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姓氏,來源說法眾多,有源於官位,出自上古時期少昊帝屬下春扈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的說法,又有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春官制,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的說法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姓
- 拼音:chūn
- 注音:ㄔㄨㄣ
- 姓氏源流:源於官位
基本介紹,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源流八,源流九,源流十,得姓始祖,春姓名人,春良會,春柳,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基本介紹
春[春、萅、旾,讀音作chūn(ㄔㄨㄣ)]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位,出自上古時期少昊帝屬下春扈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少昊氏,為中國上古五帝之一,他設定有九農之官,負責掌管農業。農從春起,因此又稱“春扈氏農正”,簡稱“農正”、踳官。
在春扈氏農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春扈氏、春氏、踳氏、扈氏、舛氏等。
源流二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春官制,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中國古代,常以春夏秋冬四季名設官。唐朝時期賈公彥在《周禮正義序》中引《左傳》記載:“顓頊以來,春官為木正。”在西周時期,以“宗伯”為“春官”,為六官之一,掌管邦禮。春官,亦稱作春卿、春官正。在周王朝,春、夏、秋、冬四官被稱作“四輔”。
在春官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春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於古八卦,出自古代方位之稱,屬於以方位稱謂為氏。中國古人在天文星圖上發現,北斗七星在立春時節,斗柄指向東方日出之處,形如“旾”字。“旾”字即古“春”字,因此古人以東方為春,後世遂以“春”指代東方,故而有春方(東方)、春路(向東方的道路)、春溟(東海)等稱謂。如今天著名的武漢東湖,仍有人稱其為春湖。
在春秋時期,即有人以所居方位為姓氏,如居城之東邊、邑之東方、國之東部之人就有以向稱氏者。到漢朝時期,著名的複姓十三氏中就有東宮、東郭、東門、東野、東田、東陵、東蒙、東萊、東邱、東鄉、東里、東關、東閭,其後代中有人省文簡化改為單姓東氏,亦稱春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春申君黃歇之後裔,屬於以先祖爵位名稱為氏。據文獻《何氏姓苑》記載:“春姓,春申君黃歇之後。”春申君,黃歇,公元前?~前238年,戰國四公子之一,楚國國相。黃歇少年時便遊學,他博聞、善辯、明智、忠信,他寬厚愛人、禮賢下士、招致賓客,以輔佐治國而聞於世。在楚頃襄王執政時期,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帶兵打敗韓、魏兩國後,聯合韓、魏兩國共同討伐楚國。當時形勢危急,楚頃襄王派能言善辯的黃歇出使秦國,說服秦昭襄王退兵。後楚頃襄王病重,黃歇設計使留在秦國作為人質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國即位,即楚考烈王。在楚考烈王元年,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在秦軍圍攻邯鄲時,黃歇帶兵救援。後又為楚北伐滅魯。當時楚考烈王無子,黃歇深以此為憂。後來,黃歇娶趙國女子李園之妹,在李園之妹有身孕後,將她獻於楚考烈王,生子被立為太子(楚幽王),而李園之妹則被立為王后。李園因此逐漸掌握大權,他怕這件事情會敗露,遂蓄養死士,欲殺黃歇。在楚考烈王病逝後,李園令刺客埋伏於棘門之內,然後招黃歇來做客。黃歇欣然而來,結果被李園殺死,然後還要戮殺其全家,致使黃歇族人四散逃逸。
在黃歇的後裔子孫中,有以黃歇之爵“春申君”為姓氏者,稱春申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春氏、申氏者,亦有仍以複姓承傳至今者。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北周官制春官府都上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西魏恭帝元廓三年(公元556年),宇文護掌管國家大政,為大司馬,後封晉國公。他迫使西魏恭帝禪位於周,不久就在西魏恭帝四年(公元557年)殺了元廓。同年,宇文護扶持宇文覺稱周天王,建立北周政權,是為北周孝閔帝。兩年後的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宇文護廢黜了宇文覺,然後毒死了他,又立西魏王朝的實際建立者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為帝,是為北周武帝。北周武帝仿周禮,設定了春官府,通令為大宗伯卿,稱都上士,官秩正三命,司職一如西周時期的春官,負責掌管邦禮。該官職後成為歷朝歷代的禮部員外郎。
