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通四年,子顯作《春別詩》四首,太子綱作《和蕭侍中子顯春別詩》,湘東王繹更和太子,作《春別應令詩》。此詩出自《春別應令詩》第四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春別·日暮徙倚渭橋西
- 創作年代:南朝梁
- 作者:蕭繹
作品全文,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日暮徙倚渭橋西①,正見涼月與雲齊②。
若使月光無近遠,應照離人今夜啼③。
注釋
①“日暮”句:謂黃昏時分,漂流在異鄉的遊子,獨倚渭橋,傷情懷遠。徙:遷移,此處指羈旅漂泊。渭橋:為秦時所建,在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秦鹹陽城南渭河上。
②“正見”句:寫遊子倚橋獨望,只見空闊的天空中月亮冷冷的與浮雲一同掛在天邊。
③“若使”二句:不知月亮是否曾照彩雲歸?但是倘若月光沒有遠近的話,也應照見為思念自己而傷心落淚的妻子身上。
作品賞析
“日暮徙倚渭橋西,正見涼月與雲齊。”渭橋,在長安,為秦代所建造。暮色蒼茫,一個遊子在渭橋的西側輾轉徘徊。橋下的浩浩流水,岸畔的樹木花草,無不使他觸景傷情。淹留他鄉,羈泊飄零的生活,本已使他感到百無聊賴;而此刻有是“最難消遣是黃昏”的夕陽時分,則更令人倍覺黯然!
第二句進一步寫他在渭橋畔所見的情景:他忽然抬起頭,恰好看到一輪皎潔的明月,高高地懸掛於布滿灰雲的夜空。清涼的月光,正映襯出遊子寂寞的悲涼。這月光中所蘊含的是怎樣的一種情思呢?於是詩就很自然地過渡到下文。
詩的後二句緊承第二句的“月”字。“若使月光無近遠,應昭離人今夜啼。按”照一般“望月懷遠”的寫法,提到了月亮之後,就應該正面抒發遊子的情懷。然而,此處詩人寫遊子望月時的心理活動,卻是匠心獨運:他由自己的客中情景,構想家中的妻子此時此刻的相思之情。假使空中的月光不論遠近、千里共明的話,那么,今夜它也應該照著正在為月圓人不圓而傷心落淚的妻子!
就此詩的結構而言,本是遊子思念妻子,但他卻反過來想像妻子今夜一定對著月光在想念自己。這就是所謂從“對面寫來”的寫法,這種方法較之直言相思之愁苦,更加耐人尋味,能大大增強詩的抒情性,將遊子相思之情,表達得更為委婉曲折、真摯深厚。
作者簡介
蕭繹(508年 - 554年),蕭衍第七子,初封湘東郡王,後任侍中、丹陽尹。普通七年 (526)出任荊州刺史,都督荊、湘、郢、益、寧、南梁六州諸軍事,控制長江中上游。曾做過將軍、太守、刺史等官職,公元552年登基做了皇帝,稱梁元帝。梁元帝不但治國有方,而且還完成了大量學術著作,如《孝德傳》 、 《忠臣傳》 、《注漢書》 、 《周易講疏》 、 《老子講疏》 、 《全德志》 、 《江州記》 、 《貢職圖》等。《梁書·元帝本記》稱讚他:“博覽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思敏捷,無人能和他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