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電影中,可汗從被放逐了15年的星球逃了出來(註:可汗被放逐是在1967年播出的星際迷航原初系列:第一季第二十一集 Space Seed),並急切地要去找柯克復仇,進取號的船員們必須阻止他得到威力強大的
創世 影片海報 裝置。以進取號船員史波克(
倫納德·尼莫伊 飾)之死為結局的《可汗之怒》,其續篇為1984年出品的《星際迷航3:尋找史波克》。
繼第一部電影《星際迷航1:星際迷航大電影》在評論與商業上的暗淡反響後,系列創始人吉恩·羅登伯利被迫退出了後續電影的製作。執行製片
哈維·貝內特 為電影寫下了初步的綱要,然後再由傑克·B·索沃茲。發展為完整的劇本。導演
尼古拉斯·梅耶 在12天內完成了最終劇本的修訂,但他最後並未出現在官方的編劇名單中。梅耶的處理令電影具備了早期星旅系列的
俠盜 風格,而由
詹姆斯·霍納 創作的音樂亦有助於電影主題的表達。倫納德·尼莫伊同意再次出演史波克一角,但他要求這一角色在劇中必須死亡。不過,出於預映時觀眾對史波克之死所表現出的負面反應,貝內特在未經梅耶同意的情況下對電影結尾作了重大修改。電影的製作採取了大量節約成本的技巧,以保證預算不會超支,包括利用在先前電影中曾使用的星艦模型,進取號出塢的一段就是使用的第一部電影的剪輯。這部電影還是第一部完全通過
計算機圖形技術 來製作其中一段影片的電影。
1982年6月4日,《可汗之怒》在美國上映。它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效益,全球票房總額高達9,700萬美元,更創下了首映日票房收入的世界紀錄。影評人對這部電影的評價趨於正面,他們高度評價了可汗這個角色,認為他是全片的重心,是角色互動的關鍵因素。負面評論則主要集中於批評電影在特效和某些表演上的不足。通常認為,《可汗之怒》是《星際迷航》系列中最好的電影之一,它重新吸引了公眾對《星際迷航》的興趣。
劇情 電影開場於
瓦肯 女上尉莎維可指揮
進取號 的場景。飛船當時正在毗鄰克林岡領空的
中立區 執行營救任務。進取號遭到了克林岡巡洋艦的襲擊,情勢岌岌可危。這一“襲擊”其實只是“小林丸號”訓練中的情景:該必敗情景被設計於測試
艦隊 軍官的個人素質。
詹姆斯·T·柯克 中將視察了這次模擬測試。
為了給創世裝置。提供合適可用的星球,信望號星艦正在執行搜尋無生命星球的任務。創世裝置是一種可以重塑物質分子結構的炸彈,從而創造出適合居住的星球環境。信望號軍官帕維爾·柴科夫中校與艦長克拉克·特雷爾上校被
傳送 到了候選行星鯨魚座α-VI星(Ceti Alpha VI)的地面上,隨即便被
可汗·努尼恩·辛格 俘獲。20世紀末,可汗與他的基因強化人同夥們曾統治過地球,在被擊敗後,他們被裝入一艘冬眠船。放逐到了太空之中。進取號在15年前發現了漂浮在太空中的冬眠船,甦醒過來的強化人們差點奪取了進取號的控制權;隨後,柯克將可汗與他的同夥們放逐到了鯨魚座α-V星上。原來,在可汗被放逐後,α-VI星發生了爆炸,破壞了α-V星的生態系統,亦改變了其公轉的軌道。於是,柴科夫與特雷爾毫不知情地登上了被誤認作α-VI星的α-V星。可汗將其妻子與同伴的死亡歸罪於柯克,並計畫向柯克尋仇。可汗在柴科夫和特雷爾的耳朵里植入了當地原產的心靈控制鰻蟲,從而利用他們奪取了信望號的控制權。
在史波克的指揮下,進取號正在進行訓練航行。與此同時,在進取號上視察的柯克收到了一段模糊不清的訊息:訊息來自邊遠的雷古拉I星的科學實驗太空站,柯克的舊愛卡羅爾博士和他們的兒子大衛。都在那裡研發創世裝置。於是,進取號被下令前往調查,柯克也暫時接管了星艦的指揮權。在途中,進取號因遭可汗指揮的信望號伏擊而艦體受損,船上的許多實習生都因此而喪生。在與信望號的通訊中,可汗告訴柯克他已經知曉創世裝置,並要求進取號將所有與該計畫有關的資料傳送給他。柯克拖延了時間,用指揮密碼遙控關閉了信望號的護盾,並對信望號進行了猛烈的還擊。受到嚴重損壞的信望號被迫撤退進行維修。
進取號抵達了雷古拉I星,發現太空站里的成員們都死掉了。而卡羅爾與大衛等倖存下來的科學家都躲進了小行星的地底深處。利用特雷爾和柴科夫當間諜,可汗順利地偷到了創世裝置。可汗命令特雷爾殺死柯克,然而,鰻蟲的影響減弱了;特雷爾選擇自殺,而柴科夫則戰勝了寄生蟲的控制。儘管可汗自以為他將柯克困在了雷古拉I星,而實際上柯克與史波克早已通過暗號通訊安排好了會合時間。隨後,柯克指揮進取號航進了臨近的穆塔拉(Mutara)星雲。星雲里的靜電放電令星艦的護盾無法發揮作用,其視訊系統也會受到限制,令進取號與信望號的優勢都不復存在。不顧其舵手的建議,可汗一意孤行地追進了星雲。
在星雲里,柯克利用可汗對立體空間戰鬥的不熟悉,對信望號造成了嚴重的損壞。遭到致命傷害的可汗啟動了創世裝置,企圖炸掉包括進取號在內的所有星雲物質。儘管柯克的船員們探測到了創世裝置的活動,並啟動脈衝引擎離開星雲,但由於
曲速引擎 遭到破壞,進取號無法在爆炸前逃出星雲。於是,史波克來到了輪機室以修復曲速引擎。麥考伊醫生試圖阻止他進入充滿高輻射的輪機艙中,但史波克令醫生失去了意識。史波克及時恢復了進取號的曲速動力,令其得以逃生。在史波剋死於輻射前,柯克趕到了輪機室見到他的最後一面。
創世裝置的爆炸導致星雲成為了一顆行星。進取號的船員們在魚雷艙里為史波克舉行了
太空葬禮 。史波克的棺材被發射到了新行星(創世星)上。進取號離開了行星,去接取之前遭放逐的信望號船員。在影片末尾,史波克的棺材軟著陸於新行星上;隨後,響起了史波克朗誦的《星際迷航》格言:太空,最後的邊疆,這是進取號星艦及續航行的地方,她正履行的使命:是去探索奇異新世界,尋找新的生命形式和新的文明,向前人未至之地勇敢前進!
