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取六個城市的知識青年回憶在黑龍江北大荒時的工作、生產和生活的文章,從八個主要方面(政治篇、生產篇、生活篇、文化篇、情感篇、返城篇、命運篇、感悟篇)回顧了那段改變他們一生的時光,不僅讓知識青年感同身受,而且對於當代青年有較大的影響意義。雖然那段時間有一些曲折,但是知識青年們並沒有放棄理想和奮鬥,在他們青春的天空中仍然閃爍著星光。
基本介紹
- 書名:星光滿天的青春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8107274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R_上海人民出版社
- 頁數:330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地還是那些地》、《憶苦思甜年夜飯》、《啟動新的人生》、《艱難入黨路》、《身處風口浪尖》、《我到上海接知青》、《越級上書》、《懺悔》、《內疚》……《星光滿天的青春(上下)》(作者王麗麗)選取六個城市的知識青年回憶在黑龍江北大荒時的工作、生產和生活的文章,從八個主要方面回顧了那段改變他們一生的時光,不僅讓知識青年感同身受,而且對於當代青年有較大的影響意義。
圖書目錄
序一 讓歷史告訴未來
序二 永恆的記憶與牽掛
序三 記憶的組合
前言 星光滿天的青春
非常歲月 人生起航
一樁“天大”的冤案
地還是那些地
憶苦思甜年夜飯
啟動新的人生
艱難入黨路
身處風口浪尖
我到上海接知青
越級上書
《南京之歌》挨批揭秘
懺悔
內疚
我的“高考1977”
偶像
軍號嘹亮
狂熱的決心書
日記風波
紮根土地屯墾戍邊
我在連隊當“豬倌”
回憶在海南的南繁生活
難以割捨的水稻情結
在拉哈駐紮的那些日子
接生
“車老闆”軼事
我在兵團蓋房子
大興安嶺鐵姑娘
大興安嶺修路趣聞
生死時速
科研組的春夏秋冬
場院“保衛戰”
三次進山採伐的經歷
艱苦的勞動,我挺過來了
我們在興安嶺上伐木
唐排長和釀酒坊
夜走小興安嶺
兵團的伙夫
難忘的一次口渴經歷
在奶牛班的日子
小興安嶺採伐記
我們在鶴崗運煤
我在連隊當電工
鑿石
馬倌
意氣風發苦亦為樂
絕症不絕
查哈陽十年之最
諾敏江的漩渦
北大荒的星期天
兒子在北大荒的日子
渠首趣事
烀豬頭
魅力東山
寒夜寄情思
知青生活點滴
鋁盆小傳
瑣事雜憶
洗澡
飛馬柔肩釋仁義
夢開始的地方
動物情緣
兵團往事
知青生活拾零
還是餓著點好
胖子其人
北大荒遇險記
負笈邊塞春風化雨
連隊圖書館的故事
連隊學校助我走上“育人”路
豐收的小屋
排演《沙家浜》
忘不了孩子們純真的笑臉
宇廉的《黃河夢》
我們這些“角兒”
查哈陽——我心中的一顆明珠
北大荒,我心中的“北大”
美麗的28朵小花
我的北大荒新聞緣
高考的酸甜苦辣
一場男籃決賽
青春悸動黑土情深
我的戰友王春生
愛他人就是愛自己
努力把幸福留住
受傷的眼睛喜悅的眼神
我和我師傅
我的初戀歷程
再回首
一張珍貴的照片
婚禮
再訪牛耳河
養狼記
擅自離崗回家探親
高考的洗禮
為了那個深愛著我的人
愛的緣分愛的力量
知青愛心接力傳遞女兒上海手術成功
不是為了圖報答
回探農場二三事
父親的兩盒煙
我們連隊“販牛”記
客樹回望成故鄉——追憶查哈陽的娘
從“克山病”魔爪下死裡逃生
心中的“小芳”
遊子返城從頭再來
只不過從頭再來
舞動人生
編織知青網
在返城的大潮中
兩張結婚證與一張離婚證
我的電視路
渴望“同居”
“洋插隊”
我要感謝的兩個人
大器晚成者之歌
追夢
命運蹉跎人生五味
老兵的故事
花兒落了
港灣
悼念不幸青春早逝的三位知青戰友
我在七連的日子裡
我圓大學夢
我的苦樂人生
三代人的“農業科研”緣
小小的我闖關東
小倭閻別傳
喜樂悲壯之吟
冬天的記憶
黑土地永遠陪伴你
楊守山其人其事
別樣的收穫
我的父親母親
阿朗,我們再也聽不到你歌唱
力保,回來吧
二返農場看小麗
握住你那雙冰冷的手
感而悟之以鑒後人
我的生母、繼母、養母
北大荒十年,我的生命之重
十七歲的真實
北大荒,你給了我什麼
難忘“階級鬥爭”的那些事
到大興安嶺修路採伐之後
從“兵團大學”起步——我的讀書之路
底色
知青啊,知青
大學只在夢中
生命中的那道印痕——下鄉
文明的碰撞
插上理性的翅膀
情傷
附錄:《星光》編輯工作圖片紀實
後記
序二 永恆的記憶與牽掛
序三 記憶的組合
前言 星光滿天的青春
非常歲月 人生起航
一樁“天大”的冤案
地還是那些地
憶苦思甜年夜飯
啟動新的人生
艱難入黨路
身處風口浪尖
我到上海接知青
越級上書
《南京之歌》挨批揭秘
懺悔
內疚
我的“高考1977”
偶像
軍號嘹亮
狂熱的決心書
日記風波
紮根土地屯墾戍邊
我在連隊當“豬倌”
回憶在海南的南繁生活
難以割捨的水稻情結
在拉哈駐紮的那些日子
接生
“車老闆”軼事
我在兵團蓋房子
大興安嶺鐵姑娘
