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舒誥(1475—1526),字欽之,號西泉,又號浯池,湖廣攸縣人,弘治十八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官授檢討。宦官劉瑾惡翰林,出南京戶部主事,眾憤,舒誥獨處晏加。瑾敗,復入翰林。尋親養歸,杜門卻客,日事吟詠,卒於家。
基本介紹
- 本名:易舒誥
- 別稱:字欽之,號西泉、浯池
- 所處時代:明朝
- 出生地:湖南攸縣
- 出生時間:1475
- 去世時間:1526
- 主要作品:《浯池文集》30卷
- 主要成就:予修《明孝宗敬皇帝實錄》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墓志銘,個人作品,軼事典故,
人物簡介
易舒誥(1475—1528),字欽之,號西泉,又號浯池,湖廣攸縣人,弘治十八年進士。正德四年(1509)任翰林院檢討,修纂《明實錄》,因違背權宦劉瑾和宰相焦芳意旨,調為戶部主事。次年官復原職,但面對險惡環境,採取激流勇退的態度。後請假回鄉省親,疏請終養雙親獲批准。從此鄉居14年,不圖仕進。劉瑾伏誅後,嘉靖朝屢召,均辭謝。
易的道德文章,為時人讚賞,御史張稱他:“志向高遠,進修靡懈,事親以孝,居家以誠。”御史朱稱他“理學日純,文章逼古”;南海梁文正讚譽說:“西泉為太史八年,獨居深念,志潔而道方,貌肅而神遠,文重館閣,筆驚風雨。”著有《浯池文集》30卷。
人物生平
弘治十八年(1505)三月十八日,殿試三甲第151名,賜進士出身。
正德二年(1507)冬十月戊寅,授庶吉士易舒誥、張邦奇為檢討。
正德四年(1509)夏四月壬午,以纂修實錄成,賞監檢討易舒誥等,各銀十兩、紵絲一表里。
正德四年(1509)五月丁未,以未諳事體,令量調外任。壬子,調易舒誥於南京戶部主事。
正德五年(1510)八月丙午,命復原職檢討。
墓志銘
翰林院檢討易君墓志銘
君長沙攸縣人,易氏諱舒誥,字欽之。弘治乙丑進士,選為翰林庶吉士,三年授國史檢討。君始業進士,不工為古文辭,既入翰林,始盡棄其前所學,慨然慕古人所為,而力追之。取左氏先秦西漢之書,晝誦夜思,鉤玄致隱,沈浸酣郁,久之,於文大有得也,為詩妙悟超詣,上逼晉唐,而書體尤工,由是名譽暴耀振發聞,海內儕輩屈伏莫與之京矣,蓋君所自力者如此。為檢討逾年,以忤逆瑾意調南京戶部主事,瑾誅乃復為檢討,謁告歸省念二親年高,留侍不忍去,臥家十有四年,絕意榮利,隱操沉靖,台臣部使交章薦之,既而居親之喪,將釋服,人以謂君自是可出而仕,且顯用矣。竟以嘉靖丙戌十二月十三日寢疾,終於家年,五十有二雲。嗚呼,天之生夫人也,既畀之才矣,而不副之以須臾之壽,使少待以酬斯人之望,竟何意哉,竟何意哉。予往歲奉使桂林,與君會南嶽下,今少宰甬川張先生,時督學湖南,適偕會與憩,浹旬窮岳之勝,而別餘三人者,同為庶吉相好也。及予桂林還,則又問道於攸,攀磴緣崖歷險遠,以造君之廬,款語再宿乃別,然孰意自此而訣也。悲夫,君甞生二男子,皆殤卒,以無嗣,今治君之葬,而來請銘者壻陳惟健也。曾祖諱耀,祖諱顒,考諱萬福,贈如君之官,母劉氏,配蕭氏封皆孺人。君卒之明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在母墳高山之陽,蕭孺人祔。銘曰:
蹇於仕不憗施以年,而且無子,嗚呼,欽之行過乎,古人而文高乎,當世其傳,在此抑又奚悲邪。
個人作品
[七律]
過草市登靈山
山中擬有種芝田,我忽尋來破紫煙。
孤嶂似螺浮巨海,兩江如帶掛長天。
雲生洞口衣常濕,露滴松枝石欲穿。
一老休糧顏色異,待予攜手共登仙。
壬申秋避兵東都門外
南河盜賊煩驚客,東郭蕭條暫索居。