全劇終。
角色 《可汗之怒》的所有主角均來自原初系列電視劇中,此外,還有一些新加入的演員。
全家福 威廉·夏納 飾
詹姆斯·T·柯克 :柯克是星際艦隊的一名中將,亦是進取號的前任艦長。在電影中,柯克與可汗從未面對面地對抗過;他們的所有互動都是通過大螢幕或通訊器進行的,而他們的場景亦是製片方在四個月間分開拍攝的。梅耶後來談到,夏納很會保護他自己及其表演的角色,他在多個場景的表演都非常優秀。
里卡多·蒙塔爾萬飾
可汗·努尼恩·辛格 :可汗是一名在20世紀90年代從地球被放逐的強化人,此前他曾利用其力量與智慧統治了地球的大部分地區。蒙塔爾萬認為,每一個反派角色做壞事時,總有其自以為“正當”的理由;在這部電影中,可汗將自己因妻子亡故而產生的憤怒作為向柯克尋仇的合理理由。與事先預測的不同,電影中蒙塔爾萬的肌肉上沒有附著什麼人造設備,取而代之的只是胸前的一道長長的疤痕。蒙塔爾萬享受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並認為可汗是自己表演事業中不可磨滅的一個角色。他主要抱憾於未能與夏納共同表演對手戲。貝內特還提到,就在電影前期準備一路綠燈即將完成時,才有製片人想到還沒有誰去詢問蒙塔爾萬能否從電視劇《
神秘島 》的拍攝里抽身出來,以參與電影的拍攝。
“三劍客”
倫納德·尼莫伊 飾史波克:史波克是進取號的艦長,在星際艦隊命令星艦前往雷古拉I星後,他將指揮權轉交給了柯克。尼莫伊起初並不打算參與《星際迷航大電影》續集的拍攝,但出於令其飾演角色死亡的許諾而答應出演。尼莫伊覺得,在這部《星際迷航》電影中讓史波克“光榮地離去”是結束這一角色的好方式。此前,倫納德·尼莫伊曾在1981年來到中國。
倫納德·尼莫伊 德福雷斯特·凱利:飾倫納德·麥考伊 麥考伊 是進取號上的船醫,亦是柯克與史波克的親密友人。凱利對早期的劇本並不滿意,因為他覺得他並沒有怎么參與到劇中的情節。凱利認為,他的角色常在電影中輕鬆的部分發言,因而覺得他這個角色是用來為銀幕帶入輕鬆元素的。
詹姆斯·杜漢 飾蒙哥馬利·史考特:史考特是進取號的輪機長。凱利覺得,在史波剋死去的場景中讓麥科伊說出口頭禪“他死了,吉姆”會破壞這一刻的嚴肅性,於是便由杜漢代替他向柯克報告說“他已經死了”。在可汗對進取號的襲擊中,史考特失去了自己的小侄子——一名由艾克·艾森曼飾演的學員。艾森曼出演的大部分場景都在影片最初上映時被剪掉了,其中還包括他自我介紹是史考特親戚的場景。1985年,在
ABC 播映《可汗之怒》時,這些場景被重新介紹給了觀眾。在後來出版的導演剪輯版中,史考特為船員之死悲痛的情景也被修剪得更為合理。
沃爾特·康涅格 飾帕維爾·柴科夫:柴科夫是信望號的大副,亦是進取號的前船員。在影片的拍制過程里,凱利曾提出,在《Space Seed》一集中,柴科夫並未見到可汗(因凱尼格當時並未加入演出),因而在α-V星的可汗認識柴科夫並不合情理。後來的《星際迷航》叢書試圖合理化這一矛盾:在由馮達·N·麥金太爾根據電影撰寫的小說中,柴科夫當時是一位“值夜班的少尉”,因此在《Space Seed》的劇情之外見過可汗。非正史的小說《統治地獄:可汗·努尼恩·辛格的放逐》則寫到,在電視劇中發生的事件結束後,是柴科夫護送可汗抵達的α-V星。而實際上,這一矛盾是由電影製作者的疏漏造成的。梅耶後來還用
柯南·道爾 在
福爾摩斯 系列中相似的疏漏作比較,來為其錯誤辯護。由於柴科夫在被植入鰻蟲時發出了巨大的慘叫聲,凱尼格將這部電影戲稱為《星際迷航II:柴科夫再度尖叫》(
Star Trek II: Chekov Screams Again ),因為柴科夫在《星際迷航大電影》中也曾發出過類似的尖叫。
尼切爾·尼科爾斯。飾烏乎拉:烏乎拉是進取號的通訊官。尼科爾斯與羅登伯里對這部電影中的一些元素抱持反對態度,譬如海軍元素的提及與軍服的使用等。在製片人認為羅登伯里是劇本的外泄之源時,尼科爾斯還為之辯護。
比比·貝施。飾卡羅爾·馬庫斯,卡羅爾是創世計畫的首席科學家,也是柯克的兒子大衛的母親。梅耶當時在選擇這個角色的演員時關注了這幾點:既要漂亮有女人味,讓柯克愛上她;又要表現出足以領導科研項目的智慧。
梅里特·巴特里克飾大衛·馬庫斯,大衛是創世計畫的一名科學家,亦是柯克的兒子。梅耶喜歡巴特里克的頭髮,認為它金似貝施,卷似夏納,從而讓他看起來像是兩人的兒子。
保羅·溫菲爾德 飾克拉克·特雷爾,特雷爾是信望號的艦長。梅耶看中溫菲爾德在《
兒子離家時 》等電影中取得的成就,對他評價很高;因此,梅耶讓他飾演了信望號的艦長。梅耶後來覺得,往耳朵里塞鰻蟲的場景太過粗糙,但溫菲爾德的表演令其有了重心