大興安嶺修路趣聞
生死時速
科研組的春夏秋冬
場院“保衛戰”
三次進山採伐的經歷
艱苦的勞動,我挺過來了
我們在興安嶺上伐木
唐排長和釀酒坊
夜走小興安嶺
兵團的伙夫
難忘的一次口渴經歷
在奶牛班的日子
小興安嶺採伐記
我們在鶴崗運煤
我在連隊當電工
鑿石
馬倌
意氣風發苦亦為樂
絕症不絕
查哈陽十年之最
諾敏江的漩渦
北大荒的星期天
兒子在北大荒的日子
渠首趣事
烀豬頭
魅力東山
寒夜寄情思
知青生活點滴
鋁盆小傳
瑣事雜憶
洗澡
飛馬柔肩釋仁義
夢開始的地方
動物情緣
兵團往事
知青生活拾零
還是餓著點好
胖子其人
北大荒遇險記
負笈邊塞春風化雨
連隊圖書館的故事
連隊學校助我走上“育人”路
豐收的小屋
排演《沙家浜》
忘不了孩子們純真的笑臉
宇廉的《黃河夢》
我們這些“角兒”
查哈陽——我心中的一顆明珠
北大荒,我心中的“北大”
美麗的28朵小花
我的北大荒新聞緣
高考的酸甜苦辣
一場男籃決賽
青春悸動黑土情深
我的戰友王春生
愛他人就是愛自己
努力把幸福留住
受傷的眼睛喜悅的眼神
我和我師傅
我的初戀歷程
再回首
一張珍貴的照片
婚禮
再訪牛耳河
養狼記
擅自離崗回家探親
高考的洗禮
為了那個深愛著我的人
愛的緣分愛的力量
知青愛心接力傳遞女兒上海手術成功
不是為了圖報答
回探農場二三事
父親的兩盒煙
我們連隊“販牛”記
客樹回望成故鄉——追憶查哈陽的娘
從“克山病”魔爪下死裡逃生
心中的“小芳”
遊子返城從頭再來
只不過從頭再來
舞動人生
編織知青網
在返城的大潮中
兩張結婚證與一張離婚證
我的電視路
渴望“同居”
“洋插隊”
我要感謝的兩個人
大器晚成者之歌
追夢
命運蹉跎人生五味
老兵的故事
花兒落了
港灣
悼念不幸青春早逝的三位知青戰友
我在七連的日子裡
我圓大學夢
我的苦樂人生
三代人的“農業科研”緣
小小的我闖關東
小倭閻別傳
喜樂悲壯之吟
冬天的記憶
黑土地永遠陪伴你
楊守山其人其事
別樣的收穫
我的父親母親
阿朗,我們再也聽不到你歌唱
力保,回來吧
二返農場看小麗
握住你那雙冰冷的手
感而悟之以鑒後人
我的生母、繼母、養母
北大荒十年,我的生命之重
十七歲的真實
北大荒,你給了我什麼
難忘“階級鬥爭”的那些事
到大興安嶺修路採伐之後
從“兵團大學”起步——我的讀書之路
底色
知青啊,知青
大學只在夢中
生命中的那道印痕——下鄉
文明的碰撞
插上理性的翅膀
情傷
附錄:《星光》編輯工作圖片紀實
後記
文摘
不久,老五十五團拆分,組建了新五十團,我分在了團工程連。因五十團剛組建,團郎辦公室、家屬宿舍、招待所、職工食堂、醫院等都要新建,工程連的任務很重。我是力工徘排長,負責卸磚、卸水泥、卸沙子,運輸的車隨到隨卸,就是天黑了也必須卸完。遇到颳大風時,水泥沙子就會迷眼睛。記得有一次卸水泥,趕上颳大風,我們臉上身上都沾滿了水泥,連眼睫毛上都是;又因為戴了口罩,哈出的熱氣遇到睫毛上的水泥,水泥就變硬了並凝固在眼睫毛上,洗臉時為洗掉水泥,把睫毛也一起拽掉J’。由於勞累,經常是衣服髒了放在盆里懶得洗,放久了,衣服也變硬了。我這人雖說在家是“老疙瘩”,但還真不嬌氣,乾起活來不怕苦累。自己是排長,什麼活都得帶頭乾,別看我個子小,和灰、扔磚、挑灰、上腳手架,都不在話下。排里的戰友也很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雖然幹活很辛苦,但大家團結一致,互相幫助,各項任務完成得都很好。看著一棟棟新房子在我們的辛勤勞動下立起來,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
1970年12月底,五師舉行首屆學習毛主席著作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我作為工程連的代表榮幸地參加了這次會議。在會上聽了許多先進代表的發言,很受觸動;又看到一起參加會議的好多知青都已入黨,覺得自己落後了,應該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申請入黨並積極爭取入黨。回到連隊,我向領導匯報了參加會議的情況,並鄭重地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指導員認真聽取了我的匯報,並鼓勵我繼續進步。1971年1月我被工程連評為1970年度的五好戰士。
1971年初團部招待所建好了,我被當時團里管基建的單股長看中,調到招待所,和我一起調來的有二營的哈爾濱知青劉春香。
