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氏膏藥

易氏膏藥

易氏膏藥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將中草藥製劑覆蓋於皮膚孔竅俞穴及病變局部等部位的外用膏藥。它作用迅速,使用安全,副作用極小,樂為患者接受。早在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中,就對中醫外治的經驗體會便有了大量的文字描述。春秋戰國時期,在《黃帝內經》中的“桂心漬酒,以熨寒痹”,意指用白酒和桂心塗治“風中血脈”,後被譽為膏藥之始,開創了現代膏藥之先河。晉朝葛洪的《肘後備急方》首次記載了用生地黃或栝蔞根搗爛外敷治傷;用軟膏劑貼敷治療外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易氏膏藥
  • 起源:四川自貢
  • 特點:作用迅速,使用安全,副作用極小
  • 適宜症狀:腰椎間盤突出症
  • 遵循原理:中醫透皮療法和經絡療法
  • 製作方法:古代熬制工藝
簡介,組成成分,易氏膏藥起源,適宜人群,使用療程,易氏工藝,使用方法,注意事項,患者要求,

簡介

易氏膏藥源於四川自貢。

組成成分

易氏膏藥為治療骨科病之名方,其遵循中醫透皮療法和經絡療法,採用等地道藥材按照古代熬制工藝製作而成:
【紅花】辛散溫通,專走心肝血分,活血散瘀而通經導滯,溫和行血而散瘀止痛,為活血通絡之品,可瘀滯腫痛,主治肌腱炎瘀血的常用藥物。
【當歸】辛行溫通,入心肝而養血活血,為活血行氣之要藥,可補血活血、散寒止痛,配桂枝等同用,治療因勞損導致的肌腱炎等症。
【大黃】氣香味枯,入氣亦入血分,能解瘀滯,定腫痛,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逐瘀通經的功效,為治療肌腱炎的常用藥物。
【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苦寒入肝經血分,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等症,對於治療肌腱炎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
【熟地黃】甘溫質潤,補陰益精以生血,善滋補腎陰,填精益髓,為治療肌腱炎中養血補虛之要藥。
【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入血分而散瘀止痛,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為治療肌腱炎要藥。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是治瘀血諸證之佳品,多用於凡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為治療肌腱炎之要藥。

易氏膏藥起源

易氏膏藥起源於四川自貢。
易氏膏藥能治多種疾病,道理同於內服,只不過給藥途徑不同罷了。服藥須先入經脈,能入者乃是藥物的氣味。膏藥切近皮膚,徹到肌肉之中,也同樣能將藥之氣味透過皮膚直達經脈,攝於體內,融化於津液之中,與之合而為一,具有內外一貫之妙。
易氏膏藥之所以產生功效,多因藥物貼於皮膚後,通過藥物的滲透,吸收或藥物對俞穴的剌激,對局部發生直接作用或通過經絡的網路傳導,達到剌激機體,調整系統功能的效果。 在經絡理論中,皮部是經脈功能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的所在,居於人體最外層,是機體的保衛屏障,具有衛外、安內的功效,起到對外接受信息,對內傳達命令的作用,是機體的受納器和效應器。
因此,皮部在人體的生理、病理和治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通信聯絡作用。易氏膏藥是藉助藥物貼於皮部,對體表形成特定剌激,並通過透皮吸收和經絡剌激,激發並調整體內紊亂的生理功能,使各部位之間的功能協調一致,增強人體抗病能力,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的作用,以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

適宜人群

對腰間盤突出、頸椎病、關節炎、肩周炎、腰椎病、風濕類風濕、痛風、跌打損傷、骨折等病症有很好的療效,尤其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奇效。

使用療程

1、關節炎1-5天見效,十帖內痊癒
2、肩周炎1-5天見效,十帖內痊癒
3、腱鞘炎1-5天見效,十帖內痊癒
4、肌腱炎1-5天見效,十帖內痊癒
5、筋膜炎1-5天見效,十帖內痊癒
6、腰肌勞損 當天見效,十帖內痊癒
7、痛風可明顯減少患病頻率,不能根治
8、腰間盤突出 3-15天見效,30到50帖痊癒
9、跌打損傷 當天見效,八貼內根治,線形或壓縮性骨折的,一個月內痊癒

