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存疑

易經存疑

《易經》,作者是林希元。本書主要講述對《周易》的經文、傳文逐字逐句十分詳細的解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易經存疑
  • 作者:林希元
  • 創作時間:明
  • 解釋作品:《易經》
  • 卷數:十二卷
  • 面世狀態:一問世就遭到禁令
作者,所作背景,《易經蒙引》。,《蒙引》,評價,

作者

希元,字懋貞,號次崖,同安人。正德十二年進士,授大理評事。嘉靖時,以議獄事被論,棄官歸。後起為寺正,因遼東兵變被謫欽州,後又擢為兵備海道,因和督臣不合,被罷歸。希元為蔡清門人,通經,尤善《易》,著有《易經有疑》十二卷及《朱子同集》、《林次崖集》十八卷等。
《易經存疑》於乾隆壬戌年(1742)由其孫林廷?卞年刻。原本有王慎中、洪朝選二人序,刊刻時被刪去,今存朱彝尊《經義考》。

所作背景

《易經存疑》十二卷,是林希元有感於當時“舉世者忽義理而尚詞華”之弊,特為科舉士子所撰。林氏自束髮讀書以來,就喜歡鑽研經理之作,他每讀一經,都必記札記,而他對《周易》下了極大功夫,札記也特別多。嘉靖二十年,林氏因免官賦閒居家,乃整理自己關於《易》的著述加以刪飾,修撰成此書。此書,雖然是作者自己讀經所感,但其主旨與盛行明朝的程朱理學思想相承。明代程朱理學是官方哲學,而關於《周易本義》、《易經正蒙》以及《語錄》等在洪武時更是明文規定的欽定本,林氏撰書時對上述各書多加以闡發。所以洪朝選所撰序文稱此書是“羽翼程朱之傳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解經一以朱子《本義》為主”。

《易經蒙引》。

此外,林希元也徵引了明代理學家蔡清的《易經蒙引》。如,《易經存疑》在解釋《恆》卦《彖傳》的時候說:“《彖》: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程傳》(即程頤之《易傳》)曰:‘得天,順天理也。’《正蒙》(朱熹之《易經正蒙》)曰:‘得天,得自然之理也。’愚謂日月循躔度而行,便是循天理之自然也。蓋天無所不統,風雲雨露無一而非天,日月之躔度次舍何者而非天之所為?……惟不以跡而以理,所以見其未始而有違也。”又如《易經存疑》在解釋《乾》卦“九三”爻“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句爻詞的時候,作者說:“乾,健也。乾乾,健而又健也,是不息意。‘夕惕若”是襯貼,終日乾乾意只在終日乾乾內,至夕憂惕及為終日。何為健?惕然敬畏,不為物慾所奪,便是健也。故曰自勝者強。又曰不以人慾害其天德之剛,則自強而不息。

《蒙引》

曰:自強者勝,可見至健,只是能勝其私。惕然敬畏,不為物慾所奪,只是《中庸》戒謹恐懼意。戒謹恐懼欲何為?只是恐物慾乘間以奪之,故總曰戒懼耳。觀《中庸章句》‘君子之心常有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有天理之本然可見。’依此看,則爻詞曰乾乾,又曰惕若,《本義》曰憂懼,俱可通矣。”以上兩例,或說日月久照,四時變化久成,聖人久於道而天下化成,指出都是循天理,故“惟不以跡而以理,所以未見其未始有違也”,又說君子惕然敬畏,不為物慾所奪,不以人慾害其天德之剛,則自強不息等等,實際上都是程朱理學“存天理”“去人慾”思想的發揮。
《易經存疑》在思想內容的主要方面是與程朱理學一脈相承的,但在某些細枝末節上與程朱有相左之處。林希元在修撰《易經存疑》一書時,持論謹嚴,特別是在文學訓釋、邏輯推理等方面特別注意,對卦義的解釋方法也非常講究。如在解釋《師》卦的“貞,丈人吉,無咎”這句話時,與朱熹《語錄》及蔡清《蒙引》把這句話作“貞丈人,吉無咎”來解釋不同,認為“吉”與“無咎”之間沒有邏輯聯繫,連在一起解釋不妥當,並以歷史事實作為證據。書中說:“‘吉、無咎’當分看,有吉而無咎者,湯武之伐桀紂,漢高之誅秦滅項是也。有吉而咎者,嬴秦之滅六國是也。有無咎而不吉者,孔明之伐魏是也。‘吉無咎’,言其功可成於理又無咎也。
《語錄》、《蒙引》說吉方無咎,覺未是。使無名興師,而幸勝如嬴秦之滅六國,可謂吉矣。謂封鎖咎可乎?故愚不用。”林希元對朱熹用卦體釋卦辭這種本末倒置的訓釋方法,提出了不同看法,如在解釋《師》卦的《彖傳》中“師,從他;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這句話的時候,他說:“《本義》以此卦體釋‘師貞’之義。卦體不甚明白,只在‘以’字內見得。故《本義》曰:‘一陽在下之中,而眾陰皆為所以。師,眾也;貞,正也;只是解字義,於卦義卦體俱無取言。師之義眾也,貞之義正也,以卦體言,此卦一陽在下卦之中,上下五陰,順而從之,可見眾皆為所以矣。夫師之正不正,全在以之何如爾。能以之而出於正,則為王者之師,而可以王矣。此師之所以利貞也。’《本義》以卦體釋卦辭,未知是夫子之意否?依愚見,若作只據義理說,不粘著卦體尤善。”卦體本身就不清楚,如果用來解釋卦辭,不也是不清楚嗎?所以他認為解釋卦辭,應從義理入手。

評價

林希以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考據《易經》,並由此在個別字句的訓釋及某些訓釋方法上與程朱產生不同意見,今天看來無可厚非,但在當時問題就嚴重了。《易經存疑》一問世就遭到禁令,因為在明代,統治階級為了加強文化專制主義,禁錮人們思想,十分推崇程朱理學,朱元璋規定以八股取士,考題必須出自朱熹著的《四書集注》;朱棣頒布《五經大全》作為科舉取士的標準書,註疏也一律要用程朱或宋元之際的理學家的,其中《周易》一書則早在洪武初就明文規定註疏要用程頤和朱熹本人的。這樣一來,就把知識分子思想完全限制在程朱理學之內了,而其文禁之嚴,專制之嚴重,我們從《易經存疑》被禁就可看出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