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宿橋和豐裕橋

星宿橋和豐裕橋

星宿橋和豐裕橋,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星宿公園及羅次河上,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

星宿橋由石拱橋、木牌樓及翹尾的石闕三部分組成,主體石拱橋呈東西走向,用巨大的紅砂石塊砌築,為六墩七孔尖拱石橋,全長118米、寬10米、高10米,單孔跨徑9.8至10米。豐裕橋為四墩五孔圓拱石橋,南北走向,橋長92米,寬8.1米,高9.5米。橋墩長19.6米,寬5.6米,五孔不等跨,孔淨跨由南至北分別為8.7米、9.3米、9.8米、9.3米、8.7米,橋面兩邊有石欄,橋北雙獅雄踞,橋南對象靜跪,橋南原有樓閣一座,1958年被拆除。星宿橋和豐裕橋是雲南清代中後期橋樑建築的代表,是雲南古代石拱橋中規模較大的石拱橋,設計先進,工藝水平較高,碑刻豐富,在歷史、建築和文化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2013年3月5日,星宿橋和豐裕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星宿橋和豐裕橋
  • 地理位置: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星宿公園及羅次河上
  • 所處時代:清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 編號:7-1389-3-687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星宿橋,豐裕橋,建築格局,星宿橋,豐裕橋,主要建築,星宿橋,豐裕橋,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指引,

歷史沿革

星宿橋

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因星宿江“春夏之交,洪水爆發,行有畏怖,編竹駕舟,往往溺覆”,祿豐縣“知縣向兆麟請允建橋,長三十丈,寬四丈,計五洞”(清康熙《雲南府志》)。
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永豐橋竣工,因橫跨星宿江,民間多稱為星宿橋。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星宿橋歷經三次沖塌,三次修復。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星宿橋修復,建龍王廟,鑄鐵牛三隻於橋上。
清雍正五年(1727年),星宿橋被沖塌,原橋僅殘留一孔,此後百餘年間,星宿橋一直未能修復,商旅往來,“冬、春則架以浮梁,夏、秋則濟以小船,時有阻滯沉溺之患”。
清道光五年(1825年),曾任廣東肇慶府知府的祿豐縣琅井人楊安園“致仕回籍,過而心傷,慨然捐銀三千兩為之倡(楊安園實捐一千兩),於是闔邑士民各傾己囊,共襄善舉”,星宿橋得以重修,歷時六年竣工,耗銀一萬二千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星宿橋做為公路交通橋使用。
1986年,因長期被重載汽車碾壓,第二、三號橋墩略微沉陷,橋身產生數處裂縫。
1988年,祿豐縣公路段對橋身進行維修。
1998年,星宿公園建成,星宿橋不再做為公路交通橋使用,移交祿豐縣園林管理所管理使用,星宿橋整體處於公園之內。

豐裕橋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豐裕橋始建。
清同治十年(1871年),豐裕橋被洪水沖塌,於黑、元、永三井鹽稅中加征二分,做為修復豐裕橋的經費,但歷任官員虛靡鉅款,久久未動工修復。
清光緒十七年(1892年),黑井提舉司鄒馨德主持修橋,《祿豐縣誌》記載“運鹽攸關,工須急就。是以稟請前護鹽憲陳崑山觀察,咨有藩庫預借墊銀肆千兩,於十七年正月經始,至十八年三月落成,計橋長三十五丈,跨河二十丈,迎送水石墩四座,尖長十二丈,高一丈四尺,橋豎大小獅象各二對,南北兩岸雁翅石提二十六丈,橋北豎碑五塊,橋南豎閣樓一座,碑左先建公寓一所,改作廟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豐裕橋做為公路交通橋使用。
1958年,豐裕橋橋南的樓閣被拆除。碑左廟宇被分給村民,後被改建拆除。
2008年,根據祿豐縣的發展規劃,在星宿橋和豐裕橋之間新建了一座公路橋,該橋建成後,豐裕橋將不再做為公路交通橋使用。

