何致和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5月1日
- 頁數:211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32764907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時間箭:罪行的本質》用倒敘的手法講述了納粹戰犯托德·弗蘭德利的一生。他從行將死亡開始“倒帶”自己的生活,到暮年看似體面的醫生生活,再到青年時期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又到他生子、結婚、少年時期,最後是他回到母親的子宮,並即將死亡。《時間箭:罪行的本質》用看似詼諧的方式為我們再次揭露了那段極度殘暴而駭人的黑暗歷史,並且完全顛覆了讀者的閱讀經驗。在描寫納粹的相關作品中,《時間箭:罪行的本質》為我們開啟了驚人而深刻的眼界。
圖書目錄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後記
作者簡介
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1949-2023),英國當代著名作家,生於牛津文學世家,著名小說家金斯利·艾米斯之子。馬丁·艾米斯素有英國“文壇教父”之稱,與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lies)並稱英國“文壇三巨頭”。1974年,艾米斯憑其處女作《雷切爾檔案》摘得毛姆文學獎,並被譽為“文學天才”。此後艾米斯借其一系列風格多變的作品步入文壇巔峰:《金錢——絕命書》(1984)入選《時代》雜誌“一百部最佳英語小說”之列;《時間箭——罪行的本質》(1991)和《黃狗》(2003)先後入圍布克獎提名。雖然艾米斯屢次無緣該獎項,但卻無損他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年輕作家”(GRANTA雜誌)的頭號人物。馬丁·艾米斯在創作上深受卡夫卡、納博科夫、喬伊斯等大師的影響,在寫實的手法上融入了意識流、黑色幽默及濃郁的魔幻主義風格;其先鋒實驗的文學品格、標新立異的創作形式、變幻莫測的情節鋪陳以及驚世駭俗的語言天賦令其享盡世人矚目,更被形容為是“蘸著迷藥水書寫的文壇大師”。
媒體推薦
馬丁·艾米斯就是新生的福樓拜,再世的喬伊斯。
——索爾·貝婁
《時間箭——罪行的本質》是馬丁·艾米斯最為膽大妄為、最具雄心企圖的重磅巨作
——《每日電訊報》
馬丁·艾米斯在《時間箭——罪行的本質》里用時間倒置的手法貫穿全書,如此獨特的形式與語言成為文壇首例。這部作品不僅使他自己名載史冊,更讓世人見識了一部非凡而偉大的傑作。
——《衛報》
一部值得讀者認真閱讀的經典巨著……一旦你下了工夫投入其中,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是其他文學作品難以給予你的震撼力量
——《紐約時報書評》
後記
謹以此書獻給我的妹妹薩莉,她在年紀還非常小的時候,就給了我兩個意義深遠的“協助”。她喚醒我的保護本能;也讓我留下一個童年記憶。如果不是最初期的,也必定是最鮮明和歡快的。那時她大概才剛出生半個小時,而那年,我已經四歲了。
我還欠我朋友羅伯·特傑伊·利夫頓一個大恩情。兩年前的夏天,那時我正在構思用時間倒退的方式來說一個人的故事。然後,有天下午,在一次例行的網球場聚會後,利夫頓送給我一本他的著作《納粹醫生》。如果沒有這本書,我的小說就不能也沒辦法進行書寫。同樣的理由,也可適用於普里莫·萊維的作品,尤其是《如果這是一個人》《休戰》《被淹沒和被拯救的》以及《緩刑時刻》。此外還有我基於各種不同理由,而從他們的作品中獲得協助的作家,包括馬丁·吉爾伯特、姬達·謝利尼、尤阿辛·費斯特、阿諾·梅爾、埃里希·佛洛姆、西蒙·維森塔爾、亨利·奧倫斯坦和諾拉·沃恩等人。我腦海深處還時時縈繞著一篇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的短篇小說,以及庫爾特·馮內果寫下的那段非常著名的情節。(至於那些我硬啃過的醫學書籍作者,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我得特別感謝寫《腦科醫生》的勞倫斯·西恩博格,這本書真是娛樂與恐怖效果兼具。)接下來,我也得感謝這些年來,在話語言談中對這個主題(我指的是“大屠殺”)有所感觸的人。我還要感謝我所有的談話對象,包括我的妻子安東尼婭·菲利普斯、我的父親金斯利·艾米斯、我妻子的繼父山·菲爾丁、我的妹夫哈伊姆·坦南鮑姆和小姨子蘇珊娜·坦南鮑姆、我另外一位妹夫馬修·斯彭德;還有湯姆·馬希勒、彼得·弗格斯、皮爾斯·瑞德夫婦、約翰·格羅斯、克里斯多福·希欽斯、詹姆士·福克斯、扎卡里·里爾德、克萊夫·詹姆士、喬瑟夫·波茲貝、肖洛姆·格洛帕曼、伊恩·麥克伊旺、索爾·貝婁夫婦、埃德蒙·福賽特夫婦、喬納森·威爾遜、米歇爾·皮奇以及戴維·帕皮諾。
