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條旗報

星條旗報

《星條旗報》是美國一種軍方的報紙,創建於1861年南北內戰時期,其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星條旗報
  • 外文名稱:Stars and stripes
  • 語言:英文
  • 類別:報紙
  • 創刊時間:1861
  • 出版周期:不定期
  • 地區:歐洲、北美洲、中東和夏威夷
  • 讀者:軍人
  • 編輯人員:Harold Ross(哈羅德.羅斯)、
  • 編輯人員:Grantland Rice(賴斯)等
  • 特點:不允許有自己的社論
基本簡介,製版發行,

基本簡介

《星條旗報》是美國一種軍方的報紙,它最早出現在美國的南北戰爭時期。在1861年有四個聯邦軍隊的士兵,用繳獲的設備在Bloomfield莊園印出了只有一頁的報紙,取名為《星條旗報》,只出了一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18年2月8日。在巴黎再次出現以《星條旗報》命名的報紙,每周出一期,主要的讀者為美國的遠征軍。當時這份報紙的編輯人員有些人成了新聞界的傳奇人物:例如Harold Ross(哈羅德.羅斯)成為紐約人雜誌的創始人,Grantland Rice(賴斯)成為體育界的著名作家。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星條旗報》也就壽終正寢了。24年以後的1942年4月18日在德國法西斯V-1炸彈和V-2火箭的爆炸聲中,在英國倫敦一個陰暗的房間裡(商店的房子),這份報紙重新誕生。剛開始的時候這份報紙只有四頁,每周一期。售價為2個便士。這份報紙很受軍人的喜愛,很快就變成每期八頁的日報。
由於戰局的擴展,報社的記者從前線帶回了各種各樣的訊息,報紙的發行量越來越大,發行的區域也越來越廣泛,為了能讓士兵看到最新的報紙,這種報紙印刷地點多達25個,分別在歐洲、北美洲、中東和夏威夷。
夏威夷版的《星條旗報》發行時間是歐洲勝利日(1945年5月8日)一周以後,它成為《太平洋星條旗報》的前身。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星條旗報》的再次出現有一定歷史背景,當時美國軍隊最大的弱點就是士兵們思鄉心切,戰區的士氣日益低落。士兵們看來,棺材、失明或殘廢就是回家的唯一車票,這似乎成了不言而喻的事實。除了像艾克爾伯格的這樣的將軍們能回國休息以外,剩下的就只有陣亡或永久性殘廢的人才能離開戰場。
如何鼓舞士氣、保持鬥志呢,當時最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創辦士兵的報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期《星條旗報》上刊登的是當時的美軍司令馬歇爾將軍接受報社記者採訪時的講話,他引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遠征軍司令官約翰.珀欣的一句話:《星條旗報》已經成為鼓舞美國遠征軍的士氣的象徵。他還制定了官員和參謀不干預辦報的方針。《星條旗報》上的文章都出自士兵之手,他們為自己,特別是為那些戰場上的戰士而寫,這份報紙為那些精神生活處於重重壓力之下的人提供了難以估價的釋放機會。《星條旗報》的巨大成功甚至引起了歐洲戰區許多軍官的強烈反感,巴頓巴不得看到它辦不下去,他們認為這份報紙會影響他們的威信,影響他們的指揮。艾森豪和馬克·克拉克等開明的指揮官認識到了這一點,頂著高層對該報的種種指責極力保護這份報紙。
辦報的初期是很艱難的,可以說他是在槍林彈雨中成長壯大的,他們儘量在靠近前線的地方用可移動的設備來印刷報紙,很快它們的發行量就接近一百萬。
二戰結束後,這份報紙還被告知要繼續出版,要它出版的時間和美軍海外駐軍的期限一樣長。大家知道二戰後美國一直在海外駐軍,所以這份報紙還在一直出版。
該報除了報導自己的記者採訪的訊息以外,還大量引用美聯社華盛頓郵報和其他通訊社的訊息。報導美國國內的和世界的新聞,體育新聞和一些消遣性的文章,該報的一個特色是不允許有自己的社論

製版發行

每天《星條旗報》的歐洲版和太平洋版都在華盛頓製版,用衛星轉送到德國、義大利、英國、日本、沖繩和南韓印刷,發行量為80,000份。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的《停戰詔書》正式播發,宣布無條件投降。
在法國巴黎的美國士兵們手裡展示著《星條旗報》來慶祝戰勝日本法西斯,上面只印一個詞,那就是“和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