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筮

易筮,即《易》中占筮。今天人們所說的《周易》,通常含《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而原本《易》即《周易》所指僅僅是《易經》。根據朱小豐的研究,中國遠古時期的夏、商、周三個朝代,中央政府均設有專門的宗教算命官員,對國家事務的算命預測對當時人們的活動有重大影響。這些算命預測及其後來的結果被專人記錄下來,周代負責此項記錄的官員叫“卜史”,屬於權力很大的史官群團。這些記錄留存到後來,夏代的可能即民間傳說中的“連山”,今已無稽。商代的叫“龜藏”,即今日之甲骨文獻。周代的叫《易》,今之《易經》即其留存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易筮
  • 拼音:yì shì 
  • 含義:《易》中占筮
  • 出處:《易》
商代主要以龜甲占卜,周人喜歡占筮,占筮與占卜兼用。朱小豐說,《易經》乃西周晚期時,卜史們從周政府歷年累記的大量《易》原始文獻中作的一個摘選文集,以供那些較低級的官員和學習占筮的人們學習使用,大概為了保密,原占筮記錄中的時間與占者姓名在編選時被有意去掉了。《易傳》乃後來學習研究《易經》的儒師們對《易經》的讀解和演繹,基本上可以判斷匯集形成與從春秋末至西漢中葉這一時期。
朱小豐說,從《易傳》形成至今,讀解《周易》形成的不同著述有三千多種,這些著述大多沒有科學價值,但對了解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思想文化,可以有一定的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