在北周春官府都上士的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春官氏,後漢化省文簡化為單姓春氏、都氏。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官制春官正兼夏官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元朝時期,在太史院設有“春官正兼夏官正”之官職,由通曉天文歷算的學者擔當,其中歷有西域人、漢人、波斯人等,定員一人,掌管觀測天象,計算曆法,官秩正五品,轄下有南北日官等屬員。
在“春官正兼夏官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春氏。
源流七
源於職業,出自唐朝時期釀酒官衙春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唐朝,人們皆呼酒為“春”,如春杯(酒杯)、春台(飯桌)、春酎(春酒)等。因此,釀酒官衙即作“春司”,掌管釀酒之官吏、工匠俗稱春官、春師,甚至許多釀酒家族多稱為“春長世家”、“春涌酎世”、“永春人家”等。
在春官、春師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春氏,或酒氏。
源流八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實哷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實哷氏,亦稱什勒氏,世居烏葉爾拜柴(今內蒙古郭爾羅斯)。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ire Hala。
蒙古族、滿族實哷氏,在清朝晚期多冠漢姓為春氏、石氏、郭氏等。
源流九
源於赫哲族,出自明朝時期赫哲族祿葉哷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赫哲族祿葉哷氏,亦稱努葉勒氏、陸如火氏,屬於依蘭三姓之一,以部為姓,世居黑龍江沿岸、三姓(今黑龍江依蘭)、虎爾哈(今黑龍江寧安)、松花江、奇納林赫哲部(今黑龍江同江秦得利)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Ruyere Hala。
赫哲族、滿族祿葉哷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陸氏、蘆氏、春氏。
源流十
源於滿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富察氏,滿語為Fuca Hala,屬於滿族、錫伯族、蒙古族共有姓氏。今日滿族中的富氏、傅氏、春氏等,為同一原始滿族姓氏中富察氏的後裔。富、傅二者之間,只是在冠用漢字時所出現的同音異字。滿族富察氏是清朝道光末年仿效漢族文化習俗,取其滿族多音節姓氏中的第一個音節“富”、“傅”而冠用的漢姓。早在明朝中葉以前,富(傅、春)氏的先人在遷徙中,曾經居住在今日吉林省伊通縣境內的阿什河、斡泯河流域。富察氏是以地命名的姓氏。按《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的記載:“富察,本系地名,因以為氏。其氏族甚繁,散處於沙濟、葉赫……長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滿洲鑲黃旗人,世居沙濟地方,後金初年率族眾投歸,清太祖努爾哈赤將族眾編為半個佐領,由其統領。”富察氏族眾在女真各部的統一戰爭中,多有業績,史料中立傳之人達十數人之多。查尋富察氏宗族在明代以前的遷徙足跡,他們氏族的原始居住地在黑龍江中下游地區。氏族在隨著歷史上女真人的數次大規模遷徙而逐步南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遷徙途中遺留下多處氏族居住過的遺址,在宗族譜書中所記注的蜚悠城即是其中的一處。遠在金、元時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為蒲察氏,並為金代的女真大姓,亦是金代的望族。《金史·列傳》中記載了十數位蒲察氏族中成員的傳記。據史籍《金史,國語》的注釋,蒲察氏在金國時期漢譯為李氏。今日滿族富(傅)的姓氏演變,從金國時期起即產生音移變化,而沒有產生譯意上的變化,故此形成了由蒲察氏→富察氏→富(傅)氏的全部演變過程。到清朝末期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公元1900年),有傅吉凱為鑲紅旗副都統,率軍在北京套用抵抗八國聯軍的入侵,壯烈犧牲。其妻為免遭侵略軍侮辱,令女兒、女婿自縊,然後舉燭焚家。其子傅春祥、傅春壽後因家譜焚毀,令後裔皆以“春”為姓氏,世代相延至今。