柯斯迪·艾黎飾莎維可:莎維可是一位在進取號上接受訓練的星際艦隊軍官。這部電影是艾黎首次出演電影角色的電影。在史波克的葬禮上,莎維可哭了出來。梅耶後來提到,在電影的拍制過程中,曾有人問他說:“‘你真要讓她這么做?’我說:‘對’,然後他們說:‘但瓦肯人從來不會哭的,’我回答道:‘不過,這會讓她成為一個有趣的瓦肯人。’這一角色的感情爆發,還可通過劇本中莎維可是瓦肯-羅慕倫混血兒的描述來作出合理解釋,但在電影中這並未被明確指出。艾黎很喜歡自己的瓦肯尖耳朵,因為她可以在每天結束工作後將它們戴回家。
製片 開發 在《星際迷航大電影》公映後,執行製片吉恩·羅登伯里利寫下了他自己的續集:克林岡人通過永恆守衛(出現在原初系列電視劇中的一個可以穿越時空的智慧型裝置)回到了過去,阻止了刺殺甘迺迪總統的行動;於是,進取號的船員們也隨之回到過去,去修復被修改的時間線。派拉蒙影業的高層拒絕了這個版本,他們認為第一部電影的表演乏善可陳,而拍攝進度的緩慢與羅登伯利對劇本的不斷修改也導致了電影預算費用高大四千六百萬美元。 因此,羅登伯利被抽離了第二部電影的製作層,用夏納的話來說,是被“明升暗降”到了執行顧問的禮節性職位。派拉蒙的一位電視劇製片新人
哈維·貝內特 被任命為新一部《星際迷航》電影的監製。據貝內特所言,他曾被叫到傑弗里·卡岑貝格與麥可·艾斯納等人的面前,並被問到他是否覺得自己能拍出一部比《星際迷航大電影》更優秀的電影(貝內特此前曾公開表示說,他覺得《星際迷航大電影》“無聊透頂”)。當貝內特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後,查爾斯·布盧多恩又問道:“最多只能給你四千五百萬美元,你能做出來嗎?”貝內特回答道:“在我那裡,這些錢夠我拍5部這樣的電影了。”
貝內特意識到要製作新的《星際迷航》電影他會面臨很多挑戰,譬如他此前從未看過《星際迷航》的電視劇。於是,貝內特仔細地觀看了《星際迷航原初系列》里的每一集。對電視劇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後,貝內特發現第一部電影裡並沒有一個真正的反面角色;在看完《Space Seed》一集後,他決定讓可汗成為新電影中的大反派。在劇本確定前,貝內特召集了他的製片團隊。他讓他的大學校友、商業電視導演羅伯特·薩林負責電影的製片。他給薩林安排的任務便是多快好省地製作出《星際迷航2》來。貝內特還聘請麥可·邁納(Michael Minor)擔任藝術導演,來為他的電影進行藝術指導。
貝內特在1980年11月寫下了他的首部電影方案,題名為《星際迷航II:世代戰爭》(
Star Trek II: The War of the Generations ):柯克前往一處邊遠星球調查一場叛亂,卻發現自己的兒子正是叛軍首領。而實際上,可汗才是背後策劃陰謀之人,於是柯克與他的兒子聯手對抗這位暴君。後來,貝內特聘請的資深星際迷航愛好者傑克·B·索沃茲將他的綱要改寫為一部可供拍攝的劇本。索沃茲在1981年編劇大罷工前完成了劇本初稿的撰寫。索沃茲的草案名為《Ω綜合症》(
The Omega Syndrome ),其中包括了聯邦終極武器“Ω系統”遭盜竊的情節。索沃茲草案中的武器被認為太過負面,因此貝內特希望換成一種具有進步意義的東西,“它在23世紀的開創性應不亞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基因重組技術”,邁納回憶到。於是,邁納建議貝內特將裝置換成一種“行星地球化”工具。在第二天的會議中,貝內特擁抱了邁納,並宣布他拯救了《星際迷航》。為了讓武器帶上《聖經化》的力量,索沃茲將“Ω系統”改名為“
創世 裝置”。
由於劇本外泄後,許多愛好者不滿於史波克的死亡,索沃茲於是在1981年4月的新草案中推遲了該事件的發生。在起初的設定中,史波剋死於劇本的第一幕中,貝內特將他的驟亡比作是《
驚魂記 》中
珍妮特·利 所飾角色的早死。在這份草案中,柯克與可汗的當面對質情節長達十二頁。索沃茲的該版草案中還引入了一個名叫“薩維可”(Savik)的男性角色。在影片試製開始後,《前人未至之地》的編劇塞繆爾·A·皮普爾斯曾受邀編寫劇本,皮普爾斯在他的草案中將可汗換成了兩名新的反面角色:索金(Sojin)和莫里(Moray);這兩名陌生的強大個體幾乎失手摧毀了地球。然而,這一劇本因被認為不適合而未被接納。在當時,特效製作(特效製作需要基於完整劇本的詳細分鏡圖)開始的最後期限已越來越臨近,派拉蒙的執行高層卡倫·穆爾(Karen Moore)向貝內特推薦了
