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毛蕨

星毛蕨

星毛蕨,中藥名。為金星蕨科植物星毛蕨Ampelopteris prolifera (Retz.) Copel的全草。分布於華南、西南及福建、台灣等地。具有清熱,利濕之功效。常用於痢疾,淋濁,胃炎,風濕腫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星毛蕨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真蕨目
  • :金星蕨科
  • :星毛蕨屬
  • :星毛蕨
  • 分布區域:華南、西南、福建、台灣
  • 用量:內服:煎湯,9-15g
  • 採收時間:秋季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涼。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清熱,利濕。

主治

用於痢疾,淋濁,胃炎,風濕腫痛。

相關配伍

1、痢疾:星毛蕨15g。水煎服。
2、治胃炎:星毛蕨15g,徐長卿9g。水煎服。(1-2方出自《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曬乾。

形態特徵

土生蔓狀蕨類,高達1米以上。根狀莖長而橫走,連同葉柄基部疏被深棕色、有星狀分叉毛的披針形鱗片。葉簇生或近生;葉柄禾稈色,堅硬,近光滑,長可達40厘米;葉片披針形,基部略變狹,葉軸頂端常延長成鞭狀,著地生根,形成新的植株,一回羽狀;羽片可達30對,披針形,長5-10(15)厘米,寬可達2厘米,短尖頭,基部圓截形,邊緣淺波狀,平展,近對生,近無柄,羽片腋間常生有鱗芽,並由此長出一回羽狀的小葉片。葉脈明顯,側脈斜展,頂端連結,並自連結點伸出一條曲折的外行小脈連結各對側脈直達葉緣的缺刻,在外行小脈兩側各形成一排斜方形網眼構成星毛蕨的特有脈型。葉乾後紙質,淡綠色或褐綠色,葉軸兩面和腋間有分叉和不分叉的短毛,老時脫落而變光滑。孢子囊群近圓形或長圓形,著生於側脈中部,無蓋,成熟後往往匯合。孢子囊體無毛。孢子橢圓形,單裂縫,周壁薄而透明,具細網狀紋飾,網脊上具小刺。染色體n=36。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1000m的河岸溪邊,常攀援於密林或灌木叢中。分布於華南、西南及福建、台灣等地。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清胃熱,止痢。用於痢疾、胃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