②滿族洪鄂春氏,滿語為Hongecun Hala,世居伊漢阿拉屯、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綏分(今黑龍江綏分河上游地區)、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洪氏、關氏、春氏。
③滿族訥哷氏,亦稱那爾氏,滿語為Nere Hala,世居黑龍江,所冠漢姓為春氏、康氏。
④滿族諾羅氏,亦稱諾落氏,滿語為Nolo Hala,世居舍楞阿河(今地待考),所冠漢姓為春氏。
得姓始祖
春申君(黃歇)。
春姓名人
春良會
春良會(公元?~1357年待考),亦稱東良會;鞏昌人(今陝西隴西)。著名元朝末期將領。春良會個性耿直,事親孝順,教子愛國。春良會很重視文教,並且培養兒子繼承他的事業。經過長年的努力,後來東良會和他兩個兒子治理的地方,人們都知書識禮,尊重文化。元朝末期,春良會出任商州(今陝西商洛商州區)總兵,適遇紅巾軍大起義,他讓長子攜眷屬前往華州(今陝西華縣)居住,次子攜眷屬前往朝色居住,臨行前他對兩個兒子說:“朝廷把一方土地交由我管理,義當死守。”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7年),當紅巾軍在李武、崔德再的率領下,經襄樊大舉進攻商州城時,春良會指揮全城將士奮勇死守,直至戰死。部屬將士們在他的忠勇行為感召下,個個奮不顧身,雖死傷眾多,但城未失守,保住了全城,為搖搖欲墜的元朝陝西的各州、郡地方官員樹立了忠臣之榜樣,陝西的各州、郡因此拚死抵抗紅巾軍,並向元朝廷告急。元朝政府派遣悍將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領兵入關圍剿。元至正十六年夏天,紅巾軍首領劉福通又派李喜喜、白不信、大刀敖等將領率軍進陝增援。紅巾軍援軍入陝後,攻占了興元路(今陝西漢中)、秦州(今甘肅天水)、鞏昌(今甘肅隴西)等地,又合兵圍攻鳳翔,但最終皆遭到了察罕帖木兒的兇猛打擊,損失重大。
春柳
春柳(公元1937~今),本名柳春青;內蒙古人。著名教育家、書畫家。文化部特聘書畫家,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金紫荊榮譽勳章獲得者,文化部中國詩歌文化中心研究員,世界漢詩優秀藝術家,中國優秀作家,世界優秀專家,世界教科文衛組織專家成員。《中國評論》特邀評論員,中共中央黨校《市縣領導月刊》管理委員會委員,《中國書畫研究》特邀撰稿人,《華人藝術》特邀編委,中國亞太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行業高級研究員,中國國際經濟文化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書法作品在美國紐約華埠孔子大廈、中國藝術中心大廈、美國休斯頓大學、日本東京美術館、日本東京銀座、日本大阪美術館、韓國漢城、首爾、泰國曼谷、巴西聖保羅、比利時布魯塞爾、加拿大溫哥華、澳大利亞悉尼、澳洲紐西蘭、法國巴黎、古萊姆國家博物館、奧地利維納,、俄羅斯中央美術家之家、香港大會堂和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作品經文化部藝術品質部審定,經中華國寶藝術品中心認定,收入《中華國寶——書畫藝術大典》銷售於中國嘉德、榮寶、翰海、中商盛佳等各大拍賣公司,亞洲酒店易站,歐美和馬來西亞網站,銷售於《世界藝術網·中國傑出藝術家作品拍賣庫》獲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傑出成就獎,當代中國書畫最具收藏價值的書畫藝術家,書法作品印製“當代中華文化名家專題郵票,由人民日報、中國書畫報和中國藝術報,各以四分一版面刊登宣傳,與國際接軌,使書畫藝術走向國際市場。書法作品和論文《從美國高考作文看問題》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藝術品開發中心發出邀請,以國家頂級藝術珍品由國家博物館收藏,並收於《中國藝術名家精品典藏》。
論著頗豐,號稱其至今對人類有五大貢獻:
①關於從根本理論上指導中小學生作文的理論,將人類從作文的誤區里解放出來;
②關於書法之妙和傳統與創新理論;
③美於全力培養人類社會競爭佼佼者的理論;
④關於撰寫原始創新理論的理論;
⑤關於現代社會及其藝術表現的理論。
其《素質論》出席泰國曼谷國際教育論壇大會作專題學術報告。其《當今書法的弊病及其醫治》由《中國書畫研究》刊發後,由人民大會堂管理局贈發給全國十屆人大和政協三次會議“兩會”的文化藝術代表們閱讀,受到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其《“外師造化”不能丟》和《書法創新論——略論傳統入與傳統出》雙獲國際金獎。《書法創新論——略論傳統入與傳統出》評為國家自主創新,中華愛國十大文化領袖人才特別提名獎。其《再論全力培養人類社會競爭的佼佼者》收入《中國專家、學者十年貢獻人物業績與文論》,其《問題不能混淆》刊發於《國際學術交流》和《中國新時期學術論文經典》;其《現代論》由《國際學術交流》刊發,被評為優秀論文一等獎,被譽為“學科帶頭人”,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優異貢獻。