團部招待所歸司令部管理股領導。我們剛到招待所時除了一棟新房,什麼也沒有,在管理股管理員的直接領導下,我們開始置備招待所家當,安置了四十八張床,配備了桌椅、暖水瓶、水杯、洗臉盆等,被褥都是買了棉絮和布料自己縫的。我們兩個服務員就住在靠大門的那間,既是臥室,又是接待室,還是小賣部。來團部招待所住宿的主要是各營連來開會的幹部、師部領導、來辦事的客人、知青家長等。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提供一個乾淨、溫暖、方便的住宿環境,為他們服務好。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打掃衛生,換洗床單和拆洗被褥。那時沒有洗衣機,就用兩個大盆和搓衣板手工洗。晾乾了還要一床床縫好放在倉庫里備用。招待所用的涼水和熱水,都是我們到水房挑來,存在招待所大門內側的大水缸里。在水房管燒開水的是老黨員鄒運德,每天早晚客人洗漱用的熱水,都是從鄒大爺那裡挑來的。客房暖瓶里的開水也始終保證供應。我們的小賣部準備了信紙信封、牙膏牙刷、香菸月餅等日常用品。因為學習雷鋒精神,我還學會了理髮,免費為大家服務。管理股自力更生.改善食堂一伙食,在機關家屬宿舍旁蓋了雞窩,養了幾十隻雞,也讓我們代為飼養。那時我和小劉兩人起床要在客人之前,上床要在客人之後,一天忙忙碌碌的。農忙時還要輪流隨機關去參加地里勞動,如夏鋤、稻田拔草等。在我和小劉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招待所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在團機關司令部,我是團支部副書記.因書記是現役軍人作訓股股長兼的,所以具體工作主要由我來做。那時我們團支部的工作很認真,月月有計畫、有總結,計畫中的事情都要爭取落實完成,團支部工作是很活躍的。管理股後勤人員中與我接觸較多的黨員是鄒大爺和小車司機王師傅,他們經常找我談心,幫助我入黨。但在管理股黨小組討論我的入黨問題時沒有獲得通過,說我們幾個上海人在一起經常嘀嘀咕咕犯自由主義。其實就是我們對股里領導的有些工作和做法有看法,那時年輕也不懂得方法,就愛在一起發發議論。還有上海知青聚堆時常說別人聽不懂的上海話,也往往會給人造成說別人閒話的感覺。此外,那時也不懂應該跟自己的頂頭上司搞好關係。也許就是這些原因吧,我跟股長和協理員的關係不太協調,總覺得有一定距離。我的兩位培養人給我轉達了黨小組會議上對我的意見後,我表示虛心接受並加以注意。管理股的兩位領導也不否認招待所的工作做得好,該表揚時還表揚。看我那么踏實肯乾,吃苦耐勞,他們常誇我說:“小金子像個小鐵人啊!”
記得有個北京知青家長來團里辦事,住在我們招待所大概一周吧,臨走前給團領導寫信讚揚我們,高度評價我們的工作。還記得好像是1971年冬天,鬧出血熱,有個團機關的上海知青傳染上了,可能是不很嚴重,沒住院,就住在招待所的一個小間裡。我不顧被傳染的危險,細心照顧他,待他病情穩定後回上海,他媽媽還帶著他特意到我家裡去表示感謝。其實知青遠離家鄉在外,大家互相照顧是理所當然的。招待所原本就應該是個給人溫暖和關懷的地方。1971年年終我被評上先進,團廣播室播放了我們幾個受嘉獎和表彰的人的先進事跡,《兵團戰士報》還登了我們招待所的事跡。
團宣傳股以我的事跡為素材編寫了一篇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個紮根邊疆的優秀青年,雖然是虛構的,但是以我為原型,把另一個服務員寫成不安心邊疆工作的知青。沒有想到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誤會,儘管後來協理員找我談話時我作了解釋,但已無濟於事。在第二次討論我入黨時,這件事還是成了我的一個問題,認為有“抬高自己,貶低別人”之嫌。於是我的入黨又被否決了。我想,這可真是誤會我了,自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時間會說明問題,我會經得起組織對自己的考驗。此後,我還是埋頭工作,並用毛主席的話開導自己“要相信民眾,相信黨”。本來受表彰和宣傳對我的入黨應該是好事,卻變成了問題,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也讓我從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訓。
1972年夏季,團里搞了一次文藝匯演,我們團機關司令部團支部也編排了一些節目準備參演。其中有一出自編自演的反映知青在兵團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短劇,劇中有個壞分子叫陳慶財。大家都知道,那個年代編劇少不了要體現階級鬥爭,壞人的名字也得反映出壞的意思。編劇的人一定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給劇中的壞分子起了這個名字。演出前請協理員審查,沒想到他竟不讓演。演員們和編劇都不服氣,因為大家傾注了不少心血,有什麼不足可以修改,不至於被“槍斃”。因我是團支部副書記,節目排練由我主管,我就找協理員問個明白,究竟是為什麼。