尼古拉斯·梅耶 ,他曾擔任《
百分之七的解決 》的編劇,還導演了電影《
追蹤100年 》,穆爾認為他可以協助解決劇本問題。和哈維一樣,梅耶在加入製片隊伍前也未曾看過《星際迷航》。他打算首先將初期草案中受劇作組肯定的部分一一列出:“可以是角色,可以是場景,可以主要劇情,可以是次要劇情……,還可以是一行對話”;然後將列表作為新劇本的基礎,以將初期草案中的各方面優秀元素集於一體。為了消除愛好者對史波剋死亡的預測,梅耶在第一幕小林丸號模擬訓練中假造了該角色的“死亡”。由於特效公司要求完整劇本必須在12日內提交,梅耶在無署名無酬勞的情況下按時寫成了劇本,令演員與製片人們大為驚訝。梅耶將他的劇本比作是“太空中的‘霍恩布洛爾’”,因為他在劇本增加了不少海軍與俠盜風格。(霍恩布洛爾曾是羅登伯里與夏納當年製作《星際迷航》的靈感來源,但梅耶當時並不知情) 梅耶對電影的遠見給薩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考慮到了各個方面的因素,令我們的工作豁然開朗。”吉恩·羅登伯里並不同意劇本中關於海軍的文字以及
亞哈船長 式的可汗,但劇作組幾乎完全無視了他的意見但製片方依舊沒有敲定最終劇本。
派拉蒙的執行高層卡倫·穆爾(Karen Moore)向貝內特推薦了
尼古拉斯·梅耶 ,他曾擔任《
百分之七的解決 》的編劇,還導演了電影《
追蹤100年 》,穆爾認為他可以協助解決劇本問題。和哈維一樣,梅耶在加入製片隊伍前也未曾看過《星際迷航》。他打算首先將初期草案中受劇作組肯定的部分一一列出:“可以是角色,可以是場景,可以主要劇情,可以是次要劇情……,還可以是一行對話”;然後將列表作為新劇本的基礎,以將初期草案中的各方面優秀元素集於一體。為了消除愛好者對史波剋死亡的預測,梅耶在第一幕小林丸號模擬訓練中假造了該角色的“死亡”。由於特效公司要求完整劇本必須在12日內提交,梅耶在無署名無酬勞的情況下按時寫成了劇本,令演員與製片人們大為驚訝。梅耶將他的劇本比作是“太空中的‘霍恩布洛爾’”,因為他在劇本增加了不少海軍與俠盜風格。(霍恩布洛爾曾是羅登伯里與夏納當年製作《星際迷航》的靈感來源,但梅耶當時並不知情) 梅耶對電影的遠見給薩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考慮到了各個方面的因素,令我們的工作豁然開朗。”吉恩·羅登伯里並不同意劇本中關於海軍的文字以及
亞哈船長 式的可汗,但劇作組幾乎完全無視了他的意見。
設計 為了在預算範圍內表現出他所預想的海軍風格,梅耶在《星際迷航》中增加並改變了一些元素。譬如,他在進取號上加入了時鐘、水手長哨以及更閃亮的燈光與標誌等細節元素。為了在布景設計上節約經費,美工設計約瑟夫·詹寧斯(Joseph Jennings)利用了《星際迷航大電影》拍攝完成後留下的許多道具。64%的影片都是在同一布景下拍攝的,信望號的
艦橋 與影片開頭的“艦橋模擬器”其實都只是略作改造後的進取號艦橋。《原初系列》中的克林岡軍艦艦橋被改造成了傳送室與魚雷艙。由於重複使用了第一部電影留下的模型和膠片,《可汗之怒》節約下了大量經費。原有的星艦模型也被儘可能地利用了起來,還被施以改造來表現新構造。在《星際迷航大電影》中出現的地球軌道辦公站也在被反轉並略施改造後作為雷古拉I星的太空站。被取消的《星際迷航:第二期》中的許多元素,包括艙壁、欄桿以及布景都被拍攝方拆過來使用了。設計人關心的主要問題之一,是讓信望號能夠輕易地與進取號區分開來。貝內特意外地同意了把上下顛倒後的信望號初步設計作為該船的最終設計方案。
設計人羅伯特·弗萊徹(Robert Fletcher)被聘請為角色們重新設計服裝,他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方案。弗萊徹採用“雜色”(corrupt colors)來設計服裝,使用與純色略有差別的布料。“它們並不是今天你常見到的顏色,因此它們意味著一個不同的時代。”梅耶並不喜歡電視劇和《星際迷航大電影》中的星際艦隊制服,希望能作出一些改變,但出於預算原因也不能完全廢棄以前的設計。對織品進行的染色測試表明,舊制服中共有三種顏色表現良好:藍灰色、金色與深紅色。由於深紅色能同背景產生強烈的對比,弗萊徹決定採用深紅色。這套設計一直沿用到了1996年的《星際迷航8:第一次接觸》。在初版設計中,制服的黑色衣領顯得十分呆板,在薩林的建議下它被改成了高翻領,並使用提花墊緯凸紋布來作為衍縫物。在輪廓區填充軟性棉紗的做法令衣物產生了浮雕式的效果,而軟性棉紗是利用氣壓通過空心針壓進去的。在《可汗之怒》攝製的時候,製作提花墊緯凸紋布的機器及其配套的專用縫紉針還十分罕見,弗萊徹只為服裝部門找到了一根針。由於擔心針會遺失或損壞,服裝部門的一名工人將它帶回家以妥善保管,但卻讓弗萊徹誤以為針被盜竊了。
