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末章

《春之末章》是由象一闕被現代語言稀釋了的古典“慢詞”,一系列反覆積澱在古典詩詞中的傳統美學意象,在詩人爽朗流利的筆端復活了,煥發出絢美的光亮。作者是聞一多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春之末章
  • 創作年代:現代
  • 文學體裁:現代詩
  • 作者聞一多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被風惹惱了的粉蝶,
試了好幾處底枝頭,
總抱不大穩,率性就舍開,
忽地不知飛向那裡去了。
啊!大哲底夢身啊!
了無粘滯的達觀者喲!
太輕狂了喔!楊花!
依然吩咐兩絲粘住罷。
嬌綠的坦張的荷錢啊!
不息地仰面朝上帝望著,
一心地默禱並且讚美他──
只要這樣,總是這樣,
開花結實底日子便快了。
一氣的酣綠里忽露出
一角漢紋式的小紅橋,
真紅得快叫出來了!
小孩兒們也太好玩了啊!
鎮日裡藍的白的衫子
騎滿竹青石欄上垂釣。
他們的笑聲有時竟脆得象
坍碎了一座琉璃寶塔一般。
小孩們總是這樣好玩呢!
綠紗窗里篩出的琴聲,
又是畫家腦子裡經營著的
一幀美人春睡圖:
細熨的柔情,嬌羞的倦致,
這般如此,忽即忽離,
啊!迷魂的律呂啊!
音樂家啊!垂釣的小孩啊!
我讀完這春之寶笈底末章,
就交給你們永遠管領著罷!