協理員說:“陳慶財什麼意思?你們是不是別有用心?”我當時一愣,有些莫名其妙。“陳慶財——×××,你們不是在說我么?”啊呀,我的媽呀!怎么會這么想啊?真叫我哭笑不得。雖然連著幾日,我都找協理員解釋,說絕對沒有這個意思,但還是不能消除他的懷疑和誤會,就是不同意演。我當時想,如果節目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不能上演,而且我不據理力爭就放棄節目,那我覺得對不起辛辛苦苦編寫和排練的戰友們。我無奈越級向團長匯報了這個情況,我請求團長和協理員一起,還有作訓股長即我們的團支部書記再一次審查這個節目,看看到底有沒有問題。他們從頭至尾觀看後,不僅覺得沒問題,而且還認為不錯,可以上演。協理員對那個壞分子的人名還是覺得不舒服,團長雖認為這有點多疑、挑刺,但還是照顧他的情面說:“把名字改一下不就行了。”此後,這齣短劇終於順利演出,還在團里文藝匯演中獲獎。儘管這樣,我想這件事我一定又得罪協理員了,入黨的事恐怕是沒希望了。現在想一想,還是怪我們不應該那么較勁,協理員認為壞分子的名字不妥,我們主動給改個名,也許協理員就同意演了,用不著再讓團長來裁決了。還是自己年輕氣盛,處理問題缺乏經驗。P19-21
1970年12月底,五師舉行首屆學習毛主席著作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我作為工程連的代表榮幸地參加了這次會議。在會上聽了許多先進代表的發言,很受觸動;又看到一起參加會議的好多知青都已入黨,覺得自己落後了,應該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申請入黨並積極爭取入黨。回到連隊,我向領導匯報了參加會議的情況,並鄭重地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指導員認真聽取了我的匯報,並鼓勵我繼續進步。1971年1月我被工程連評為1970年度的五好戰士。
1971年初團部招待所建好了,我被當時團里管基建的單股長看中,調到招待所,和我一起調來的有二營的哈爾濱知青劉春香。
團部招待所歸司令部管理股領導。我們剛到招待所時除了一棟新房,什麼也沒有,在管理股管理員的直接領導下,我們開始置備招待所家當,安置了四十八張床,配備了桌椅、暖水瓶、水杯、洗臉盆等,被褥都是買了棉絮和布料自己縫的。我們兩個服務員就住在靠大門的那間,既是臥室,又是接待室,還是小賣部。來團部招待所住宿的主要是各營連來開會的幹部、師部領導、來辦事的客人、知青家長等。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提供一個乾淨、溫暖、方便的住宿環境,為他們服務好。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打掃衛生,換洗床單和拆洗被褥。那時沒有洗衣機,就用兩個大盆和搓衣板手工洗。晾乾了還要一床床縫好放在倉庫里備用。招待所用的涼水和熱水,都是我們到水房挑來,存在招待所大門內側的大水缸里。在水房管燒開水的是老黨員鄒運德,每天早晚客人洗漱用的熱水,都是從鄒大爺那裡挑來的。客房暖瓶里的開水也始終保證供應。我們的小賣部準備了信紙信封、牙膏牙刷、香菸月餅等日常用品。因為學習雷鋒精神,我還學會了理髮,免費為大家服務。管理股自力更生.改善食堂一伙食,在機關家屬宿舍旁蓋了雞窩,養了幾十隻雞,也讓我們代為飼養。那時我和小劉兩人起床要在客人之前,上床要在客人之後,一天忙忙碌碌的。農忙時還要輪流隨機關去參加地里勞動,如夏鋤、稻田拔草等。在我和小劉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招待所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在團機關司令部,我是團支部副書記.因書記是現役軍人作訓股股長兼的,所以具體工作主要由我來做。那時我們團支部的工作很認真,月月有計畫、有總結,計畫中的事情都要爭取落實完成,團支部工作是很活躍的。管理股後勤人員中與我接觸較多的黨員是鄒大爺和小車司機王師傅,他們經常找我談心,幫助我入黨。但在管理股黨小組討論我的入黨問題時沒有獲得通過,說我們幾個上海人在一起經常嘀嘀咕咕犯自由主義。其實就是我們對股里領導的有些工作和做法有看法,那時年輕也不懂得方法,就愛在一起發發議論。還有上海知青聚堆時常說別人聽不懂的上海話,也往往會給人造成說別人閒話的感覺。此外,那時也不懂應該跟自己的頂頭上司搞好關係。也許就是這些原因吧,我跟股長和協理員的關係不太協調,總覺得有一定距離。我的兩位培養人給我轉達了黨小組會議上對我的意見後,我表示虛心接受並加以注意。管理股的兩位領導也不否認招待所的工作做得好,該表揚時還表揚。看我那么踏實肯乾,吃苦耐勞,他們常誇我說:“小金子像個小鐵人啊!”