對於可汗與他的同夥們,弗萊徹為他們打造了一套與星際艦隊統一制服截然不同的服裝;他考慮到,放逐者們會儘量利用他們能找到的材料製作衣服。Fletcher提到:“我覺得可汗一行被放逐在一顆星球上,沒有任何基礎設備,他們必須從飛船上取得用品和衣物。因此,我試圖讓他們身著拼接的家具布料,佩戴著飛船上的電子設備,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展現蒙塔爾萬的肌肉,弗萊徹將可汗的服裝設計成了敞懷式。弗萊徹還負責設計了雷古拉I星科學家們的工作服,並為柯克與麥科伊設計了實用且舒適的平民服。
梅耶還在進取號的艦橋上掛上了一塊“禁止吸菸”(No Smoking)的牌子,他對此回憶道:“每個人都對此大發脾氣[……]我解釋說‘他們為什麼要在未來不再吸菸?他們已經抽了四百年了,你們難道覺得他們在後面兩百年里戒得掉?’”這一標牌出現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裡,但其餘的鏡頭均在電影的最終剪輯中被剪掉。
拍攝 電影的主要拍攝日期由1981年11月9日開始至1982年1月29日結束。《可汗之怒》比其前作擁有更多動作場面,但製作費用則較少。拍攝過程由派拉蒙電視部監督,而不是劇場部。貝內特,這位備受尊敬的電視製作人只用了1,100萬美元的預算便製成了《可汗之怒》,遠低於《星際迷航大電影》的4,600萬美元。電影的預算起初是低於850萬美元的,因為前兩周的膠片給片方留下了深刻印象才得以增加。梅耶儘量透過鏡頭和一些取巧的方法減少製造大型而昂貴的布景道具。例如在拍攝一場發生於
星際艦隊學院 的戲時,拍攝人員使用了
強行透視法 ,透過將布景拉近攝影機,令它看起來較大一點。為呈現進取號升降機於各層甲板移動的錯覺,當升降機門關上時,走廊的部件轉動,令人覺得升降機好像真的在移動一樣。背景設備(如電腦終端)大都是租來的,而不是買回來的。部分設計道具,如重新設計的相位槍及通訊器都給派拉蒙的行政人員否決,他們認為只需用回《星際迷航大電影》的道具就可以了。
進取號的模型於拍攝太空的場景前重新作了整修——調暗光亮的艦身,並令艦身更為細緻。與新建的信望號相比,特效人員及攝影師並不喜歡進取號,因為其模型的組裝需要8個人才能完成,而且移動時必須使用
叉車 。相比之下,信望號比進取號較輕,而且內部電線亦沒有那么複雜。兩艘星艦都是在藍幕前以不記錄顏色的特製膠捲拍攝的,這樣可使工作人員在拍攝後加進特別效果,或將其加入其他膠片中。假如船體上有任何部分是藍色的話,在銀幕上顯示的飛船就會有破洞;因此船身結構之間的縫隙必須逐幀修補妥當。
鯨魚座α-V星的荒蕪沙漠是在派拉蒙最大的八號場中拍攝的。該處的布景距地面25英尺,並鋪上了木墊,再在其上傾倒數噸帶色的沙粉。畫好的環形全景圖圍繞著整個布景,並以多台大型工業風扇來製造沙暴。這樣的拍攝令演員和攝製隊都苦不堪言。凱尼格和溫菲爾德所穿的氨綸環境保護服是密不透風的,兩位演員在感到氣悶時必須通過麥克風示意。拍攝設備均需以塑膠包著,以防機械故障;在場所有人亦要穿上長靴、防護面具、工作服,以作保護。
史波克之死的鏡頭拍攝了三天,其間謝絕外界參觀。本來史波克的死是不可改變的,但電影的拍攝讓尼莫伊改變了原先的打算,便問及史波克能否於之後的電影中回歸。然而,當時心靈融合的情景已攝製完成,而在該版本中,凱利並非首個知曉事情發展的人。在拍攝史波剋死去的場景時,夏納並不同意用透明玻璃將史波克與柯克隔開,他希望二者間隔著一塊半透明隔板,令人們只能看到史波克的輪廓,但他的提議被否決了。史波克葬禮進行的時候,梅耶希望鏡頭能追蹤著作為史波克棺材的魚雷進行拍攝,以表現出魚雷通過長長的軌道滑入發射器的情景。但拍攝人員認為,如果這樣的話,整個布景都要重新搭建,於是薩林建議於管槽中使用移動式攝影車,並以臂架控制攝影機。史考特吹奏《Amazing Grace》的主意是詹姆斯·杜漢提出來的。
試映時,觀眾對史波克的死非常不滿。於是,貝內特將結尾修改得更令人振奮。結尾里新加入了史波克棺材軟著陸於新行星的鏡頭,並加入了尼莫伊的片尾獨白;梅耶反對這個做法,但最終他也未能阻止.由於時間有限,史波克棺材一幕的拍攝場景被選在舊金山
金門公園 的一個長滿雜草的角落,並在拍攝時使用了噴煙機來製造效果。拍攝的工作從中午一直進行至夜晚,直到工作人員意識到已沒有時間再拍一次了。