九月又催彭蠡雁,十年不食武昌魚。
獨看黃菊還高興,忽報淪州有捷書。
明日長風應萬里,楚江花鳥正懷予。
陸子淵太史見懷作
高才自是朝陽鳳,同輩齊懸學士魚。
溪上最憐愁杜甫,園中還有病相如。
三年楚國懷人夢,一紙吳門隔歲書。
讀罷風前重展看,不知西日轉階除。
晚步流塘
東風扶杖過流塘,點點青山送夕陽。
亂石小橋江似練,落花高阜鳥如簧。
桑陰半掩羅敷面,草色遙憐陸子腸。
俯仰乾坤成獨得,一聲長嘯水雲忙。
泉源寺
偶借禪林半日仙,卻忘城市已多年。
尋僧漸熟岩邊路,煮茗新分石上泉。
屋後鳥聲隨梵應,缽間龍影托燈傳。
蒲團學打趺跏坐,縹緲金猊柏子煙。
[五律]
御河煙柳應制
青煙迷御柳,隱隱近漣漪。
密處藏千縷,輕時露半眉。
魚無驚系影,鴉失舊棲枝。
魂繼前川客,臨風歸去遲。
江上夜月獨坐
迢迢今夜月,耿耿去年心。
花影深藏砌,泉心暗入琴。
春雲停暮雨,北雁繼南音。
酒醒江風冷,羅衣坐不禁。
岳陽樓
縱目城樓外,乾坤在眼前。
平分三楚地,高壓九江天。
水落新洲出,雲生遠岫連。
狂風吹粉蝶,客思倍悽然。
官道野望
都門清曉發,晚飯宿昌平。
廣路風沙暗,荒城鼓角清。
樹號聽似雨,祠古看無名。
明日青山近,吟詩指點行。
[七古]
黃鶴樓和李西涯韻
飛樓欲仄驚濤泊,海內高才慕黃鶴。
洞庭溟渤自逶迤,淡雲薄霧驅寥廓。
悠悠魚鳥雜浮沉,滾滾川巒互聯絡。
千里相思共采蘭,萬古興亡一憑閣。
九華五老開吳峰,漢水方山帶楚宮。
形勢由來天設險,南關北塞樹煙通。
襄樊宛洛赴中土,夏口荊州接上風。
勇略曾聞赤壁士,雄謀還憶紫髯翁。
鳳山先生百代彥,常抱憂時坐夜半。
臨高悽惻動長吟,非是詞人弄柔瀚。
浩翰聆公座上言,疇昔慚吾管中見。
秋氣偏能清客心,春風更覺吹人面。
指掌輸贏披漢圖,墮淚蒼黃悲墨練。
君王側席早徵求,願令文化回江漢。
[七絕]登靈山
攸水東來幾千折,偶然一峰江上立。
截斷洪濤欲倒流,灘下時時弄嗚咽。
軼事典故
辭官歸養。正德五年,易舒誥時年35歲,又恢復翰林院檢討之官職。要知道在古代出相入閣,非翰林出身極難,所以說正是年輕的易舒誥大展宏圖之時。然而這時的易舒誥卻做出了辭官歸養雙親的決定,同年進士、朝中同僚多為其感到惋惜,同榜榜眼董玘(會試第一、殿試第二)頗有感觸,在易舒誥臨行前作序一首,以示惜別。
贈易欽之序
太史易君欽之,以親老請告歸,攸朝士王朙遇而下五人,以古者贈言之義役予,蓋君於五人者為同鄉、於予為同官又皆同年也。予在同年中最為蹇劣,且寧親予告之榮,館閣諸先生,既有述矣,其何以為贈。念幼時侍家,君游湖湘,道出攸,熟其山川也。為君道其素宜樂聞焉。攸,長沙南鄙也,其山皆嵔廆施靡渙,若不相屬,深林翳木,嶄岩參差,溪流潏潏,走山下漂疾而清淺,不任大舟,然其地幽且沃,宅於是者固以為它土莫之若也。使出而觀於湖湘,歷九疑,浮洞庭,極灊霍為都會者,八九有不嘸然自失者乎。夫觀於湖湘者,固不知有天下也,使出而究,觀乾天下,循金陵,涉汶泗,歷燕趙齊魯之墟,登泰山以臨滄海,必又且嘸然自失矣。傳曰升東嶽而知眾山之峛崺也,浮滄海而知江河之惡沱也,故不觀於湖湘則知有攸而巳矣,不觀乾天下則知有湖湘而巳矣。夫士之於學亦若是,君固攸產,發解湖藩,北游於京師,遂成進士,讀書中秘官侍從,又嘗出主錢穀於南山,串之勝都邑之富,所遊歷廣矣,其亦有所感乎。夫曲藝小技,皆可名也,致用則末矣,智效一官行比一國皆善也,舉大則偏矣。其居以實,其容以虛,其往如登,其益如下,察古今之全寡,能備於大地之美,斯學也。巳彼安於技藝而巳者,是知有攸者也,效一官、北一國而已者,是知有湖湘者也,惡足以語海岳之大哉。君力學而師古,將志乎其大者,茲之歸也,吾恐攸之山川,不能充其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