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角坐標系

時角坐標系

時角坐標系是一種用定量的方法表達天體位置的天球坐標系。其基本圈是天赤道,基本點是天北極和天南極。

時角坐標系是天球坐標系的一種,又稱第一赤道坐標系。常在天文觀測中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角坐標系
  • 外文名:angle system of coordinate
  • 別名:時角赤道坐標系
  • 隸屬:一種天球坐標系
簡介,基本要素,使用情況,古代坐標系,現象解釋,

簡介

時角坐標系又稱“第一赤道坐標系”。
地球赤道平面延伸後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稱為天赤道。天赤道的幾何極稱為天極。
天赤道是赤道坐標系中的基圈﹐北天極P 是赤道坐標系的基本極。
由於所取的主圈﹑主點以及隨之而來的第二坐標的不同﹐赤道坐標系又有第一赤道坐標系二赤道坐標系之分。
時角坐標系時角坐標系
第一赤道坐標系的主圈是子午圈﹐主點是天赤道與子午圈在地平圈之上的交點F ﹐天體的第二坐標是大圓弧FB =t 或球面角FP ﹐t 稱為天體的時角。由主點F 開始按順時針方向量度時角t ﹐從0°~360°﹐或從0~24。周日運動不會改變天體的赤緯﹐而僅僅使時角發生變化。
第二赤道坐標系的主點是春分點﹐它是黃道對赤道的升交點﹐過春分點的赤經圈就是該坐標系的主圈﹐春分點的時圈與天體時圈之間的球面角 P 或大圓弧B =α﹐是天體在第二赤道坐標系中的第二坐標﹐稱為天體的赤經﹐赤經α是由春分點開始按逆時針方向量度的﹐從0°~360°﹐或從0~24。第一赤道坐標系是右旋坐標系﹐第二赤道坐標係為左旋坐標系。
天體的周日運動不影響春分點與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因此也就不會改變天體的赤經和赤緯﹐而在不同的測站﹑不同的觀測時間﹐天體的時角卻是變化的。所以﹐在各種星表中通常列出的都是天體在第二赤道坐標系中的坐標
赤經和赤緯﹐供全球各地的觀測者使用。

基本要素

基本圈:天赤道、子午圈、六時圈
基本點:天赤道與天子午圈近南點的交點(Q'點)(即天赤道上4個相距90°的點:東、西、上、下,交點取上點)
在基本圈上計量的第一坐標:時角(t),自子午圈起向西為正(0h~12h),向東為負(0h~12h)度量時自上點沿天赤道向西度量
第二坐標:赤緯(
),子赤道向北天極計量為正(0°~90°),向南天極為負(0°~90°)
套用:S(恆星時)=t(春分點時角)
S(恆星時)=天(恆星的時角)+a(恆星的赤經)

使用情況

時角坐標系系又取子午圈為主圈(與基圈不同),天赤道與子午圈的上交點為主點,從此點起量。
子午圈隨地球自轉而不斷變化,在此過程中天赤道不變,坐標系中的"赤緯"也就不變;但主圈、主點不斷運動,由它們確定的時角(天體所在位置與子午圈所在平面的夾角,從主點開始按按順時針方向量度,範圍0-360°或0-24h)。也就隨時間變化而不斷變化。
時角坐標系時角坐標系
即在不同的測站﹑不同的觀測時間﹐天體的時角是變化的。
第一赤道坐標系和地平坐標系相似之處是坐標隨時間地點而變化,這樣有利有弊,但在多數情況下不便研究,故在天文學研究中第二赤道坐標系更常用。

古代坐標系

赤道天球坐標系在古代中國被稱為渾天系,它是將天地看作一個整體,將這個整體比做一枚雞卵,將地球比做卵中黃,將環繞地球的天穹比做卵白和卵殼。
時角坐標系時角坐標系
渾天系是以地體為天地的球心,以南、北兩天極為軸心,亦即天地的中心;以緣地球表面向四周延伸的太空為上下四方。以北天極為上,以南天極為下,以與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為圓形天道,以將二十八宿所標示360度等分(其實古人是將天球等分365.25份,每一份為一度,固有秦代李斯在《侖頡篇》中有“地日行一度”之說)的十二辰為劃分時間的坐標,並在這一立體的“卵殼”上標示日月星辰的運行度數。

現象解釋

(1)時角坐標系解釋兩地的恆星時差(或者太陽時差)等於兩地的經度差。
度量時間的始圈是當地的午圈,午圈就是當地的經圈無限延伸和天球的交線— — 天球子午圈,經度不同天球子午圈不同,即始圈不同,所以在同一計時系統內,某一特定物理時刻兩地恆星時(或太陽時差)等於兩地的地理經度差。
(2)時角坐標系解決恆星時、真太陽時和時差
三者之間的換算也是在天赤道上模擬真太陽、平太陽、時差和恆星的位置,再根據有關的定義推得的。
(3)解釋真太陽日的不均勻
時角坐標系、第二赤道坐標系系和黃道坐標繫結合起來解釋,由於日地距離的變化造成運行在黃道上的真太陽每日的黃經差不等,表現在天赤道上每日的赤經差也隨之增大或減小,呈不均勻變化,因而真太陽的時角也隨之不均勻變化,故真太陽日不均勻。另一方面即使真太陽在黃道上勻速前進,由於黃赤交角的影響,相等的黃經差在天赤道上對應的赤經差也是不相等的,時角不等,真太陽日也是不均勻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