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舒誥墓

高和鄉無流塘村,其墓當在菜花坪鎮流塘村。經勘,易舒誥墓確切地點在今菜花坪鎮高聯村潘家塘組與高塘村栗樹下組交界的“蛇形”。長條形山地三面環田,前臨小溪,果如蛇狀。墓前有上通攸縣城,下至衡東草市街古石板路。今人稱此地名曰“牌坊前”。相傳,易舒誥生前在衡山草市置有一塊風水寶地作身後墓葬地,可是歿後出殯之日,雷雨交加,靈柩抬至“蛇形”斷了繩索,就葬於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易舒誥墓
  • 地理位置:攸縣縣城西南20公里的高和鄉流塘村
  • 占地面積:180平方米
據近年版縣誌載:“易舒誥墓,在攸縣縣城西南20公里的高和鄉流塘村。築於明代,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占地面積180平方米。有上下兩冢,上為易母劉氏墓,下為易舒誥夫婦合葬墓,上下墓共一墓圍。墓圍用石頭築成長橢圓形,最寬處有12米,長15米。封土堆成半圓形,底徑6.6米,高2米。墓碑尚存,系青石質,高1.42米,寬0.57米。陰刻楷書:‘弘治進士第官翰林院檢討兼經筵祭酒同修國史六世祖易公舒誥大老爺之墓’,‘皇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季冬吉旦,合分雲、昭公立。’”流塘易氏十二修族譜亦有記載,且繪有《高山蛇形敕封劉夫人西泉公夫婦墓全山圖》。墓前有恩榮牌坊,牌坊分三層,六角盤翹。一層門楣上書“世受國恩”,二層左右刻有“宸章”、“寵錫”,三層正中上刻有“聖旨”,兩側刻有“金馬”、“玉堂”字樣。
高和鄉無流塘村,其墓當在菜花坪鎮流塘村。經勘,易舒誥墓確切地點在今菜花坪鎮高聯村潘家塘組與高塘村栗樹下組交界的“蛇形”。長條形山地三面環田,前臨小溪,果如蛇狀。墓前有上通攸縣城,下至衡東草市街古石板路。今人稱此地名曰“牌坊前”。相傳,易舒誥生前在衡山草市置有一塊風水寶地作身後墓葬地,可是歿後出殯之日,雷雨交加,靈柩抬至“蛇形”斷了繩索,就葬於此。墓坐子向午,盤局萬象,不失為寶地佳城。此處,樹木參天,枝繁葉茂,荊棘叢生,密不透風。進入墓圈,磚石駁雜其間,墓葬已毀,墓碑不在,牌坊無存。鄉人告知,易氏墓碑在破‘四舊’年代被挖走,架在水塘里當洗衣台。近年聽說是文物,已打撈起來放在易四美老廳堂。墓碑平放在地,怎奈碑刻歷五百餘年滄桑,爾後又經幾十年日曬雨淋,風蝕水浸,洗衣摩擦,已是凹凸不平,斑駁嶙峋,只一個“年”字依稀可辨,余無字痕。
讀易氏族譜序跋,墳山圖說,細析墓誌、碑刻,看《人物傳記》,品《敕命》《藝文》,令人肅然起敬,易舒誥不愧為攸縣古代一偉人。易舒誥字欽之,別號西泉,又號浯池。明成化十一年(1475)五月六日生,登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官翰林院檢討,與當朝狀元費宏,大學士楊廷和、李東陽、梁儲、嚴嵩、張治等一班大臣友善交厚,尤以詩、聯、詞、文最著。易之道德文章受人讚賞,詞翰為時所重。茶陵張治未顯達之時,易舒誥鼓勵其奮發上進,特為其書墨聯一幅“半畝樓台,此日已懸裴度望;萬間廣廈,他年應慰杜陵思”,後張治果為大學士。明正德四年(1509)修纂《明實錄》,易因違背權宦劉瑾和宰相焦某意旨,遭貶改任南京戶部主事。劉瑾誅,明正德六年正月十八日皇帝敕命易舒誥重入翰林,官復原職。易革弊端,正朝綱,殫精竭慮,聲譽日起,有公輔望。但因武宗荒淫無度,不納諫言,奸臣當道,危機四伏,面對險惡政治環境,易以名節自持,急流勇退,明正德八年七月十日,奏疏親老歸養,言詞懇切,聲情並茂。皇帝準奏,頒下聖旨:“卿疾宜加調護,免起供職,以慰朕懷。”辭行之日,文武官員一一惜別,大學士李東陽、楊廷和、梁儲、嚴嵩等均有詩贈別。
易舒誥從此遠離朝廷,不圖仕進。嘉靖朝累召,均辭謝。親老歸養,躬身孝親,創辦浯池書院,培育後昆子弟。娛親之餘,或嘯傲山水之間,或寄身佛禪之地,或養花種草,或吟詩撫琴。著有《浯池文集》數十卷行世。嘉靖丙戌(1526)十二月十三日寢疾終於家。年五十有二。滿朝文武重臣聞此噩耗驚駭悲嘆,紛紛作文,以示悼念。翰林院編修大學士茶陵張治《贈西泉婿》詩曰:“攸江昔日艤樓船,冰玉輝輝映楚天。今夜一樽京國地,春風含淚話西泉”。吏部尚書嚴嵩《吊西泉詩》曰:“翰林徂落幾多年,帳望雲山假悄然。金殿不來同侍講,丹書無復再征賢。芝蘭寂寞花含雨,宮桂淒涼葉帶煙。昨夜鳳凰台上望,奎星不入紫微前。”嚴嵩撰有《西泉公墓志銘》,言詞悲切:“蹇於仕不愁馳以年,而艱於子,嗚呼!欽之行過乎古人,文高乎當世,其傳在此,抑又悲奚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