記得有個北京知青家長來團里辦事,住在我們招待所大概一周吧,臨走前給團領導寫信讚揚我們,高度評價我們的工作。還記得好像是1971年冬天,鬧出血熱,有個團機關的上海知青傳染上了,可能是不很嚴重,沒住院,就住在招待所的一個小間裡。我不顧被傳染的危險,細心照顧他,待他病情穩定後回上海,他媽媽還帶著他特意到我家裡去表示感謝。其實知青遠離家鄉在外,大家互相照顧是理所當然的。招待所原本就應該是個給人溫暖和關懷的地方。1971年年終我被評上先進,團廣播室播放了我們幾個受嘉獎和表彰的人的先進事跡,《兵團戰士報》還登了我們招待所的事跡。
團宣傳股以我的事跡為素材編寫了一篇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個紮根邊疆的優秀青年,雖然是虛構的,但是以我為原型,把另一個服務員寫成不安心邊疆工作的知青。沒有想到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誤會,儘管後來協理員找我談話時我作了解釋,但已無濟於事。在第二次討論我入黨時,這件事還是成了我的一個問題,認為有“抬高自己,貶低別人”之嫌。於是我的入黨又被否決了。我想,這可真是誤會我了,自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時間會說明問題,我會經得起組織對自己的考驗。此後,我還是埋頭工作,並用毛主席的話開導自己“要相信民眾,相信黨”。本來受表彰和宣傳對我的入黨應該是好事,卻變成了問題,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也讓我從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訓。
1972年夏季,團里搞了一次文藝匯演,我們團機關司令部團支部也編排了一些節目準備參演。其中有一出自編自演的反映知青在兵團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短劇,劇中有個壞分子叫陳慶財。大家都知道,那個年代編劇少不了要體現階級鬥爭,壞人的名字也得反映出壞的意思。編劇的人一定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給劇中的壞分子起了這個名字。演出前請協理員審查,沒想到他竟不讓演。演員們和編劇都不服氣,因為大家傾注了不少心血,有什麼不足可以修改,不至於被“槍斃”。因我是團支部副書記,節目排練由我主管,我就找協理員問個明白,究竟是為什麼。協理員說:“陳慶財什麼意思?你們是不是別有用心?”我當時一愣,有些莫名其妙。“陳慶財——×××,你們不是在說我么?”啊呀,我的媽呀!怎么會這么想啊?真叫我哭笑不得。雖然連著幾日,我都找協理員解釋,說絕對沒有這個意思,但還是不能消除他的懷疑和誤會,就是不同意演。我當時想,如果節目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不能上演,而且我不據理力爭就放棄節目,那我覺得對不起辛辛苦苦編寫和排練的戰友們。我無奈越級向團長匯報了這個情況,我請求團長和協理員一起,還有作訓股長即我們的團支部書記再一次審查這個節目,看看到底有沒有問題。他們從頭至尾觀看後,不僅覺得沒問題,而且還認為不錯,可以上演。協理員對那個壞分子的人名還是覺得不舒服,團長雖認為這有點多疑、挑刺,但還是照顧他的情面說:“把名字改一下不就行了。”此後,這齣短劇終於順利演出,還在團里文藝匯演中獲獎。儘管這樣,我想這件事我一定又得罪協理員了,入黨的事恐怕是沒希望了。現在想一想,還是怪我們不應該那么較勁,協理員認為壞分子的名字不妥,我們主動給改個名,也許協理員就同意演了,用不著再讓團長來裁決了。還是自己年輕氣盛,處理問題缺乏經驗。P19-21
後記
“老三屆”知青是與共和國同生共長的一代。新生的共和國是在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發展環境中誕生並曲折跋涉前進的,因此,她的同代公民必然具有特殊坎坷的生命歷程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風雨六十年,人生一個“甲”。現在,當這代公民步八人生最成熟理性、最冷靜從容的生命歲月時,理應留下刻骨銘心的過往和深刻的感悟。這樣的回顧、思考和記錄,對該生命群體及其延伸,對共和國,對中華民族,都具有歷史、社會、文化的重要意義。
54萬北大荒兵團知青,是這代生命群體的重要一族。因為經歷坎坷,在他們的生命歷程中,必然發生許多可歌可泣、可圈可點的故事,可探可究、可傳可承的感悟。他們跌宕的命運音符,已匯入共和國發展的交響曲。不堪回首,還須回首,挺胸直背,用指耕記錄我們的風雨人生,思考我們的生命實踐;見證共和國發展的一個時代,鑿刻中華民族前行中一代群體的足跡;保存人類多元文化中的一種元素,反映宇宙生命運動發展時空的一個瞬間。
本著上述理念,本著這代“長子”對祖國與人民、對社會與歷史的深厚責任感,2010年11月,原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五師五十團的上海知青聯誼組織,順應大家結集出版文集的願望,決定由王麗麗任文集編委會主任,張持堅、夏志芳任副主任,負責文集全部工作。12月,在編委會組織下,文集編輯正式啟動,並得到北京、天津、黑龍江(包括哈爾濱、齊齊哈爾、雞西市)等地區五十團知青聯誼或志願服務組織的積極支持,同心協力做好這項工作。在編委會提出的“紮實推進,享受過程,爭取精品”的文集編輯工作理念引領下,從編委會發布《實施意見》至今,難計其數的知青參與了本書的編輯出版的過程。大家共同梳理心靈,廓清自我,感悟生命,探究發展;積極參與,傾情奉獻,享受過程。154位知青作者用指耕再顯自感最具典型價值的人生章節,先後發稿339篇,近百萬字,全部收入光碟版(電子書)。經各大篇編輯選推,其中143篇文章編八印刷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此,我們誠摯地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教授、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呂維峰同志、著名知青作家梁曉聲教授,他們懷著對知青、對這片黑土地的深情,以各自的思考,在百忙中分別為本書作序。