在拍攝過程中,製片方還特別考慮到了後期的特效合成。替代計算機顯示器的電視螢幕都作過了特別的校準,令其
刷新頻率 不會導致電影中出現橫狀條紋。由於使用光學曬相機重印膠捲會失去部分解析度與畫質,為對此作出彌補,實景拍攝的連續畫面採用的是65毫米或VistaVision格式的膠捲。再通過變形透鏡將較大的膠片縮印到較小的膠片上,最後得到了
Panavision 格式的電影畫面。
特效 由於只剩下很短的時間來完成特效腳本,特效總監吉姆·韋耶(Jim Veilleux)與梅耶、詹寧斯、薩林和邁納協力工作,將劇本上抽象的文字轉化成了分鏡圖上的圖像。同時,為了避免走上《星際迷航大電影》的老路,《可汗之怒》的特效腳本對特效鏡頭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嚴防其失去控制而導致預算超支。電影中所需的各項特效、光效及其持續時間都被詳細地列在了一個列表中。到第六周周末,製片人們已確定了絕大部分特效的基本外觀與構造;5周后,製作好的特效鏡頭已被併入電影膠片中。
工業光魔 (ILM)負責了大部分特效的製作,還製作了一些新的模型;信望號是整個系列中出現的首艘非憲法級的聯邦星艦。由於劇本需要讓信望號與進取號都遭受到嚴重損壞,工業光魔為此發展出了一系列在模型上繪製損壞而不造成物理損壞的技術。在將模型送到
藍幕 前正式拍攝前,固定在雲台上的寬幕攝影機已根據虛擬的物體運動設定好了拍攝軌跡。進取號所遭受的損壞是通過對模型補妝實現的,方法是在模型表面貼上多塊帶有色彩或剝落的鋁片。
相位炮 對星艦造成的損害是通過
停格 技術實現的。此外,劇本還要求對信望號造成徹底的損毀,因此工業光魔還製作了一個較大的模型來拍攝其爆炸的鏡頭。
由於沒有計算機模型的協助,穆塔拉星雲的戰鬥是特效製作的一大難點。漩渦狀的星雲實際上是往裝滿鹽水的雲箱(cloud tank)中灌入乳膠與氨水混合物制出的。為了表現出星雲的快速運動,膠片是以每秒2幀的速度拍攝的。星雲內不斷變幻的色彩,其實是通過
彩色濾光片 打進雲箱裡的各種色光。工業光魔的動畫部門負責製作了極光等部分光效。星艦的畫面是在純色背景下拍攝的,並通過
摳像 技術合成到影像中。信望號被損壞的引擎艙的影像,是在模型分離與爆炸的鏡頭上加繪而成的。
特雷爾用
相位槍 殺死並蒸發掉一位科學家的場景,是用兩次分別拍攝的影像合成來的。首先,溫菲爾德與其他有關演員在這一場景中進行了表演;這段膠片將被作為後期合成的背景部分。然後,再用一塊藍幕遮住背景,演員約翰·瓦爾加斯(John Vargas)開始表演他被相位槍擊中後的反應。在後期合成中,背景影像中被加入了一根相位槍光束,隨著瓦爾加斯被擊中,他的身體迅速瓦解並消失在空氣中。影像的每一幀都很好地契合了瓦爾加斯的位置。
《可汗之怒》是第一批採用電子圖像與計算機繪圖來加快製片進度的電影之一。計算機圖形公司“埃文與薩瑟蘭”(Evan and Sutherland)製作了進取號螢屏上顯示的
矢量圖 以及用於影片開頭字幕的群星背景。工業光魔在這部電影中達成了一大技術成就:他們製作的創世裝置改造貧瘠行星的影像,是電影史上第一段完全利用計算機生成圖形技術製作的影像。對該鏡頭的最初構想,只是將放在密封艙里的石頭變成花朵的實驗性動畫。但韋耶建議將這段影像拓展為在一顆行星上發生的創世效果。派拉蒙贊同這一更引人注目的表現方式,並希望它的表現方式能不同於傳統的動畫。在閱讀了盧卡斯電影公司計算機繪圖部門提交的一份研究報告後,韋耶將這一任務交給了他們。繪圖團隊在動畫的細節部分下了不少功夫;有一位藝術家還特意確保了太空中星體的真實性——影像中的太空背景幾乎完全與距地數光年的一顆恆星處看到的背景相契合。動畫師們希望這段動畫能為他們的工作室贏得商業機遇。
音樂 傑里·歌德史密斯曾為第一部電影《星際迷航大電影》譜曲,而且取得了絕佳的效果。但貝內特和梅耶希望在《可汗之怒》中使用另一種風格的音樂。派拉蒙負責音樂的副總裁喬爾·西爾(Joel Sill)於是向貝內特、梅耶和薩林介紹了
詹姆斯·霍納 ,認為霍納能勝任這一工作。霍納說道:“[製片人們]並不想沿用以前的配樂,不想使用
約翰·威廉士 式(《星球大戰》式,約翰·威廉士是星戰的配樂)的配樂,
總的來說 ,他們希望配樂有一定改變,變得更加現代。當被問到他是怎樣得到這個工作時,霍納回答說:“製片人們喜愛我為《
天狼劫 》中的配樂,並也聽過我為其他一些項目所譜寫的音樂,我覺得,就我所知而言,他們對我的廣適性非常有興趣。我希望得到這個工作,於是我和他們見了面,我們都很談得來,我的音樂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情就是這么發生的。”霍納滿足了製片人們的要求,同意在1982年1月中旬開始他的工作。
