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昨日的邊城:1589—1950的馬邊
- 作者:龔靜染
- 文學體裁:隨筆集
- 首版時間:2017年5月
- 字數:250000(2021年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馬邊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小涼山區,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宜賓市、涼山彝族自治州接合部。清朝以前,西南邊塞的核心區域有兩片,一個是以大小金川為代表的川藏地區,另一個就是以馬邊為代表的小涼山地區。馬邊在歷史上彝漢雜處,近代以來則經歷了由邊疆變為內地的過程。《昨日的邊城:1589—1950的馬邊》截取馬邊四百餘年以來若干大事件,鉤沉在時代中被塵封的人物,以疾緩有度的筆調,從明朝萬曆十七年(1589)馬邊建城寫到1950年,但凡馬邊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穿插其中,一幅邊疆小城數百年歷史的立體畫面栩栩如生地展開在讀者面前。
作品目錄
引子 邊疆有事? | 壹 萬曆年風雲 說說明朝以前的馬邊 一支邊徼之末的邊防軍 堆積成山的耳朵 馬邊如何從邊疆變為內地? | 貳 築城小涼山 築城者的萬曆十七年 敘馬驛道為什麼叫“汪公路”? 除妖記:大明的屋頂飄瓦 亂世之交的“安民碑” 乾隆邊城的改革開放 1764年:馬邊廳紀事 |
叄 彝漢邊地間 嘉慶八年的彝區大饑荒 邊地買官記 山市:爭買青鹽換麝香 流官的夷疆宦旅 喧譁與騷動:銅的開發史 馬邊的軍費和皇帝的御匾 消失在大山深處的城堡 | 肆 敲門者之鑰 鴉片換槍:西南邊疆的真正危機 穿行在涼山秘境中的民國腳步 “入涼山手續” “倮倮國”中的神秘彝家 掛燈坪之巔:去彝區的神父 “馬邊王”之死:理想國的破碎 | 伍 近代的曙光 抗戰前夕的馬邊之治 墾社熱潮:沸騰的雷馬屏峨 小城彌撒 青春之歌:邊區辦學記 結尾:飄不散的馬邊往事 |
附錄 非虛構和一座城 |
作品鑑賞
龔靜染是一個清醒的寫作者,他在《昨日的邊城:1589—1950的馬邊》中寫道:“非虛構寫作逐漸被重視,實際上不僅僅是時代語境的變化,也是對虛假表述的遺棄,當然它對寫作者的要求更高,最少需要完成兩個最基本的工作——對歷史事實的追尋和客觀真實的敘述。”該書不僅有豐富的田野考察經驗,對史料的遴選和採用也下了一番苦功夫。據作者自述,他曾將嘉慶版的《馬邊廳志略》、光緒版的《雷波廳志》和乾隆版的《屏山縣誌》進行細緻對比,發現這三個互為鄰縣之地,在彝族家支關係上千絲萬縷,在歷史上共同經歷過大事件。
很多細枝末節,作者也給予認真關注。比如,書中提及北宋治平二年(1065)“把截將”王文揆跑到馬邊來,“據險立寨,侵耕夷人山壩,名賴因”。“把截將”這個稱謂並不常見。作者告訴讀者:把截將即在政府軍之外的土將,也就是一些民間武裝的頭領。他們私募家兵,駐紮夷地,朝廷不給俸祿,但如果能夠立功,接受朝廷招安,就可以“遷轉及出官”。“把截將”一詞,在正史中首見於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最早記錄這種軍事制度的則是蘇軾。龔靜染引述了蘇軾《答李琮書》的記載,由此可見作者在文獻方面下的功夫,絕非尋章摘句。
非虛構寫作至少應該包括田野調查、文獻梳理和文學創作這三大核心。從這個角度閱讀《昨日的邊城:1589—1950的馬邊》,才能觸及作者的真心和才華。那些充滿了靈性、個人情感、人性關懷的文字,在一些史學著述中是看不見的:“走在小鎮上,吊腳樓靜靜地訴說著悠遠時空的美學,光亮的石板路仿佛還倒映著過去的影子,若是小雨迷離之時,整個小鎮也有一點前世的惆悵。而一到趕場日,鎮上人頭攢動,彝族、苗族的絢爛服飾穿插其間,格外引人注目,充滿了異域風情。”
這本書的名字頗為耐人尋味。按照通常的理解,邊城即邊疆之城或邊遠之城。歷史學者顧頡剛在《中國邊疆學會宣言》指出:“邊疆者,一國領土之外緣地帶”,中國由於幅員遼闊,邊疆與內地之分野則在於:“平原林麓,舟車暢通者,謂之內地,驅橐駝於大漠,浮泭筏於險灘者,謂之邊疆;冠棠楚楚,列肆如林者,謂之內地,人煙稀絕,衣氈飲酪者,謂之邊疆”。如果這就是邊內之分,那么邊疆與內地的概念,是可以隨時移世易而不斷轉換的。龔靜染顯然認可這個推斷,並且從馬邊的歷史變遷中,找到了有力的證據:萬曆十七年之前的邊城馬邊,在萬曆十七年以後,就具有了內地的色彩。昨日的邊城馬邊,它的邊遠或邊界隨著時間的流逝、交通的發達、文明的進步,正在迅速擴散、變淡甚至消失,變成一座無邊的邊城,一座可以窺見歲月秘密的無邊視窗。或者如龔靜染所言:“馬邊是西南邊疆史的一面鏡子”。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7年8月28日,《昨日的邊城:1589—1950的馬邊》入選7月“中國好書”。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昨日的邊城:1589—1950的馬邊》 | 2017年5月 | 四川文藝出版社 | 978-7-5411-4617-6 |
《昨日的邊城:1589—1950的馬邊 2版》 | 2021年6月 | 四川文藝出版社 | 978-7-5411-59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