本文集是集體生命實踐的記錄與思考,因而,文集的編輯也是集體再創造的過程。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劉寶森、宋金山、王春生、高美娟、鄒致平、杜望基、鄒小霏、時樂、劉連瑛、聞曉華、丁德重、戴欣、郇江、張持堅、夏志芳、秦其發等,特別是劉元心、高五一,為文集組稿操心費力,做了紮實有效的工作。宋金山、鄒致平、高美娟、杜望基、時樂、姜明、孟廣琳、李季秀、黃曉天、徐麗娣、王忠平、劉連瑛、杜庭富、李慧蓉、郇江、朱蓓華、高五一、戴欣、黃建中等,花時間分別對各地區的徵文進行點評,促進交流,啟發思考,達到互補。姚國強、陶宇亮等參與了文集的體例創意。朱巾芳、宋金山、劉明原、袁繼璋、張連和、蔣少偉、姚國強、姜憶琴等,花精力分別對全書143篇文章進行有質量的修改;高美娟、章曼玲、譚乃立、徐麗娣、黃曉天、王麟生、郇江、戴欣、錢品石等,冒酷暑分別對收入光碟版的196篇文章作了認真的修改,提升了文集文章的品質。姚國強、顧謙克、袁繼璋、董曉敏、夏志芳、張持堅、王麗麗等,集體苦戰3天,分別對全書8個大篇進行了統稿。董曉敏對全書標點、數字表示、語法等作了把關修改。吳雪英對全書作了專業化校對。王麗麗對全書進行了終審。錢品石組織,徐德明等積極參與了書名創意討論;張持堅、夏志芳、汪大偉、錢品石、宋金山、任培麗、劉風、楊金生、王麗麗等對書名進行集思廣益討論,至凌晨才最終確定。勵忠發、張亞蓉、吳綏達等,對本書裝幀作了認真的初步設計。羅和力、姬成章、聞曉華、周生根、胥榮發、袁遠等,特別是王樹立、郇江,先後為文集圖片與視頻拍攝製作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郇江獨立完成對文集所有作者的履歷編輯。袁遠編輯製作了文集編輯工作圖片紀實。郇江和袁遠為文集光碟版的編輯製作傾注了許多精力和時間。王春生、鄒小霏、任培麗、夏志芳、張持堅、王麗麗等對文集的發行,作了創意研究。王春生、鄒小霏、王鐵、黃大為、徐振相、任培麗、樓銀紅等,分別在所在地區為文集編輯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支持和服務。五十團各地區知青聯誼或志願服務組織,為文集徵稿、出版預訂做了大量細緻的組織工作。特別是任培麗、王笑逸、袁遠等,自始至終、任勞任怨地承擔了文集所有的編務工作。在此,我們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藉此,我們還要特別感謝杜新魯、劉鳳、勵忠發、盛正庭、王麗麗、楊金生等6位知青,自願出資資助本書出版。
最後,感謝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真誠幫助和支持。
受客觀條件和主觀水平的局限,不足和遺憾在所難免,容以後提高。
編委會
2012年4月
風雨六十年,人生一個“甲”。現在,當這代公民步八人生最成熟理性、最冷靜從容的生命歲月時,理應留下刻骨銘心的過往和深刻的感悟。這樣的回顧、思考和記錄,對該生命群體及其延伸,對共和國,對中華民族,都具有歷史、社會、文化的重要意義。
54萬北大荒兵團知青,是這代生命群體的重要一族。因為經歷坎坷,在他們的生命歷程中,必然發生許多可歌可泣、可圈可點的故事,可探可究、可傳可承的感悟。他們跌宕的命運音符,已匯入共和國發展的交響曲。不堪回首,還須回首,挺胸直背,用指耕記錄我們的風雨人生,思考我們的生命實踐;見證共和國發展的一個時代,鑿刻中華民族前行中一代群體的足跡;保存人類多元文化中的一種元素,反映宇宙生命運動發展時空的一個瞬間。
本著上述理念,本著這代“長子”對祖國與人民、對社會與歷史的深厚責任感,2010年11月,原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五師五十團的上海知青聯誼組織,順應大家結集出版文集的願望,決定由王麗麗任文集編委會主任,張持堅、夏志芳任副主任,負責文集全部工作。12月,在編委會組織下,文集編輯正式啟動,並得到北京、天津、黑龍江(包括哈爾濱、齊齊哈爾、雞西市)等地區五十團知青聯誼或志願服務組織的積極支持,同心協力做好這項工作。在編委會提出的“紮實推進,享受過程,爭取精品”的文集編輯工作理念引領下,從編委會發布《實施意見》至今,難計其數的知青參與了本書的編輯出版的過程。大家共同梳理心靈,廓清自我,感悟生命,探究發展;積極參與,傾情奉獻,享受過程。154位知青作者用指耕再顯自感最具典型價值的人生章節,先後發稿339篇,近百萬字,全部收入光碟版(電子書)。經各大篇編輯選推,其中143篇文章編八印刷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此,我們誠摯地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教授、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呂維峰同志、著名知青作家梁曉聲教授,他們懷著對知青、對這片黑土地的深情,以各自的思考,在百忙中分別為本書作序。