建築格局

星宿橋

星宿橋由石拱橋、木牌樓及翹尾的石闕三部分組成。呈東西走向,用巨大的紅砂石塊砌築,為六墩七孔尖拱石橋,全長118米、寬10米、高10米,單孔跨徑9.8至10米。木牌樓位於橋東,四柱三門,寬12米,高10米,用四根大柱一字排開,中高旁底,呈“凸”字形,支撐梁枋及繁複的十三踩斗拱,上覆歇山式重檐琉璃瓦頂。石闕位於橋西,十柱九門,寬12.3米,高9.19米,底部厚2.56米,中高旁底,呈“凸”字形。

豐裕橋

豐裕橋為四墩五孔圓拱石橋,南北走向,橋長92米,寬8.1米,高9.5米。橋墩長19.6米,寬5.6米,五孔不等跨,孔淨跨由南至北分別為8.7米、9.3米、9.8米、9.3米、8.7米,橋面兩邊有石欄,橋北雙獅雄踞,橋南對象靜跪,橋南原有樓閣一座,1958年被拆除。

主要建築

星宿橋

石拱橋
石拱橋,呈東西走向,用巨大的紅砂石塊砌築,為六墩七孔尖拱石橋。全長118米、寬10米、高10米,單孔跨徑9.8至10米。橋墩長17米,寬5米,兩頭呈三角形,以利分水,橋洞深10米,單孔跨徑9.8至10米,頂部呈尖拱。橋兩端砌築有四個巨大的分水翅,防禦洪水對橋堤的衝擊。橋面鋪設紅砂石板,正中一路三行石板直鋪,共108塊,以合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之數及“星宿橋“之名。橋面兩側砌築石欄,高90厘米,寬45厘米,橋欄外側鑲嵌有28塊用大理石篆刻的二十八宿星名,橋欄兩端各有一隻石獅,石獅雕刻工藝水平較高,形態威武,富於動感,是清代中期動物石雕中的精品。
木牌樓
木牌樓,位於星宿橋東側,四柱三門,寬12米,高10米,用四根大柱一字排開,中高旁底,呈“凸”字形,支撐梁枋及繁複的十三踩斗拱,上覆歇山式重檐琉璃瓦頂。牌樓正中有木匾,正面楷書“星宿橋”三字,為時任滇南使者,續任雲貴總督,後來代表清朝政府簽署《中英南京條約》的伊里布所書,背面篆書“星宿橋”則為時任雲貴總督,清代著名學者阮元所題。牌樓兩根中柱立於巨大的須彌座上,前後用巨大的抱鼓石護持,抱鼓石正面有精美的龍、虎、麒麟浮雕。
石闕
石闕,位於星宿橋西側,十柱九門,寬12.3米,高9.19米,底部厚2.56米,中高旁底,呈“凸”字形。石闕頂部為仿九脊頂造型,其下在石材表面用浮雕表現仿木結構的斗拱,正中鑲嵌石碑一塊,橫書“坤維永鎮”四個大字,再下則是十根巨大的方形石柱,柱間縮進0.54米,形成門洞,門洞內鑲嵌巨大的青石石碑,中碑三塊,高3.3米,寬0.95米,兩邊也各有石碑三塊,高2.6米,寬0.9米。整個石闕立於高0.9米的須彌座上,一對石獅蹲踞兩側。

豐裕橋

石拱橋
石拱橋,橋面鋪設了一層30餘厘米的瀝青路面,橋欄及石獅、石象被失控車輛碰撞部分遭到損壞,因年代久遠,部分紅砂石塊及石雕局部因風化分層而剝落。
石闕
石闕,整體保存完整,但因年代久遠,部分紅砂石塊、碑刻及石獅局部風化剝落。碑刻因受力不均,部分出現裂紋。石闕邊柱下的兩象鼻已損壞。右邊的柱聯被汽車撞缺一字,其餘部分完好無損。石闕東、北方向被民居包圍。

文物價值

星宿橋和豐裕橋是雲南清代中後期橋樑建築的代表,是雲南古代石拱橋中規模較大的石拱橋,設計先進,工藝水平較高,碑刻豐富,在歷史、建築和文化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星宿橋和豐裕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星宿橋和豐裕橋,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星宿公園及羅次河上。
星宿公園

交通指引

祿豐市人民政府距離星宿公園約620米,駕車約5分鐘到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