為了同電影的海軍風格一致,梅耶希望音樂能夠表現出水手與俠盜的氣氛。《
華盛頓郵報 》稱這一風格“迴蕩著約翰·威廉士的《星球大戰》和傑里·戈德史密斯的《星際迷航》
原聲 配樂中的誇張與哀嘆。”與貫穿全片的主題曲相比,可汗的主旋律有著強烈的衝擊音感,這樣在其他音樂的伴奏下,更能表現出角色的狂暴。霍納還為史波克譜寫了主旋律,以突出這個角色的死亡:“史波克的主題曲讓他不再是一個供人把玩的收藏品,而成為了一個真正有血有肉有靈性的個體。”
《可汗之怒》是霍納第一次擔當首席配樂師的電影,他總共花了4個半星期來為這部電影譜曲。他為電影譜寫了長達72分鐘的94段管弦樂曲。霍納還使用了
電子合成器 來為音樂增加效果:在當時,包括《
E.T.外星人 》與《
突變怪物 》等不少的科幻電影都偏好於使用傳統管弦樂,對合成音樂則是敬而遠之。在為電影配樂時,梅耶為霍納提供了很多建議:作為一位古典音樂迷,梅耶能夠準確地描述了他想在電影中表現出的效果和聲音。由於電影特效片段的膠片時長有所改變,霍納還必須對配樂中的一些小節進行修改,以適應電影場景時長的改變。後來,霍納又與詹姆斯·凱梅隆合作,為《鐵達尼號》和《阿凡達》配樂,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我心永恆》就是一個範例。他對科幻的獨到理解也體現在了《阿凡達》中。
主題 死亡、重生與變老是《可汗之怒》中反覆出現的幾大主題。在寫作劇本的時候,梅耶偶然發現了史波克的年齡與其死亡的聯繫:“這將是一出讓史波剋死去的故事,因此這將是一出關於死亡的故事,再經過思維上的短暫的跳躍,你會意識到這還是一出關於年老和友情的故事,”梅耶說到,“我不覺得任何[其他的初稿]劇本在講述年老、友情與死亡。”史波克的犧牲象徵著死亡,而創世裝置則象徵著重生,為了與這兩大象徵意義保持一致,梅耶希望將這部電影命名為《The Undiscovered Country》,取意自
莎士比亞 在《
哈姆雷特 》中對哈姆雷特王子之死的描述,然而,到了影片剪輯的時候,這一標題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修改了。
《可汗之怒》延續了眾多電影的傳統,亦即冒險家必須經曆象征性或字面意義上的死亡,以實現其重生。史波克是柯克的影子,他們所代表的是人類對立的兩面,共同象徵著一位分化的英雄。史波克代表的是完全邏輯化、一貫正確的絕對理想個體;而柯克則代表著富於感情的真實人類,易於犯錯,常將自己陷於無可奈何的境地。史波克在電影片尾的犧牲,令柯克得以實現傳統生死輪迴概念中的精神重生。在電影前半部分,柯克曾認為自己老了,覺得自己越來越力不從心;但在最後一個場景里,柯克反卻覺得自己“變得年輕了”。小林丸號測試迫使它的參與者去面臨沒有勝算的情景,但柯克卻承認他通過修改程式作弊取得了勝利;因此,莎維可曾說柯克你從未面對過死亡。對史波克而言,他對這場必敗情景所提出的解決辦法是犧牲自我.這讓柯克在不斷通過作弊取勝後不得不直面死亡,令這一角色得到了成長。恰到好處的影像與音效把死亡和變老的主題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也預示著重生;史波克是整部電影中出現的第一位主角,他的聲音迴響在影片的末尾,在片末稍早一點的位置,他的棺材也循著同樣的軌跡飛往創世之星。
為了進一步表現出角色們的漸漸老去,梅耶在電影中添加了不少細節。在麥科伊送給柯克一套老花鏡當生日禮物後,柯克對自己生日的不悅被進一步地加強。在劇本中,柯克時年49歲,但夏納卻對自己能否演好這一年齡的柯克不抱信心。貝內特記得夏納當時為飾演與自己一樣年屆半百的柯克猶豫不決,但卻覺得自己在經過化妝後仍能勝任年輕的柯克。貝內特說服了夏納,使他相信自己能像
斯賓塞·屈賽 那樣得體地表演出這一年齡;當時,製片人並不知道夏納曾在《
紐倫堡大審判 》(1961年)中與屈賽合作過,並且非常喜歡這名演員。梅耶希望將柯克表現為一位類似
福爾摩斯 的角色,他們在缺少相應刺激的情況下都會日益消瘦;對福爾摩斯,他的刺激是探案;對柯克來說,他的刺激則是星際探險。