作品賞析

《春之末章》象一闕被現代語言稀釋了的古典“慢詞”,一系列反覆積澱在古典詩詞中的傳統美學意象,在詩人爽朗流利的筆端復活了,煥發出絢美的光亮。同時,詩人又不願一味漫淫在傳統美學中,停留在古人凝固的才思里。他站在現代意識的高度,對古典意象加以了全新的理解和闡釋,作了一次融現代意識於古典意象的大膽的新詩創作嘗試。
首先被詩人輕聲喚醒的,是那在莊子的《逍遙遊》中翱翔了幾千年的粉蝶。她一脫先秦文化的鈍滯,在二十世紀嶄新的時空中翩翩起舞。她有了鮮活而溫熱的生命,有了人一樣的懊惱和好奇。她“被風惹惱了”斷道凳,“試了好幾處底枝頭,總抱不大穩,率性就舍和店白頁開,”“忽地不知飛向那裡去了。”她自由自在、活潑靈動,是“大哲底夢身”,又是詩人渴望自由獨立的主體精神的幻影。她悠忽而來,又悄然而逝,只一瞬間就使整個空間注滿了活潑、熱忱的生命力。
此後,隨著詩人筆尖的顫動,一連串美麗蘊藉的傳統意象在字裡行間湧現,她們千姿百態促主獄,爭妍鬥豔,但相同的是都已脫去長襟廣袖的傳統外衣,換上了輕便瀟灑的現代春裝。“楊花”不再是逐水漂泊的風塵女子意象,而是帶著少年的淘氣、“輕狂”,弄得詩人不得不規勸她,“依然吩咐兩絲粘住罷。”;“嬌綠的坦張的荷錢”不再是“花之君子”的陪襯,而是懷著熾誠的愛心,自由獨立地在天地間存在著。她和荷花是平等的,相愛的,“不息地仰面朝上帝望著,/一心地默禱並且讚美他──罪鞏恥乎”,詩人為她的赤誠臭阿想所感動,輕聲告訴她:“只要這樣,總是這樣,/開花結實底日子便快了。”;“一氣酣綠里”的“漢紋式的小紅橋”,也不再是“小橋流水人家”的幽清孤寂,萬綠叢中一點紅,“真紅得快叫出來了!”一個“叫”字,使“綠”和“紅”全都活了起來,將春之生命的飽滿熱烈揮灑得淋漓盡致;還有那幽遠古樸的“琴聲”,那細膩的“美人春睡圖”,那“迷魂的律呂”,這一切從古典詩集中復活的形象,都帶著新時代春風的暖意,活潑自由地跳蕩著。
但是,在詩人眼中,春的最美的樂章卻是人的旋律。人以萬物靈長的智慧和活力,解讀著春的意蘊,裝點著春的景色。詩人以愉悅輕快的筆觸捕捉著人的活動,將他們融入如畫如夢的詩意中,“小孩兒們也太好玩了啊!/鎮日裡藍的白的衫子,/騎滿竹青石欄上垂釣。/他們的笑聲有時竟脆得像/坍碎訂市阿了一座琉璃寶塔一般。/小孩們總是這樣好玩呢!”小孩兒們是人類光明美好的希望,是純潔、善良和生命活力的象徵。他們那鮮活的身影,明朗的笑聲,直接烘托出詩人此時的心境,將和煦的春風牽入明快鏘鏗的詩句里。
詩作在語言上極具功力,不僅注重音韻的和諧自然,詞句的精美華麗,而且化用中國古代詩詞“鍊字”的技巧,如“綠沙窗里篩出的琴聲”,“真紅得快叫出來了!”一個“篩”字,一個“叫”字,將自然景色加以擬人化,新奇生動,耐人尋味。而小孩的“笑聲有時竟脆得象/坍碎了一座琉璃寶塔一般。”的比喻,也極盡語言錘鍊之妙,給人以全新的感受。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著名現代詩人、文史學者、革命烈士,原名亦多,字友三,後改夕夕,又改名一多,曾用筆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浠水縣。1922年,去美國留學,學習繪畫,進修文學,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英國近代詩歌,1925年聞一多回國,在北京藝專辯淚任教,並成為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詩鐫》的主要撰稿人。他在論文"詩的格律"中要求新詩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由實踐到理論為新詩發展探索一條值得重視的藝術途徑。1928年1月,第2本詩集《死水》出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並被選為校務會議中文學院的唯一代表。1928年秋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秋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8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總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經常參加進步的集會和遊行。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慘遭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在7月15日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朴追悼大會上講演,憤怒斥責國民黨反動派,當晚即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但是,在詩人眼中,春的最美的樂章卻是人的旋律。人以萬物靈長的智慧和活力,解讀著春的意蘊,裝點著春的景色。詩人以愉悅輕快的筆觸捕捉著人的活動,將他們融入如畫如夢的詩意中,“小孩兒們也太好玩了啊!/鎮日裡藍的白的衫子,/騎滿竹青石欄上垂釣。/他們的笑聲有時竟脆得像/坍碎了一座琉璃寶塔一般。/小孩們總是這樣好玩呢!”小孩兒們是人類光明美好的希望,是純潔、善良和生命活力的象徵。他們那鮮活的身影,明朗的笑聲,直接烘托出詩人此時的心境,將和煦的春風牽入明快鏘鏗的詩句里。
詩作在語言上極具功力,不僅注重音韻的和諧自然,詞句的精美華麗,而且化用中國古代詩詞“鍊字”的技巧,如“綠沙窗里篩出的琴聲”,“真紅得快叫出來了!”一個“篩”字,一個“叫”字,將自然景色加以擬人化,新奇生動,耐人尋味。而小孩的“笑聲有時竟脆得象/坍碎了一座琉璃寶塔一般。”的比喻,也極盡語言錘鍊之妙,給人以全新的感受。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著名現代詩人、文史學者、革命烈士,原名亦多,字友三,後改夕夕,又改名一多,曾用筆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浠水縣。1922年,去美國留學,學習繪畫,進修文學,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英國近代詩歌,1925年聞一多回國,在北京藝專任教,並成為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詩鐫》的主要撰稿人。他在論文"詩的格律"中要求新詩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由實踐到理論為新詩發展探索一條值得重視的藝術途徑。1928年1月,第2本詩集《死水》出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並被選為校務會議中文學院的唯一代表。1928年秋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秋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8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總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經常參加進步的集會和遊行。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慘遭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在7月15日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朴追悼大會上講演,憤怒斥責國民黨反動派,當晚即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