本文集是集體生命實踐的記錄與思考,因而,文集的編輯也是集體再創造的過程。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劉寶森、宋金山、王春生、高美娟、鄒致平、杜望基、鄒小霏、時樂、劉連瑛、聞曉華、丁德重、戴欣、郇江、張持堅、夏志芳、秦其發等,特別是劉元心、高五一,為文集組稿操心費力,做了紮實有效的工作。宋金山、鄒致平、高美娟、杜望基、時樂、姜明、孟廣琳、李季秀、黃曉天、徐麗娣、王忠平、劉連瑛、杜庭富、李慧蓉、郇江、朱蓓華、高五一、戴欣、黃建中等,花時間分別對各地區的徵文進行點評,促進交流,啟發思考,達到互補。姚國強、陶宇亮等參與了文集的體例創意。朱巾芳、宋金山、劉明原、袁繼璋、張連和、蔣少偉、姚國強、姜憶琴等,花精力分別對全書143篇文章進行有質量的修改;高美娟、章曼玲、譚乃立、徐麗娣、黃曉天、王麟生、郇江、戴欣、錢品石等,冒酷暑分別對收入光碟版的196篇文章作了認真的修改,提升了文集文章的品質。姚國強、顧謙克、袁繼璋、董曉敏、夏志芳、張持堅、王麗麗等,集體苦戰3天,分別對全書8個大篇進行了統稿。董曉敏對全書標點、數字表示、語法等作了把關修改。吳雪英對全書作了專業化校對。王麗麗對全書進行了終審。錢品石組織,徐德明等積極參與了書名創意討論;張持堅、夏志芳、汪大偉、錢品石、宋金山、任培麗、劉風、楊金生、王麗麗等對書名進行集思廣益討論,至凌晨才最終確定。勵忠發、張亞蓉、吳綏達等,對本書裝幀作了認真的初步設計。羅和力、姬成章、聞曉華、周生根、胥榮發、袁遠等,特別是王樹立、郇江,先後為文集圖片與視頻拍攝製作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郇江獨立完成對文集所有作者的履歷編輯。袁遠編輯製作了文集編輯工作圖片紀實。郇江和袁遠為文集光碟版的編輯製作傾注了許多精力和時間。王春生、鄒小霏、任培麗、夏志芳、張持堅、王麗麗等對文集的發行,作了創意研究。王春生、鄒小霏、王鐵、黃大為、徐振相、任培麗、樓銀紅等,分別在所在地區為文集編輯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支持和服務。五十團各地區知青聯誼或志願服務組織,為文集徵稿、出版預訂做了大量細緻的組織工作。特別是任培麗、王笑逸、袁遠等,自始至終、任勞任怨地承擔了文集所有的編務工作。在此,我們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藉此,我們還要特別感謝杜新魯、劉鳳、勵忠發、盛正庭、王麗麗、楊金生等6位知青,自願出資資助本書出版。
最後,感謝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真誠幫助和支持。
受客觀條件和主觀水平的局限,不足和遺憾在所難免,容以後提高。
編委會
2012年4月
序言
主編王麗麗請我為本書作序。我很樂意為“北大荒知青”自己結集出版的文集寫點想法。不僅因為我曾是“北大荒知青”群體的一員,更因為那是我們這代人獨有的人生經歷的鮮活記錄。就如十幾年前,我代表中央黨校出席主編所在學校建校50周年校慶,與她談及這段人生歲月時感慨地表達:“十年北大荒的青春歲月,永遠刻骨銘心。當我們80歲後拄著拐杖再相遇時,我眼前的你仍是扎著兩小辮的純真少女,這是在我腦海中不能磨滅的青春畫面和歲月定格。”
翻動厚重的書稿,引發我再度回望與沉思那場對共和國和她的“長子”——“老三屆”一代人造成的無可估量影響的運動:
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青年學生下鄉務農、參加農村建設的探索性實踐,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向極端。當時,“由於大學不招生,工廠基本上不招工,商業和服務行業處於停滯狀態,城市初、高中畢業生既不能升學,也無法分配工作。僅1986年,積壓在校的1966、1967、1968屆國中和高中畢業生達400多萬人。如此眾多的畢業生的分配成為刻不容緩的嚴重社會問題。1968年12月,毛澤東同志發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全國立即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高潮”。
在持續十多年的上山下鄉運動中,全國有1700萬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波及的人口達1億以上。如此規模的人口遷移運動,恐怕是空前絕後的。實踐證明,這場運動直接後果是逆轉了絕大多數青年學生的人生軌跡,造成共和國人才生成的斷層,給祖國現代化建設帶來顯見的負面影響。
無疑,運動本身與被運動的主體實踐者——知識青年須分開評說。當年,有著17年教育奠定的知識與思想文化底蘊的千百萬知識青年,胸懷報效祖國、改造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理想,離開相對文明的城鎮,高歌“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奔赴大江南北,用稚嫩的肩膀過早地承擔起“改天換地”的重任。在黑土荒原,在黃土高坡,在戈壁草原,在森林湖灘,在熱帶雨林,在邊疆荒島,在崇山峻岭,在天涯海角,結識農民民眾,接觸生產實踐,增長實際才幹,傳承知識文明,揮灑熱血與汗水,收穫力量與意志,留下思考與感悟。把人生最寶貴的青春永遠鐫刻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即便回城後面對種種生存坎坷,依然勇於直面,不改對祖國的忠誠、對人民的摯愛、對人生理想的追求。
