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與止酒:互文性視域下的陶淵明詩

范子燁編著的《春蠶與止酒:互文性視域下的陶淵明詩》是我國學術界第一部運用“互文性”理論研究陶詩的學術專著。這種理論的核心在於:任何一種文學文本都不是自給自足的,而是在吸納前人以及同時代人所創造文學文本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任何文本都隱含著其他文本。本書從這一特殊的理論視域出發,還原了锺嶸品陶的真意,彰顯了其在“互文性”方面孤明先發的理論意義;其次,《春蠶與止酒:互文性視域下的陶淵明詩》重點破解了《擬古》九首的文學密碼,指出作品主要採取著名詩人曹植自我回顧的方式展開歷史敘事,曹植的人生低谷與精神高原由此而展現無遺,而曹氏家族骨肉相殘之世界大悲劇亦得到詩性的展演。《擬古》九首是詩人對詩人的解讀,是詩人對詩人的發現,是詩人對詩人的刻畫,是詩人對詩人的揭示,是遙想中的遙想,是追憶中的追憶,是曹植和陶潛兩位偉大詩人對漢魏變遷之際的政治問題與人性問題的歷史沉思錄。本書在縱、橫兩個方向上深入闡發了這組詩的文本生成機制,徹底驅散了古往今來籠罩在這組詩上的迷霧。本書對《止酒》詩的闡發,也昭示了《止酒》詩在藝術形式上的藝術淵源和深遠影響,表明了“《止酒》體”與中國古代文人“止酒情結”的生成關係。通過對這些陶詩經典的深入研究,本書彌補了西方“互文性”理論重內容輕形式的缺陷,闡明了藝術形式的“互文性”對於文學建構的重要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春蠶與止酒:互文性視域下的陶淵明詩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頁數:343頁
  • 開本:16
  • 品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作者:范子燁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9731631, 978750973163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范子燁編著的《春蠶與止酒:互文性視域下的陶淵明詩》是我國學術界第一部運用“互文性”理論研究陶詩的學術專著。這種理論的核心在於:任何一種文學文本都不是自給自足的,而是在吸納前人以及同時代人所創造文學文本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任何文本都隱含著其他文本。本書在縱、橫兩個方向上深入闡發了這組詩的文本生成機制,徹底驅散了古往今來籠罩在這組詩上的迷霧。通過對陶詩經典的深入研究,本書彌補了西方“互文性”理論重內容輕形式的缺陷,表明了藝術形式的“互文性”對於文學建構的重要意義。書後的三種附錄是作者研究陶詩“互文性”的副產品,為本書的理論闡釋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文學文本證據。

作者簡介

范子燁 1964年5月生於黑龍、江省嫩江縣。文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圖書目錄

緒論 在“互文性”的觀照下:锺嶸詩學
批評揭秘——以锺嶸品陶為中心1
一 锺嶸品陶與“互文性”解構問題的提出1
二 西方的“互文性”理論與锺嶸品陶之關係8
三 锺嶸“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說的互文性觀照23
四 锺嶸品陶的局限性及其成因41
上篇 春蠶的往事——互文性視域下的《擬古》詩61
一 《擬古》九首對曹植人生的敘寫69
其九:春蠶無食與無怨無悔——魚山的抒懷與平生的回顧69
[補說一:述曹丕之惡]99
其一:蘭枯柳衰與天涯知己——卞蘭、楊修的慘死和曹植的思念103
其二:拒為卜商與鄙斥隗囂——神聖的無終和不朽的田疇117
其三:譙國創業與富貴還鄉——故園的舊居與兄弟的情誼122
其四:感悟北邙與騁望平原——帝王的榮華和人生的無奈136
其五:養生探秘與奇人奇事——華佗的精神與郗、甘的修煉141
[補說二:田曉菲論本詩與魏晉遊仙詩之關係]147
其六:就國臨淄與稷下求學——被欺的憂思和違旨的顧慮148
[補說三:古人論建安文士的真實境遇]152
其七:南皮高韻與西園月夜——流逝的華年和不再的雅集153
其八:壯士北征與知音難覓——曹彰的志勇和蘇則的忠誠165
[補說四:鮑詩與陶詩的互文性]175
[補說五:古人論曹植以天下讓]177
[補說六:古人論曹植人品之高潔]177
二 《擬古》九首的藝術建構和思想旨趣179
(一)《擬古》九首的藝術建構179
[補說七:曹植對前人文學遺產的繼承和發揚]184
[補說八:陶詩與謝詩的互文性關係]199
[補說九:關於謝客之死於非命]199
(二)《擬古》九首的思想旨趣201
[補說十:古人論曹植的人格與理想]204
[補說十一:曹丕的權利異化與複雜性以及曹植的被“魔鬼化”]208
下篇 止酒的情懷——互文性視域下的《止酒》詩211
一 “創體”與“戲筆”:《止酒》詩的詩體形式及其藝術淵源213
二 “知止”和“止止”:《止酒》詩的題旨223
三 “萬祀淵明真止詩”:《止酒》詩對後世的影響235
四 佛門中的“《止酒》體”:廬山諸沙彌的《觀化決疑詩》243
五 “《止酒》體”的餘緒:梁元帝的《春日詩》248
結語256
附錄一 寫在陶集的邊上262
附錄二 陶淵明與張衡、束皙之關係發微——锺嶸《詩品》陶詩“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說續貂291
附錄三 驚鴻瞥過游龍去,虛惱陳王一事無——“感甄故事”與“感甄說”證偽303
參考文獻317
後記33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