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大彬制大提梁壺

時大彬制大提梁壺

時大彬制大提梁壺收藏於南京博物院,以圓形為基調,正視,球狀壺身配以圓圓的提梁,使兩大圓輪廓線既相互交叉,又相互阻斷,從而使壺形的立體感更為強烈;俯視,平整的小圓蓋與大平底的輪廓線相互重疊,其蓋鈕正處於兩個同心圓的同心位置上,更顯示出其製作技藝的高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大彬制大提梁壺
  • 年代:明
  • 材料紫砂
  • 規格:壺身高11厘米
  • 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 市場估價:人民幣30萬元
簡介,創作背景,作者簡介,生平,作品風格,賞析,

簡介

時大彬的紫砂壺,一脫塵俗,不務妍媚,朴雅堅緻,風格優雅悅目,流暢靈活。“壺家妙手稱三大”之一的徐友泉晚年仍自嘆“吾之精,終不及時(指時大彬)之粗也”。
這件“大提梁壺”製作工整規矩,壺胎堅實,色調深紫,胞漿明潤,器表似梨皮。造型敦厚穩健,舒展大方。以圓形為基調,正視,球狀壺身配以圓圓的提梁,使兩大圓輪廓線既相互交叉,又相互阻斷,從而使壺形的立體感更為強烈;俯視,平整的小圓蓋與大平底的輪廓線相互重疊,其蓋鈕正處於兩個同心圓的同心位置上,更顯示出其製作技藝的高超。壺體局部結構與鮮明的稜線相襯,柔中見剛,剛柔相濟,且相得益彰。六棱的壺嘴、壺把、壺蓋、壺鈕與圓渾的壺體形成對比,提梁所形成的虛空間與壺身的實體形成對比,增強了藝術效果。蓋沿的翻線處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是件既有整體氣勢,又有細部刻意推敲的作品。壺蓋口外刻楷體“大彬”二字,側鈐陽文篆體“天香閣”方印。據李景康說:大彬作品,“從未見署款而未兼蓋章者”,與揚州、無錫出土的紫砂壺比較,此壺工藝更精進,但“大彬”二字完全不同。據推測,“天香閣”主人為明代李寄“可能性要大些”。

創作背景

中國茶事,源遠流長。茶具與茶藝的發展息息相關。明代制茶技術有了長足發展,出現散茶,可直接沖泡飲用,紫砂茶具亦趨精巧。壺小則茶香,壺大則不鮮,浸泡過久,大壺更易使茶味散失。時大彬改制小壺,更符合了明代人泡茶所講究的“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之原則。同時也迎合了明代人的飲茶風氣:“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每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時大彬常在原料中雜以砂,表面不顯細膩,俗稱“梨皮”,燒成後,由於砂中所含的化學物質氯化銨的作用,使器身呈現金星點,如撒金般閃閃生輝。

作者簡介

生平

時大彬(1573——1648),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的兒子。他對紫砂陶的泥料配製、成型技法、造型設計與銘刻,都極有研究,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那種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生於明代萬曆年間,歿於清代順治初年。時大彬制壺技藝全面,在泥料配製、成形技法、器形設計以及屬款書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大彬壺藝在明代就享有盛譽,多見於文人記述。明許次紓《茶疏》︰「往時供春茶壺,近 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時大彬繼供春之後,創製了許多制壺專用工具,創製了許多壺式,並培養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啟下,發展了紫砂藝術。時大彬的早期作品,堅緻朴雅。好仿供春大壺。自從他游蘇州婁東,交接陳眉公諸輩後,制壺風格為之一變。制壺由大轉小。據稱︰時大彬的創作態度極其嚴肅,每遇不滿意的作品,即行毀棄。即打碎十之八九也在所不惜,當時茶風盛行,對壺藝要求很高。
時大彬一生約八十餘歲,所製作品當數以千計,流傳其廣。有詩為證︰「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明末四公子之一宜興陳貞慧《秋園雜佩》載︰「時壺名遠甚,即遐陬絕域猶知之。其制始於供春,壺式古樸風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後則如陳壺(陳鳴遠)、徐壺、皆不能彷佛大彬萬一矣」。時大彬作品雖多,但流傳存世者極少。至清乾隆年間,時大彬的作品已視為稀世珍寶了。

作品風格

時大彬精選紫砂泥調配成各種泥色,用以製品,形成古樸雄渾的風格。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壺,後根據文人飲茶習尚改制小壺,並落款製作年月,被推崇為壺藝正宗。傳世作品不多,北京、上海、南京、台灣等博物館均有收藏。
他在泥料中摻入砂,開創了調砂法制壺,古人稱之為“砂粗質古肌理勻”,別具情趣。在成形技法方面,改進了供春“斫木為模”的製法,把打身筒成形法與鑲身筒成形法結合起來,由此確定了紫砂壺泥片鑲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壺製法的一大飛躍;又首創方形、圓形壺式,成為紫砂壺造型的典型壺式。時大彬聽從陳繼儒等文人的建議,改作大壺為小壺,使紫砂壺更適合文人的飲茶習慣,把文人情趣引入壺藝,使壺藝與茶道相結合,把壺藝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賞析

時大彬距今約300餘年,據後人簡要統計,其存世作品,包括見於著述的不過數十件而已。可見精貴之至。海內外也有許多私家收藏,因無從查考,莫辨真偽,因此暫不統算在內。時壺大多有「大彬」款識,以此識別。
時大彬所制紫砂壺,今尚存十六七器,其中五器為近些年考古發掘所獲,皆處於明人墓葬。其餘均為傳世品,壺式多樣,有園壺、六方壺、三足壺、開光方壺、提梁壺、書扁壺、僧帽壺、印包壺、菱花壺、半瓜水盂等,分藏於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各公私機構及藏家之手。
時大彬的紫砂壺中,僧帽壺可謂獨樹一幟,黑紫砂壺和玉蘭花壺亦極負盛名。李英豪先生認為:現今玩真舊黑紫砂壺者,若沒有時大彬的壺,仍不算夠“道行”和“級數”。雖然有“大彬茗壺奔走天下半”之稱頌,但即便是在李景康和張虹合著的《陽羨茶壺圖考》中,這“千載一時”的茗壺也只不過收錄了16件。
與時大彬同時代而稍晚的李仲芳徐友泉和時大彬齊名,同被譽為“壺家妙手稱三大”。其中李仲芳師從時大彬,充分發揮了大彬壺優雅流暢之風格,堪稱時大彬的第一高足。在大彬壺中,有不少作品是出自李仲芳之手。所謂“李大之作,時大之名”,即指由時大彬鑑賞的李仲芳製品,而署以“大彬”款識,收藏者宜注意辨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