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會

唐場的“春分會”是成都平原最大的物資交流會,這天來除縣內上萬民眾參加之外,附近縣(市)如新津、崇慶、邛崍、蒲江、以及遠自涼山州、雅安、彭山、眉山、仁壽等地的產牛社隊和139個縣內外商業單位,都來趕會,極大的促進了各地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分會
  • 地區:成都平原
  • 性質:物資交流會
  • 作用:構建和諧社會
春分會是唐場以春分作會期,交流備耕物資,開展民眾文娛活動的節日集會,歷史悠久,底蘊豐厚。據當地老人講,唐場原來只是一個小片區,叫古績麼店子,周圍數十里,沒有一個大集鎮,無法提供民眾所需的物資生活用品,生活極其不便。後有唐、胡、李、萬、周、熊幾姓人自發興修了唐場,利用當地的水上交通,在春分這天將外地的商人召集到這裡趕場交流,春風會由此而生。這天按傳統習俗,農民都要休息趕集,就是給地主打長年的長工,也要放假一天,因此,有人把春分會叫作“長年會”。
春分會一般從三月二十日開始,這天主要是商販進場之日,在過去,前來趕會的有重慶、成都、嘉定的玉器幫,邛崍、崇慶兩縣的竹木鐵制農具和用具,雅安、天全、蘆山等地的耕牛等,場面極為盛大。現在前往此地的主要是周邊和本地商販,以交易農具為主。春分會這天一大早,當地民眾先用無心湯圓到田間祭祀“雀王”,希望雀王不要騷擾莊稼,來年能夠大豐收。祭完“雀王”後,大家穿戴整齊,陸陸續續前往集會趕集。
為顯隆重,會場還著意裝飾,場頭場尾扯滿彩帶,十分喜慶。會場上人頭竄動,肩踵摩肩,街道兩邊商品林立,曬墊、籮筐、桌椅、風車、鋤棒,應有盡有,雞鴨魚鵝、美食小點,陳列有序,幾乎把唐場包了大半邊。有的小商販無法擠進會場,只好在場周的河壩、田壩里就地設攤,有買有賣,熱鬧非常。到了晚上,開始燒火龍。大家手舉煙火棒,分別站在街道兩旁,待火龍隊伍臨近時,點燃手中的煙火棒,向火龍隊伍強力“開火”,將熱鬧氣氛引至高潮。燒火龍,其寓意主要是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唐場春分會的鼎盛時期,先輩皆認為要數民國二十年至二十五年(1931至1936,)大概與大邑人劉湘、劉文輝在川執政有關。那時,前來趕會的有重慶、成都、嘉定的玉器幫;有邛崍、重慶兩縣的竹木鐵制農具和用具;有灌縣的石器,有雅安、天全、廬山、丹陵、彭山、眉山等地的耕牛等。本地商販禮讓外賓,主要營業地區優先安排,並不收地皮費。
正街主要擺玉器和洋廣百貨。玉器出售玉圈、玉簪、玉環、玉花等裝飾品;爐城幫出售稀有珍貴的藥材、山貨,同時收購當地的卡帶、祈布(藏族宗教用品)、土布、唐場豆腐乳、綢緞、棉布等。河邊街道高巷子陳列竹、木、鐵 、石制的農具和用具。舉凡曬墊、籮筐、梨、耙、水車、鋤棒、鋤頭、鐮刀、牽繩、欠索等等,應有盡有。曬墊堆得像房屋,一堆連一堆,竹器和兒童玩具橫掛竹桿,一排連一排。豐富多彩的農具陳列竹有序,幾乎把唐場包了大半邊。有的本地小商販無法擠進會場,只好在場周的河壩、田壩或墳圓里就地設攤,有買有賣,熱鬧非常。
春分會是一種自發的傳統集會,它既是當地居民購買農具和生活用具的集中地,也是人們盛大的娛樂場所,高桿會、獅子燈、迎菩薩、壩壩戲等,豐富了人們的文娛生活,也對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