以上由國家八大部委相關組織組建的中國記錄年鑑彙編委員會和中國紀錄證書鑑證委員會評為“華夏精英”金獎,為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從二十餘萬優秀人物中評為“改革先鋒”金獎,為中國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由中國人才戰略與經濟發展研究院、前進中國雜誌社和新世紀興國人才信息彙編編委員,從近十萬餘名具有高、中級職稱的專家學者、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社會各界有一定影響力的知名人士代表中評為“新世紀興國人才”金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突出貢獻。
遷徙分布
春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七百九十五位,多以平原、光州郡望。
根據公安部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統計,中國大陸春氏人口數為28323人以上,主要分布在雲南、內蒙古、安徽、河南、四川五個省份,其他省份春氏戶籍人口數均不足一千。北京市內春氏人數為228人以上。
註:中國大陸夏氏人口數為4254549人以上,秋氏人口數為22707人以上,冬氏人口數為15661人以上。
郡望堂號
郡望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時期曾以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光州:即今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古稱弋陽郡、定城、光州、南郢州、淮南郡。潢川在古時稱光國,西周初期為黃國,是中華黃氏的發源地,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黃歇的故里。以流經境內的潢河而名,其水因流經黃國故土,春秋時期名為黃水,後來在“黃”旁加水,為“潢”。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在黃地置弋陽縣,為潢川建縣之始。東漢初期以弋陽為弋陽候國。三國時期,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置弋陽郡,轄弋陽、期思、軑和西陽四縣,隸豫州,始系郡、縣同治。南北朝時期更名為定城。宋、齊、北魏、北齊、北周,曾改為南郢州、淮南郡,仍隸豫州。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廢淮南郡,復弋陽郡,統定城、光山、殷城、固始、期恩、樂安六縣,隸楊州。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弋陽郡為光州(治光山),以定城名為弘州(隸光州),唐睿宗太極元年(公元712年)徙光州治定城(潢川名光州之始),轄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五縣,隸淮南道。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光州為光山軍,領屬依故;高宗改光州為蔣州,未幾即復;寧宗建州為兩城,南城為縣治、北城為州治。明朝時期,將南北城統稱光州。清雍正年間升光州為直隸州,隸河南布政使司,轄光山、固始、息縣、商城四縣。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光州直隸州為潢川縣;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為第三行政區治所,轄潢川、光山、固始、息縣、商城、信陽、羅山、正陽八縣;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為河南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潢川、光山、固始、息縣、商城、信陽、羅山、經扶(今新縣)八縣。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潢川,中央人民政府設潢川專署,1952年併入信陽至今。潢川文化源遠流長,漢末陳酆、晉代陳冲、元化大文豪馬祖常、明朝劉繪、劉黃裳等文壇巨匠,都曾留下不朽的宏著名篇。境內文化古蹟眾多,黃國故城遺址為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出土的青銅器中有多件被珍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堂號
玉林堂:明朝春升(東升),博學能文,教子有方,生有四子,其中三人中了進士,人們稱他“玉林鳳群,科第世家”。
平原堂:以望立堂。
光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弋陽堂、定城堂、南郢堂、淮南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