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毅梁傳

《春秋》三傳之一,又稱《穀梁春秋》或《穀梁傳》。相傳為魯人穀梁赤所作,故名。和《春秋公羊傳》一樣都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迄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秋毅梁傳
  • 別稱:《穀梁春秋》、《穀梁傳》
  • 作者:穀梁赤
相傳穀梁赤受《春秋》於子夏,其學經累世口授而傳,至西漢時才“著於竹帛”,成為經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依據《漢書·藝文志》關於《穀梁春秋》經、傳各11卷的著錄,認為該書的經和傳最初是分別編撰並流行的,晉代范寧作《春秋穀梁傳集解》,“乃並經注之,疑即寧之所合”。體裁與《春秋公羊傳》相近,以問答形式解經,偏重對《春秋》義理的闡釋。記事雖不如《左傳》詳實,但持論較《公羊春秋》客觀。西漢宣帝喜好《穀梁春秋》,並因認識到《公羊春秋》依據其“三統說”(見三統三正)而鼓吹的“新王受天命而王”的理論,在政治上對統治者的危害性,故立《穀梁春秋》於學官,以削弱春秋公羊學的影響。甘露三年(前51),宣帝主持石渠閣會議,“詔諸儒講五經異同。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制臨決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穀梁春秋》博士”(《漢書·宣帝紀》)。在太學中設立《穀梁春秋》博士,即把《穀梁春秋》“立於學官”,以與《公羊春秋》對抗。《穀梁春秋》沒有《公羊春秋》所謂孔丘“受天命為新王”之說。漢以後,治《穀梁春秋》者甚少。歷代重要的注本,有晉范寧的《春秋穀梁傳集解》、唐楊士勛的《春秋穀梁傳疏》、清鐘文烝的《穀梁補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有據《十三經註疏》本加“黃侃經文句讀”的影印本。《春秋穀梁傳》對於人們了解漢代經學古今文之爭、漢代政治鬥爭和思想鬥爭的情況,以及了解儒學發展的歷史線索,都有一定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