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氏,周文王,孔子,
伏羲氏
伏羲氏是公元前二十七世紀左右以畜牧為主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傳說人物,也是中華民族心智的先啟者,是人類從原始狀態步入文明時代的探路人。相傳伏羲氏仰觀天,俯察地,感受最深的是天地的廣大、四季的變化、日月的交替等自然現象,於是用8個符號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始有八卦,進行占卜吉凶,希望得到神意的顯示,正是這種對世界的初步認識和把握方式,孕育著中國哲學的萌芽,奠定了中國乃至東方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徵。這也是後來《周易》的思想基礎。《周易·繫辭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相傳,伏羲為了畫八卦,開始時他圍著不周山,四面八方地挖了八個洞,今天這個洞裡坐下來瞄,明天那個洞裡坐下來瞄,七瞄八瞄,對天上的星星看出點名堂來了。他發現北方有七顆星,就先畫了七個點點;又看見南方有六顆星,就在南方打了六個點點;東方一顆大星,他打了一顆大點點;西方三顆小星,他打了三顆小點點;再看東西南北的四個角沒得定位的星,他就沒法做記號了。這樣畫出來的圖,儘是一些點點,不成形狀還是不中意。伏羲為了畫出中意的八卦圖來,他跑遍了大山,走遍了大河。有一回,他來到一個叫孟河的地方,河裡忽然冒出個怪物來。伏羲水性好,一下子捉住了這個怪物。這怪物有八尺五寸長,頭尾像馬,身子像龍,又有鱗。伏羲認為是龍馬,把它供了起來。到了晚上,龍馬發亮,身背上四面八方現出了五十五個亮點子,像天圖一樣。伏羲按這個龍馬背上的圖樣畫好了,自己也中意,只是別人看不懂,說是四面八方打的儘是麻麻點點,很不好認。為了使別人也看得懂,伏羲觀看了九十九天在天上飛的雀鳥,又觀看了九十九天在地上跑的野獸,還觀看了九十九天在水裡游的魚兒。有一次,他從洛水路過,見一堆人圍著一隻大烏龜在看稀奇。伏羲曉得這烏龜總有幾千年的歲數,便收下它供了起來。後來,伏羲畫八卦累倒了,烏龜“巴嗒巴嗒”地掉下眼淚,開口講話:“伏羲呀,把我殺了吧,我把龜殼留下給你,你一定會畫出八卦來的。”伏羲仔細看烏龜的殼子,它的頭部是天,尾部是地,四面八方正好有八條橫劃花紋。伏羲滿心歡喜,終於照著畫出了八卦的圖案來。後世司馬遷、揚雄、孔安國、馬融、王肅、王充、徐幹、王弼、孔穎達、李鼎祚等,都尊伏羲畫八卦之說,影響至今。
周文王
到了殷商末期,大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左右,西侯姬昌被殷紂囚禁在羑里的時候,將八卦中的各卦相互重疊(包括本身的重疊)演化而成六十四卦,這就是司馬遷所說的“西伯囚羑里,演周易”。西伯,即即後來的周文王。據傳,后稷為周族的先祖。后稷,名棄,其母姜源為帝正妃。姜嫄踏巨人足跡而懷孕,生下后稷。大約由於后稷是“私生子”,所以生下後便被其母棄於隘巷,故名“棄”。舜的時代,后稷和大禹、皋陶、契並列為“朝廷四岳”,大禹分管水利,皋陶分管司法,契掌管文教,而農業部長后稷發明了稷(即黍,黃米,山西人還在吃)和麥子,教民種五穀,給中國北方人確定了四千年的食譜。后稷配合治水的大禹,把糧食調撥到災區,並且培育了“麻”和“大豆”,麻分公母,母的麻產籽,可以吃,公的嘛剝皮,可以穿,從而結束了從前只能穿高成本的獸皮和蠶絲的歷史,當然這也是最早對植物性別有了認識。后稷發明的大豆則更了不起,三千多年後它傳到歐洲,這項中國獨有的高蛋白食品轟動了1873年的“維也納萬國博覽會”。因為貢獻突出,農業部長后稷被賜姓為“姬”,封地在陝西武功縣一帶。那個時代,有了個姓是件驚天動地的事,比拿美國綠卡還難。軒轅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得姓者才十四個,一個研究種地的傢伙,被賜個姓,算是洪福齊天了。稷的後人----周族,居住在邰,即現在的陝西武功西。后稷的曾孫公劉,率周人渡過渭水,返回到后稷的誕生地定居——豳,即現今的陝西彬縣),建村築鎮,開始周族的草創階段。由於西北邊地的戎狄常來侵擾,古公亶父又率眾遷到岐山下的周原(在陝西岐山縣東北),他重修后稷、公劉(稷的第四代傳人)的大業,積累德行,普施仁義,是周王朝的奠基人,被稱為周朝的“太王”。
