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渠柳翠》這首詩選自《乾隆中衛縣誌》。星渠柳翠,中衛知縣黃恩錫設定的中衛十二景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星渠柳翠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乾隆中衛縣誌》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羅元琦
星渠柳翠①,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星渠柳翠①
垂楊垂柳倚平瀦②,拂水拖煙翠浥裾③。
梅雨乍添新漲滿④,踏青人上七星渠。
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選自《乾隆中衛縣誌》。星渠柳翠,中衛知縣黃恩錫設定的中衛十二景之一。星渠,即流經於今衛寧平原上的乾渠七星渠。根據史料推斷,七星渠開鑿於西漢時期。《寧夏省水利專刊》第一期載,七星渠開鑿於公元前92年,即漢武帝征和元年;《寧夏農業地理》載為公元前100年,即漢武帝天漢元年。只是不知渠為何名,“七星渠”一名始見於明《宣德寧夏志》。渠口原在泉眼山下,相傳其地有泉七眼,形若列星,因此而得名。又云:灌區原有柳青、貼渠、大灘、李灘、孔灘、田灘六渠,七星渠位列其他六渠之首,形似七星,故名。現該渠全長88公里,灌溉中衛、中寧及3個國營農林場的耕地40萬畝。
《中衛各景考》云:“七星渠,自馮城環洞(即今中寧縣七星渠雙陰洞溝環洞)以下,觀察鈕公(廷彩)於雍正十二年,請項創修紅柳溝環洞飛槽,渠始下澆白馬通灘。沿岸植青楊垂柳。春夏之交,渠流新漲,千株掛綠,翠色涵波,足供人游賞不置雲。”史志載,明末以來,七星渠紅柳溝涵洞和渡槽被山洪衝決,致使七星渠中斷上百年,下游百姓無法引水灌溉。雍正十二年(1734年),官任分巡寧夏道的鈕廷彩,相度地形,親率僚屬,督修七星渠紅柳溝涵洞渡槽及泉眼山渠口進水正閘,歷時3年竣工。工程竣工後,鈕廷彩又號召沿渠農民在渠的兩岸栽植楊柳樹,從新寧安堡(今中寧縣新堡鎮)到白馬(今中寧縣白馬鄉),幾十里相連不斷。數年後,每年春夏之交,七星渠滿渠春水,雨後新漲;兩岸柳樹,千株掛綠。遊人踏青渠岸,又清爽,又愜意,遂成為中衛十二景之一。
②瀦:水停聚的地方。此指七星渠水。
③浥:濕潤。裾:衣服的前襟或指衣袖。
④梅雨:本指初夏產生於江淮流域雨期較長的連陰雨天氣,因時值梅子黃熟,故名。此借指春夏之交,寧夏地區雨水較多的時候。
作者簡介
羅元琦,字用璞,號昆圃,雲南石屏人。清代乾隆戊午舉人,官隴西知縣。有《蘭陔堂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