易氏工藝

1、配方泡製:照所選方劑備藥稱重(以生藥片為好),用麻油浸泡(其它植物油選用起沫少的);比例為油二藥一,浸泡時間一般為一周(以飲片浸透為準);
2、藥物燒炸:將泡製好的藥、油倒入鐵鍋中,傳統是選用炭火,溫度穩固受熱平均,再備用一鍋蓋以防著火時用,剛開始用大火然後改為中火,這時要注重觀看,藥物開始變色就改成小火,(火分四級:一、大火;二 、中火;三、小火;四、微火)其間用一濕木棍(最好選用桃、柳、槐枝)一直順時針攪拌,待藥片漸漸變焦、枯沉於油底,取油中藤類粗片掰斷用手能捏碎成粉即成。(這一歷程大約要4---6個小時)。停火,撈去焦枯藥渣,稍涼後用細紗過濾備有。 炸藥的水平應以“藥枯油黑”為度,“藥枯油黑”能加速藥物從植物中分解又利於藥油聯合。
3、濃縮煉油:這是將炸過的藥油進一步濃縮的歷程,這一歷程中會把油和藥分子中的水分進一步 施展掉,使之純度更高,到達“滴水成珠”。 將藥油擱置火上,先用大火加熱致煙起,改用中火(從頭至尾要用木棍攪拌以防窩火,儘量不必鐵器)此時雖有濃煙但油溫還沒到達著火溫度,假如操作不慎著火也不要慌張,拿鍋蓋蓋住火自熄滅,在攪拌歷程中取一小碗清水把藥油滴入看其變更(中間要一直換水),開始時滴入的油會散開,之後隨水分增加再滴入時集集合一片,這一歷程須要耐煩,當看到滴入油滴成一小塊中間有白點時,改用小火,注重視察滴入水中油滴剛挨水就彈起落入成小點(或小片),晃之不散即成,成珠即此。(這一歷程大約要40分鐘--1個小時);煉油的意義僅在於使油與丹或松香更好的聯合,貼敷歷程中不過於浸透弄髒衣物。
4、藥油下丹:煉製好的藥油與鉛丹比例為二比一(古有一丹二油不稀不稠之說)。 將按比例稱好的藥油倒入鍋內,大火加熱至濃煙起即改用小火,一手拿木棍不停攪拌,一手拿勺下丹,每次大批分多次下(鉛丹為橘黃色不結塊粉末,假如結塊用鐵鍋小火炒去水分過篩),丹遇油變紫赫色沉底起泡沫,這時快速攪拌使氣泡充足益出,邊加丹邊攪拌,視察鍋內藥油色彩變更,由紫褐變成灰黑色、泡沫由大變小,連續攪拌之至泡沫渺小色彩變黑,取少許滴入涼水中看其能否成珠下沉,如成珠用手指捏搓不黏手即成。(這時的膏藥應柔軟拉絲,如覺得稍硬可按比例稍加藥油、反之適量加丹)熬成後用小火接著攪拌使藥液變濃黑停火,這樣熬進去的膏藥又黑又亮)
5、膏藥去火:膏藥熬成後稍冷使其溫度降低至100°左右(變稠前),取一大盆加入適量涼水,將膏藥細流倒入(還要一人倒一人攪,否則熱膏藥遇水輕易飛濺)攪成陀,用手抽扯後置於水中三日。

使用方法

膏藥需融化後再貼上,融化膏藥一般要求是沒有煙霧的明火(如酒精燈)來烘烤化開,或者是使用電吹風,燒開水的時候把膏藥靠近開水壺外圍的溫度把膏藥融化開.
融化後用剪刀沿著膏藥的外圍1cm把膏藥布裁剪,修剪成圓形.對於貼在軀幹和肩部不平整的位置需要再用剪刀把膏藥布外圍剪10個左右的縫隙再貼上.
在貼之前使用膏藥先靠近自己的皮膚感覺溫度是不是太高,太高需要再等一會,太低需要再烘烤一下,這樣才保證不被燙傷,太低了牢固性不好.
膏藥一般要求是24小時之內不要揭除,如果揭除需要繼續融化後再使用.每帖膏藥使用2天.
貼膏藥參考易氏膏藥穴點陣圖找到真正疼痛的位置,再把疼痛位置用熱毛巾把患處皮膚擦洗乾淨再貼上.這樣更有利膏藥藥物的吸收.
一個療程是15帖,一個大療程是30貼。

注意事項

若已發生潰破,則用酒精消毒或搽龍膽紫藥水,待不癢和傷口癒合後再貼,或貼之前在膏藥上撒點薄荷冰來預防。
如果仍無法控制則應到醫院處理。
用同一種膏藥,出現2次過敏反應,則以後禁用這種膏藥。
患處有紅腫及潰爛時不宜貼,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
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紅花、沒藥、桃仁等活血化淤成分的膏藥,孕婦均應禁用,孕婦的臍部、腹部、腰骶部都不宜貼膏藥,以免引起流產。
如果貼膏藥後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水皰,自覺瘙癢劇烈,說明對此膏藥過敏,應立即停止貼敷,必要時進行抗過敏治療。
面部和有毛髮的部位(如會陰、腋窩、頭枕部)不宜貼膏藥。面部貼膏藥影響美觀,一旦發生過敏則後果嚴重。而有毛髮的部位不易貼上,以後揭膏藥也比較麻煩。
創傷性骨折前期及嚴重皮膚病局部不宜貼膏藥。
女性患者在月經來潮期間,在腰骶椎或腹部應停貼膏藥3~5天。
相對內服藥和注射藥來說,外用的膏藥要安全得多,但小孩、孕婦、哺乳期婦女等特殊人群套用膏藥仍需十分謹慎。兒童處在生長發育時期,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許多臟器發育尚不完善,肝、腎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腦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
貼膏藥療法是中醫臨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及中藥的功效、主治與歸經的原則,充分調動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複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因此在膏藥使用過程中只有注意上述的要點,才能夠使得膏藥獲得更好的療效。

患者要求

1、易氏膏藥用藥期間不要劇烈運動、應限制活動,要多睡,必須睡硬板床。治療期間要穿平底鞋。
2、不能久坐、久站、久蹲,如打麻將、打撲克、開車、長時間坐車(必須坐的,椅背要保持抵住後腰部,以減輕上身對腰部的壓力)。站不超過15分鐘,坐不超過15分鐘,開車不超30-50公里,負重不超過1公斤。
3、不能做負重及彎腰活,如提水、抱小孩、洗衣服等。
4、不能喝酒。
5、使用膏藥時,前期感覺有可能加重,是經絡打通的表現,是好現象。出現這種情況可休息一天,待疼痛緩解後再繼續使用。
6、個別患者治療期間會出現輕微的皮膚瘙癢,屬正常排毒反應,不適感明顯者,可撕去膏藥,取生薑片輕擦患處,即可緩解。
7、女性月經期可以使用。如果引起月經量明顯加大就暫停使用,等月經期結束後再用。
8、康復後,一年內不乾重活,注意保養。
9、使用膏藥可能會使貼膏藥處皮膚色素沉著,大部分人停用後自行逐漸消失。對局部膚色特別敏感特殊職業者慎用。
10、儘量避免在使用膏藥時穿高檔衣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