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推理

時間推理(time reasoning)是個體對時間順序進行推論的心理過程。通過它可間接地認知過去或未來的時間。早在19世紀末國外就有學者對這個問題進行過研究,但較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是N.弗里德曼在20世紀80年代對月份順序時間推論提出的表象詞表模型。他認為,一方面個體運用詞表系統(詞表系統指對月份順序的推理加工的表征)對月份順序進行推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間推理
  • 外文名:time reasoning
  • 定義:個體對時間順序進行推論的心理過程
並表現出下列三個特點:(1)會與同時進行的其他言語活動產生選擇性干擾;(2)正向順序的判斷比逆向順序的判斷要快,即具有方向效應;(3)加工時間隨著激活要素數目的增加而線性地增加,即具有距離效應。另一方面,運用表象系統對月份信息的編碼是直接編碼,類似空間位置信息的編碼,沒有方向效應和距離效應。但會與同時進行的空間直接操作發生選擇性干擾。N·弗里德曼還認為,利用上述兩種表征系統的雙加工模型能完善地解釋被試在解決月份順序的所有任務中的操作特徵。針對中文的月份是用數字式表達的,黃巍1993年對中國被試的月份順序時間推理的研究表明,中國成人在判斷月份時間順序任務時是根據時間數字表征系統進行數字運算加工的,沒有距離效應和方向效應,並表現出順序性、大小可比性、可直接進行數的四則運算以及周期性,其最典型的操作特徵是越界效應。黃希庭與李伯約2000年研究發現,中國被試也可對數字式月份進行記數的加工,表征方式僅是加工方式的一個前提。上述的研究結果都表明,月份順序時間推理的加工特點受到表達月份的表征系統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