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昭仁鎮全鎮共轄20個行政村,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87個村民小組,全鎮共8300戶,32654口人,其中
農業人口20111人;耕地總面積27620畝,人均1.4畝;上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516元。全鎮設有25個基層黨支部,共有黨員585名。
名稱來歷
因境內有唐代修建的昭仁寺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於東經107°50′26″~107°47′04″,北緯35°09′01″~35°13′29″。長武縣境中部,是長武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南隔黑河與棗園鎮相望,東接亭口鎮,西連丁家鎮,北依地掌鎮、彭公鎮。鎮人民政府駐西關村,電話區號029,郵政編碼713600。
政區沿革
明洪武三年(1370)置宜祿鎮,隸屬邠州;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設宜祿里;民國十八年(1929)改設宜祿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始設昭仁鎮;1950年設城關區公所(亦稱一區區公所),轄8鄉;1956年改為城關鎮昭仁鄉;1957年撤銷昭仁鄉,隸屬昭仁鎮;1958年始設昭仁人民公社,同年12月改設為昭仁管理區;1961年恢復長武縣建置後仍設昭仁人民公社;後更名為城關人民公社;1984年5月設昭仁鎮人民政府。2004年撤銷羅峪鄉併入昭仁鎮。
政區劃分
2011年末轄東關、西關、南關、北關、靈風、大東莊、小東莊、李家溝、東街、堯頭、西大吉、廟底、七里、溝泉、斜坡、馬場、羅峪、崔吳、宜山、杏坡20個行政村,87個村民小組。轄金宇、金潤、致通、建苑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每個社區居民數為5000-7000人。
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3362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9萬人,另有流動人口 0.43萬人。總人口中,男性18493人,占55 %;女性15132人,占45%;14歲以下4887 人,占14.5%;15-64歲24633人,占73%;65歲以上4115 人,占12.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另有壯族、滿族、侗族、藏族、彝族、回族等128人,占總人口0.3 %。宗教有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道教。2011年人口出生率10‰,死亡率4‰,人口自然增長率6‰。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5.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2千米,總面積47.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06.4 人。
歷史沿革
唐至德二年(757年)設宜祿驛,為"絲綢之路"的必經重鎮和鹽馬交換關市之一。宋代地置宜祿縣。明初改設宜祿驛·承署·遞運所。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於宜祿鎮復置長武縣,宜祿鎮因唐代名剎"昭仁寺"在東街,改名昭仁鎮。清末民初成為秦隴交界物資集散地。解放後,為城關區、鄉、管區、公社所在地。
經濟發展
2001年12月,原羅峪鄉併入
昭仁鎮。地勢西北稍高,東南偏低。鎮區近郊土壤肥沃,田園平整,農業生產條件好。312國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鎮域經濟三產並進。農業主導產業為蘋果生產和畜牧業,年產值近3000萬元。近年來二、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商貿流通活躍。鎮駐地有中國小、醫院、信用社等機關事業單位及較為完備的公共福利設施。境內的"靈泉晨曦"和"宜山秀水"為"長武八景"中的盛景。2004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完成1.2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完成7685.4萬元,財政收入52.86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756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934元。蘋果面積發展到1.5萬畝,其中掛果面積8750畝。畜牧養殖業不斷擴大,黃牛存欄達到865頭,奶牛存欄達到502頭,羊存欄1324隻,生豬存欄817頭。 近看來,昭仁鎮先後被省委、市委命名為“小康鄉(鎮)先進黨委”、“文明鄉鎮”、“教育強鎮”和“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先進鄉鎮”,被縣委、縣政府評為“五個好鄉鎮黨委”、“招商引資先進單位”和“計畫生育綜合改革二等獎”。
我鎮地處縣城,以農業為主,農業占國民經濟總值的份額較大。全鎮主導產業主要有三個:一是個體私營經濟。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民眾生活消費水平的顯著提高,我鎮城區6村民眾緊緊依靠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大力發展城郊型服務業,個體私營經濟迅速發展,全鎮現有個體私企業61個,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1980人,經過幾年的發展在我縣已逐步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一批專業村、專業戶、專業市場。
(1)屠宰和豆製品加工業。以堯頭村為重點,全村從事屠宰的戶有135戶,豆腐加工的戶有106戶,該村屠宰和豆腐傳統加工業已占領了全縣白條肉和豆製品市場。
(2)木器加工及建材業。以西關村為龍頭,形成了家具及建材專業市場,從業人員已達230多人,同時也帶動了該村房屋出租及租賃業的發展。
(3)商貿流通業。以永德宏購物中心為輻射,形成了我縣乃至鄰縣規模最大的北新街小商品批發市場,現有個體商品批發戶96戶,每逢集日,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4)服務業。以“312”國道和南街為主,汽車修理、餐飲服務、果品行銷也初具規模。其中南關、靈鳳商業開發帶僅汽車修理已達36戶,果品商行59個,較大規模飯店15個,由於區位優勢,生意興隆。二是果業。全鎮果樹總面積已發展到15000畝,其中今年已掛果面積13000畝。果業收入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三是畜牧業。我鎮有15個村地處河灘、山坡地帶,大部分農戶仍以種草養畜為主業,初步形成了6個養殖專業村,15個具有較大規模的養殖大戶。全鎮大家畜存欄1885頭,生豬存欄5083頭,羊存欄1428隻。奶牛近幾年發展較快,全鎮奶牛存欄已達到753頭,年奶產量達到1000萬斤。
