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小福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吳縣(今蘇州市)
- 出生日期:1846年10月28日
- 逝世日期:1900年6月13日
- 職業:京劇青衣演員
- 主要成就:清同光名伶十三絕之一
- 代表作品:《三娘教子》《陽關折柳》《彩樓配》《二進宮》《探寒窯》等
- 榮譽:天下第一青衣
從藝經歷,人物作品,人物軼事,只為戲,“醉八仙”,
從藝經歷
當時人們稱四喜班中有二絕,一個是時小福的《三娘教子》,另一個是孫菊仙的《御碑亭》。
1886年被選為清宮教習。曾以旦角演員身分,破例被委任精忠廟廟首。據傳時小福演戲常常用白酒飲場。
光緒二十五年(1899),時小福應朋友的邀請到京城名伶某王府演出堂會。其中有出《五花洞》,誰知臨場主演張靄卿竟然沒有來,時小福非常生氣,為了不使主人掃興,決定親自粉墨登場代為演出。主人很高興,盛宴款待以表謝意。不料時小福由於心情關係飲酒過量,第二天早上就臥病在床了,雖然經過很多名醫診治,但都沒見好,始終臥床不起,又遭八國聯軍兵擾驚嚇,於庚子五月十七日病逝,葬於永定門外。享年54歲。
“天下第一青衣” 時小福12歲隨父母來京,後入四喜班名旦鄭秀蘭之“春馥堂”,從徐阿福習昆旦兼皮黃青衣。他的嗓音高亢嘹亮,略欠圓潤。他的唱腔是私淑於胡喜祿,吐字發音真切,極富情韻,但仍不脫徽調味道,唱法屬陽剛性質。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譽。時人稱四喜班中有二絕,一是時小福的《三娘教子》,另一是孫菊仙的《御碑亭》。他能戲極多,善演悲劇,也善於用水袖的功夫來表達劇中人物的性格和心情。他以演青衣唱工戲為主,很少演花旦戲。曾以《三娘教子》享譽一時,與孫菊仙、穆鳳山合演《二進宮》一時無雙。他晚年兼演小生戲,如《孝感天》、《雁門關》、《打金枝》等。他常於春台、四喜、三慶各班演出。曾一度繼梅巧玲掌四喜班。1886年,他與孫菊仙、李燕雲、李連仲四人同被選入昇平署進宮承差。曾以旦角演員身分,破例被委任精忠廟廟首。他的拿手戲,昆亂不擋,其代表劇目有《陽關折柳》、《小宴》、《彩樓配》、《三娘教子》、《桑園會》、《二進宮》、《汾河灣》、《武家坡》、《探寒窯》、《祭塔》、《南天門》等;反串小生戲有《孝感天》中的共叔段、《雁門關》中的楊八郎等。
《三娘教子》劇照
![《三娘教子》劇照 《三娘教子》劇照](/img/7/e4f/nBnauQTO0ImMmFmZzQzM1gzMwEzNmZTNlhjYmBTN5U2N4E2MzYWYzADM3I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人物作品
人物軼事
只為戲
同治皇帝駕崩了,舉國致哀。清廷的規定:國喪100天內停止一切娛樂活動,不準動任何響器,100天后只許便衣登場。這對於靠唱戲吃飯的戲班來說,等於拆了灶台。京城的戲班一片亂惶惶,那些小戲班早作了鳥獸散,即便如春台、三慶這樣的名班,也只能開一半“戲份”。四喜班班主梅巧玲依然硬撐著門面,他已經傾其積蓄,賠墊在戲班的開銷中。俗話說,坐吃山空,眼下,梅巧玲卻再也支撐不下去了。這日,梅巧玲來找時小福,難過地說:“眼看我們已經傾家蕩產,而國喪只過去了一半日子,怕是熬不過去了,不如就將戲班解散,日後有機會東山再起。”為了幫助梅巧玲支撐戲班,小福也已經拿出了自己積蓄的大半,說:四喜班的處境他也清楚,只是四喜能成為當時京城的名班首選,靠的是日積月累,含辛茹苦,如今若散去,他日恐怕再也難成今日之氣候了!如果大哥執意要散四喜班,小福便冒昧了,小福願將四喜班接過來!就這樣,小福將諾大一個四喜班接了過來。此時的小福,堪說是“受命於危難之際”。但話好說,畢竟事艱難,時小福先是賣了家產,又典當了自己的行頭,最後,連當年贈給夫人的錦盒也端了出來。然而,困難和窘迫依然一天一天逼迫著四喜班。
時小福
![時小福 時小福](/img/7/4d4/cGcq5COjRmNkNTOjVzMzgDMxMmY3EzNkdzY2E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他沒與夫人說半句,就去了鴻福票號。鴻福票號的楊老闆是個名票,最是喜歡小福的戲,因戲而人,十分鐘情小福,逢到喜慶,總要請小福來唱戲,今日見小福到,楊老闆歡喜不盡,一邊拉小福廳上坐,一邊說:“小福兄弟,眼見得名班紛紛解散,肚里的戲蟲熬得好苦呢!”小福說:“時間也不會太久,再熬一熬,便可餵那戲蟲了!”楊老闆說:“說的是。不過,最最難熬的還是你們,對了,四喜班情況如何?”時小福說:欠著楊大哥的,如今舊賬未了,新賬又添,小福本已羞愧難當,如果楊大哥不願聽從小福,小福今日寧願不再請求大哥了!”說罷,便要起身告辭。長長的案几上,一紙文書很快寫好,上面寫著:四喜班時小福向鴻福票號借貸若干,以充作國喪期間四喜班的戲份,並以時小福身價作為抵押。立此字據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