本書又名《罪行的本質》,這是普里莫·萊維的用語。這個罪行曾如此理所當然,因此我們或許可以把萊維的自殺,視為一種具有警世意味的英雄式行動,他透過此行為主張的是:“我自己的生命,只有我自己可以把它奪走”。這個罪行之所以獨特,不在於它的殘忍,也不在於它的懦弱,而是在於它的形式——它既復古又摩登,同時包含了原始的卑劣性與現代的“邏輯”。雖然這罪行並非德國人所獨創,但它的形式卻是。納粹黨人在腦袋中發現了野蠻和原始的核心,便建造了一條高速公路往那裡直奔。他們把這條路造得又快又安全,造得堅固無比堪用千年,除此之外,如果你還記得的話,德國的國家高速公路還會特別配合地景設計,力求和諧,就像花園中的一條小徑似的。
序言
馬丁·艾米斯1949年生於英國南威爾斯,父親金斯利.艾米斯是著名小說家,母親希拉蕊·巴德威爾是農業部一名公務員的女兒。馬丁十二歲時,父母離異。繼母伊莉莎白·簡.霍華德也是一位小說家。馬丁原來和其他同齡孩童一樣,喜歡閱讀連環漫畫。繼母引導他讀簡·奧斯丁的小說,這是他最早受到的文學啟蒙薰陶。馬丁曾經在英國、西班牙、美國十三所學校上學,然後在倫敦和布萊頓補習,為大學入學考試作準備。他考進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英語系,畢業時獲一等榮譽獎。他寫的第一部小說《雷切爾檔案》1973年獲毛姆獎。1975年,他擔任倫敦《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的助理編輯,出版了第二部小說《死嬰》。他還發表了許多書評和散文。於是他被《新政治家》編輯部錄用,這時他才二十七歲。後面兩部小說《成功》(1978)和《其他人:一個神秘的故事》(1981)出版之後,他成了專業作家,並且給《觀察家》《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紐約時報》等報刊雜誌寫文學評論。他是一位多產作家,陸續發表了下列作品:《太空侵略者的入侵》(1982)、《金錢——絕命書》(以下簡稱《金錢》)(1984)、《白痴地獄》(1987)、《愛因斯坦的怪物》(1987)、《時間箭——罪行的本質》(1991年獲曼·布克獎提名)、《訪問納博科夫夫人及其他遊覽雜記》(1993)、《經歷》(回憶錄,2000年獲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會面屋》(2006)、《第二平面》(2008,關於“9·11事件”及反恐戰爭的文集)、《黃狗》(2003年獲布克獎提名)、《萊昂內爾。阿斯博:英格蘭現狀》(2012)。2007年至2011年,馬丁在曼徹斯特大學新寫作中心擔任創意寫作課程教授。2008年,《泰晤士報》將他評為1945年以來五十位最偉大的英國作家之一。馬丁·艾米斯結過兩次婚。他的第二位夫人伊莎貝爾.芳賽斯卡也是一位作家。馬丁·艾米斯曾經住在倫敦肯辛頓區王后大道,他的小說時常以這個地區作背景。書中人物抱怨這裡外國遊客過多,商業氣氛過濃,反映了倫敦市民喪失文化根底的異化感。他像狄更斯一樣,喜歡從倫敦街頭俚語、行業切口中吸收新鮮辭彙,來豐富他的英語。這種植根於日常生活的通俗語言,被其他青年作家、記者、讀者們紛紛仿效而流行一時。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馬丁·艾米斯闡明了他的文學觀念:
“如果嚴肅地加以審視,我的作品當然是蒼白的。然而要點在於:它們是諷刺作品。我並不把自己看作先知;我不是在寫社會評論。我的書是遊戲文章。我追求歡笑。
……
起初我覺得馬丁·艾米斯的小說令人反感,難以卒讀。後來我注意到,約翰·塞爾夫在小說中自稱“六十年代的孩子”。我知道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歐美社會經歷過一場激進自由主義社會風暴。正是這股強烈的右傾社會思潮,衝垮了西方傳統道德的底線,英雄才會異化為反英雄,神聖的愛情才會異化為可用金錢交換的生物本能。在六十年代,中國也經歷了一場文化大革命風暴,但這股極左社會思潮對中國傳統文化道德底線的衝擊,我們又是否深刻反省過?
與英國著名小說家多麗絲·萊辛研討當代英國小說發展,使我對此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她嚴肅地指出,“西方現代文明的發展,造就了整整一代文明的野蠻人。他們受過充分教育,掌握了現代科學知識,卻用它來滿足永無止境的物質欲望。西方現代文明的發展造成了野蠻的後果。雖然科學昌明、物質豐富、經濟繁榮,但是精神空虛、傳統斷裂、道德淪喪、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民族衝突、性別歧視、國家對立、戰爭災難、資源消耗、環境污染……中國現代化千萬別蹈西方覆轍,必須另闢蹊徑,走自己的路。”讀到馬丁·艾米斯小說中的色情暴力場景,萊辛關於“文明的野蠻人”這個振聾發聵的警句,就在我心中迴響。也許這就是閱讀馬丁·艾米斯的價值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