發行 反響 1982年6月4日,《可汗之怒》在全美1,621個院線公映。首映周末票房收入達14,347,221美元,創下了當時的首映周末票房收入的紀錄。在美國,它的票房收入一路飆升至78,912,963美元,成為了1982年票房收入第六高的影片。它在全世界的票房收入高達9700萬美元。儘管《可汗之怒》的總毛利要低於《星際迷航大電影》,但卻因為其低製作成本而讓派拉蒙獲得了更大的利潤。由馮達·N·麥金太爾根據電影撰寫的小說,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停留了三周還多的時間。與前作不同的是,《可汗之怒》在當時並沒有推出玩具產品;1990年代,彩星集團推出了可汗與莎維可的玩偶;直到2007年,為紀念這部電影上映25周年,Art Asylum才推出了全系列的動作玩偶。
驚奇漫畫 在1982年並未出版過改編的漫畫作品,但IDW出版社已宣布將在2009年4月推出改編的漫畫作品對《可汗之怒》的評論趨於正面。
爛番茄 影評網站曾對此進行抽樣調查:基於對38份樣本的統計,其中共有92%的評論對電影持有正面態度。繼對第一部電影的冷淡回應後,愛好者們對《可汗之怒》的反響非常正面。這部電影的成功被讚譽為重新吸引了公眾對《星際迷航》的興趣。《每周娛樂》的馬克·貝爾納丁(Mark Bernardin)對其評價更高,稱《可汗之怒》“這部電影被公認為拯救了我們所知的《星際迷航》”;此外,《可汗之怒》還被一些影評家們認為是這一系列中最好的電影之一。
《可汗之怒》的節奏明顯快於前部電影,並與《星際迷航原初系列》電視劇非常接近,《
紐約時報 》和《
華盛頓郵報 》的影評員們都對這一點加以讚譽《紐約時報》的賈內特·馬斯林認為,《可汗之怒》要比它的前作有著更出色的故事情節,並做到了其前作沒有做到的事:令結局意味著一切。《劇藝報》認為,《可汗之怒》比其前作更接近於早期《星際迷航》的精神。角色間的強烈互動亦被認為是這部電影的一大特色,蒙塔爾萬飾演的可汗亦是影評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芝加哥太陽時報》的
羅傑·埃伯特 與《
暫停 》周刊的德里克·亞當斯(Derek Adams)抱怨電影的戰鬥場面看起來並不是那么激烈,且感覺它像是一場通俗鬧劇。埃伯特與《
電視指南 》都覺得製片方將史波克之死處理得體且富有戲劇性,但《華盛頓郵報》的加里·阿諾德(Gary Arnold)卻不這么認為,他覺得史波克之死“是[對故事情節]無必要的扭曲,製片方顯然已準備好靠胡編亂造來滿足公眾對修改結局的要求。”表演上的不足也是負面評論批評的焦點之一《
帝國 雜誌用“難看的頭飾”(dodgy coiffures)與“
聖誕老人 裝”(Santa Claus tunics)來諷刺電影中的某些元素,認為這部電影還不到火候。
1982年,《可汗之怒》贏取了兩項當年度的
土星獎 ,分別是最佳男演員獎(夏納)與最佳導演獎(梅耶)。1983年,這部電影被提名到
雨果獎 “最佳戲劇表演獎”,但卻輸給了《
銀翼殺手 》。《可汗之怒》還對後來的一些電影產生過影響:梅耶先前被拒絕的電影標題“The Undiscovered Country”後來被使用在了1991年的《星際迷航6:未知國度》,該部電影亦沿用了前作的美國海軍風格.導演布里安·辛格還曾提到說,《可汗之怒》對他導演的《
X戰警2 》以及他為《
超人歸來 》撰寫的結局(後來被放棄)都產生了影響。此外,
傑弗里·艾布拉姆斯 、戴蒙·林德勒夫。、
羅伯托·奧奇 和亞歷克斯·庫茲曼。也都十分喜愛這部電影,他們正是派拉蒙重啟“星迷”事業後的新一代《
星際迷航 》製作人.
家庭影院 1983年,派拉蒙發行了《可汗之怒》的
VHS 影帶。同當時發行的其他影帶不同,派拉蒙將《可汗之怒》的影帶定價為39.95美元,要比當時的平均價格低40多美元。這次發行被認為加劇了VHS市場的價格競爭,並推動了平價錄影機的普及。
2000年,派拉蒙發行了《可汗之怒》的DVD版本,但這一版的碟片中並未包含任何特色內容。蒙塔爾萬在加里福尼亞州的環球城。舉行了簽名售碟活動,吸引了數百名愛好者前往。2002年8月,派拉蒙在眾望所歸下重新發行了由兩張DVD組成的《可汗之怒》導演版。“導演版”對畫面進行了數碼重製,並加入了5.1
杜比 環繞聲 聲道;而第二張DVD則包括了導演評論、演員採訪、
分鏡 畫面及預告片等眾多花絮內容。在該版DVD發行前,重新剪輯後的電影亦先在好萊塢舉行了首映。梅耶提到,他並不覺得導演剪輯版要比原來的版本好多少,但覺得重發行至少給了他一個機會,讓他可以把影院版中被刪掉的一些元素加回去。加長的導演剪輯版及其長達4小時的附加內容收到了不錯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