近幾年,我鎮始終堅持做大做強城郊服務業、果業、畜牧業三大產業的思路不變,團結帶領全鎮廣大幹部民眾,攻堅克難,紮實工作,採取有效措施,提升產業效益,擴大產業規模,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同時,緊緊抓住國家產業政策和西部大開發的機遇,積極爭取上級資助,大力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有力地推動了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大大改善了事關民眾生產生活方面的基礎設施條件,使昭仁鎮經濟和社會發展駛入了快車道,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截至目前,全鎮已建成小康村18個,其中,省級小康示範村2個,文明單位31個,其中,省級文明村2個,建成新農村建設示範村4個(靈鳳、南關、斜坡、西關),重點推進村1個(堯頭)。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鄉鎮,2004年創建為省級教育強鄉(鎮),同年,榮獲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稱號;2006年被評為全市十大魅力城鎮之一;2008年,鎮黨委書記
趙曉斌同志獲全市十佳公僕光榮稱號。
教育科學
長武縣昭仁鎮初級中學位於縣城北關,占地面積21.8畝,建築面積6767.5平方米,現有教學樓一棟,可容納26個教學班。實驗樓一棟,內設12個部、室,4個功能室。其中圖書室、閱覽室各1個,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各1個,遠程教育室1個,微機室3個,語音室2個,多媒體教室1個。物理、化學、生物儀器室各1個。辦公樓一棟。內設6個行政辦公室和7個教研組辦公室。現有26個教學班(其中七年級8個班,八、九兩個年級分別為9個班)。學生1705名,其中七年級564名,八年級593名,九年級548名。教職工118名,其中專任教師96名,崗位合格率100%,學歷合格(大專)率98%,教職工中具有本科學歷的22人,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32人。教師黨員19人。
近年來,我校教育教學工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育人為根本、以教學為中心,以改革為動力,以管理為保證,以發展為目標”的辦學思路。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工作的根本任務。堅持德育為首,突出教學的中心位置,以《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約束教師的言行,以新課程標準指導教師的業務。嚴格管理、規範要求,使學校的各項工作始終以良性態勢向前發展。利用多種形式的學科活動、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全面發展打基礎、發展個性育人才”作為培養學生的行為準則。每年舉辦一屆校園藝術節(到目前已舉辦了十屆)。積極構建並完善了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路,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各項工作健康穩步發展,受到上級組織及社會各界的好評。
目前,我校為市級“示範學校”、“文明校園”、“先進衛生學校”、“現代技術教育示範學校”、“鹹陽市課堂素質教育目標教學示範學校”、“鹹陽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多年來,我校中考成績綜合考評一直位居全縣前列,特別是每年中考成績排名全縣前十名同學中,我校學生始終占絕對多數。各級各類學科活動成績及獲獎人數亦始終在全縣名列前茅。
昭仁中學全體師生在上級各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團結一心謀發展,開拓進取求創新,正在為創建一流的特色學校而努力奮鬥。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境內大部為山前平原,地勢略為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呈傾斜狀,地面坡度較大,塬川相間,溝底發育,形成渭北典型的黃土高原溝壑區。地面高程海拔最高點在西關村1201米,最低點在宜山村。
氣候 屬西北內陸腹地、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又屬東南暖溫地區與西北乾旱地區過渡帶。受黃土高原地形和海拔高度影響,春溫回升慢、夏熱多伏旱、秋涼雨連綿、冬長冷嚴寒。境內年均氣溫9.2℃,1月平均氣溫-5℃,7月平均氣溫22.1℃,年極端最高氣溫36.9℃,最低氣溫-24.9℃。年均降水量在550-600毫米之間,由於雨、熱同季,全年蒸發為1552.4毫米。年均無霜期為171天,年均日照時數為2226.5小時,最多年(1965年)為2595.7小時,最少年(1988年)為1521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1%,年均總輻射量為115.6千卡/平方厘米。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氣。
自然災害 主要有冰雹、旱澇、風災、低溫、霜凍等自然災害。
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 2011年末,全鎮有村級文化室20個,“農家書屋”20個,藏書 2.9萬冊,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昭仁寺”一處。
教育 鎮轄區有中學1所,在校學生1980人,專職教師118人;幼稚園9所,在園幼兒1536人,幼兒專任教師57人;國小9所,在校學生2917人,專任教師 249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各村都建立村級衛生室、門診室17個,專業衛生人員 39人,所有村民全部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 100 %,全年門診報銷 15.6萬人次,住院報銷1.4萬人次。
體育 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2個。80%的村修建了活動廣場,安裝體育健身器材,方便了民眾健身活動和體育鍛鍊。
廣播電視 境內安裝有線電視4808戶,入戶率達90%。為宜山、杏坡等五個村安裝了“村村通”廣播電視接收器。6個村安裝了廣播室。
社會保障 2011年末農村最低生活保障1714戶,3246人,支出285萬元;農村五保戶46人;民政醫療救助173人次;生活困難救助343人次;撫恤事業費支出23.4 萬元;完成20個村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收繳保費141.72萬元,參保率85%。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 通過實施新城區基礎設施建設,老城區改造及重點鎮建設,完成了三縱三橫6條7.5公里的新區道路拓寬工程,配套了排水、電力、天燃氣、排洪、綠化、亮化等設施。
郵政電信 轄區固定電話用戶1342戶,行動電話8023 戶,網際網路入戶4976戶。
鎮區市政建設
供電 2000年8月建成供電所1處,管理人員23名。
園林綠化 2011年末鎮駐地有公園1處,綠化面積2.5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