生活永遠是矛盾的。艱難讓我們更加成熟,磨練讓我們愈發堅韌,曾經的底層生活給了我們使命、責任與擔當。這是一種苦難的成長,如此驚心動魄,以至近40年後的今天,仍然歷歷在目,難以忘卻!本文集猶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以“非常歲月 人生起航”、“紮根土地屯墾戍邊”、“意氣風發 苦亦為樂”、“負笈邊塞春風化雨”、“青春悸動 黑土情深”、“遊子返城從頭再來”、“命運蹉跎 人生五味”、“感而悟之 以鑒後人”等八個不同的“色塊”,再現了北大荒兵團知青那非常的人生經歷。那一篇篇青春歲月的追憶和感悟,雖不能構成歷史的主體,但卻是歷史的重要補充。它讓歷史更為鮮活真實。它喚起我這樣的親歷者重新咀嚼品味那種非常的歷練,讓後來者了解那段艱難的歲月並思考未來!
我想,結集出版本書,不僅具有記錄那段歲月、補充國史的歷史意義,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是讓歷史告訴未來:希望我們的民族在走向復興的征途上,能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志在報效祖國,服務人民;能認識和把握先進生產力永遠是引領社會向前發展的火車頭的發展規律,能樹立人民民眾始終是創造歷史的主體的唯物史觀,能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尊重生命的價值,努力讓每個人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展示。 2012年3月於北京
翻動厚重的書稿,引發我再度回望與沉思那場對共和國和她的“長子”——“老三屆”一代人造成的無可估量影響的運動:
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青年學生下鄉務農、參加農村建設的探索性實踐,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向極端。當時,“由於大學不招生,工廠基本上不招工,商業和服務行業處於停滯狀態,城市初、高中畢業生既不能升學,也無法分配工作。僅1986年,積壓在校的1966、1967、1968屆國中和高中畢業生達400多萬人。如此眾多的畢業生的分配成為刻不容緩的嚴重社會問題。1968年12月,毛澤東同志發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全國立即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高潮”。
在持續十多年的上山下鄉運動中,全國有1700萬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波及的人口達1億以上。如此規模的人口遷移運動,恐怕是空前絕後的。實踐證明,這場運動直接後果是逆轉了絕大多數青年學生的人生軌跡,造成共和國人才生成的斷層,給祖國現代化建設帶來顯見的負面影響。
無疑,運動本身與被運動的主體實踐者——知識青年須分開評說。當年,有著17年教育奠定的知識與思想文化底蘊的千百萬知識青年,胸懷報效祖國、改造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理想,離開相對文明的城鎮,高歌“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奔赴大江南北,用稚嫩的肩膀過早地承擔起“改天換地”的重任。在黑土荒原,在黃土高坡,在戈壁草原,在森林湖灘,在熱帶雨林,在邊疆荒島,在崇山峻岭,在天涯海角,結識農民民眾,接觸生產實踐,增長實際才幹,傳承知識文明,揮灑熱血與汗水,收穫力量與意志,留下思考與感悟。把人生最寶貴的青春永遠鐫刻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即便回城後面對種種生存坎坷,依然勇於直面,不改對祖國的忠誠、對人民的摯愛、對人生理想的追求。
生活永遠是矛盾的。艱難讓我們更加成熟,磨練讓我們愈發堅韌,曾經的底層生活給了我們使命、責任與擔當。這是一種苦難的成長,如此驚心動魄,以至近40年後的今天,仍然歷歷在目,難以忘卻!本文集猶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以“非常歲月 人生起航”、“紮根土地屯墾戍邊”、“意氣風發 苦亦為樂”、“負笈邊塞春風化雨”、“青春悸動 黑土情深”、“遊子返城從頭再來”、“命運蹉跎 人生五味”、“感而悟之 以鑒後人”等八個不同的“色塊”,再現了北大荒兵團知青那非常的人生經歷。那一篇篇青春歲月的追憶和感悟,雖不能構成歷史的主體,但卻是歷史的重要補充。它讓歷史更為鮮活真實。它喚起我這樣的親歷者重新咀嚼品味那種非常的歷練,讓後來者了解那段艱難的歲月並思考未來!
我想,結集出版本書,不僅具有記錄那段歲月、補充國史的歷史意義,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是讓歷史告訴未來:希望我們的民族在走向復興的征途上,能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志在報效祖國,服務人民;能認識和把握先進生產力永遠是引領社會向前發展的火車頭的發展規律,能樹立人民民眾始終是創造歷史的主體的唯物史觀,能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尊重生命的價值,努力讓每個人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展示。 2012年3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