種地英雄后稷的第十三代孫,就是老謀深算的西伯文王,他成為周部落領袖時,還是商紂王的“臣子”。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根據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館”館藏石刻記載,商紂王是帥哥。如果搞來商紂王的DNA分析,一定發現他是個優質人種,能詩會賦、巧嘴鋼牙、反應靈敏,大臣都辯不過他,都不抵他聰明。他不但知識淵博,天資聰穎,而且力大無窮,能手格猛虎。甲骨文的“戲”字,由一枝戈一隻老虎和一個凳子構成,說明斗老虎是商朝的時髦表演,紂王甚至親自表演,好比西班牙的鬥牛,其實更血腥。不過,這樣一個文武雙全的君主,往往倒行逆施。因為根本看不起別人說話,所以一意孤行,把自己的大好江山給抖拉光了。商紂王灌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奔其中,他還是個刑罰研究專家,那時候的殺人手段給他整合得非常完備發達,計有砍頭,炮烙,活埋,凌遲,肢解,去勢,刖足,鑿臏,割鼻,剜眼,拔牙,割舌,去耳,紋面,以及脯,醢等等。脯,就是把活人做成肉干,象四川的老牛肉干兒;醢,是把活人剁成肉醬,那時候收拾一個人就象收拾一條魚,劊子手都是廚師出身。(紂王殿定了隨後3000年的刑罰基礎,很有出息的後人繼承了他的所有絕招,除了脯、醢和炮烙)。紂王同父異母的大哥“微子”,實在受不了了,逃竄荒野;紂王的叔叔箕子裝瘋賣傻,以求遠禍,另一個叔叔,就是有名的苦人兒“比干”,被紂王切成八塊,割心而死。箕子、比干之類的王公大臣尚且沒有活路,一般奴婢,殺剮起來,就更不用說了。商代人殉最盛,祭天、祭祖、求雨、過節,每次都要燒殺好些奴婢當祭品,十數人到幾百人不等,最多出土過五百多人的——估計是大慶,有的砍了頭,有的活埋,有的和狗埋一起,有的跪埋著。經歷了三千年,挖出來一看,象一屜剛揭蓋兒的熱包子,剛定格的恐怖電影。
姬昌之所以被囚,有不同的說法。據《史記殷本紀》中說,紂王以西伯候、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的女子獻於紂王,僅僅因為該女不喜淫歡,就被紂王殺害,紂王還把獻女的九侯剁成肉醬。鄂侯對此強進忠言,也被紂王殺死並做成乾肉。周文王姬昌聞知此事僅偷偷嘆息了一聲,被崇侯虎告知紂王,結果,姬昌也被關在了羑里這座監獄。又據《史記周本紀》中介紹,姬昌能繼承后稷、公劉開創的事業,仿效祖父古公亶父的制度,實行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據地。有人將將此告密,紂王擔心姬昌的勢力壯大危害自身的統治,於是紂便將姬昌囚禁起來。82歲的姬昌被關進監獄,其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我猜,他最初入獄的那些天,可能會因氣憤難息而在這所高出地面五米的台形監獄裡不停地踱步。但最後,他使自己鎮靜了下來,他明白他必須接受眼下的現實,不管心中多么不滿和氣恨,他都暫時無法走出這座監獄。既然如此,那就找點事做吧,要不然,怎么度過漫長的白天和夜晚?在監獄裡能做成什麼事?有監規在限制著,有武士在監督著!那就思考,沒有誰能剝奪得了自己思考的權利。思考什麼?82歲的姬昌要思考的事情太多,可只有一個問題最緊迫,那就是思考自己的命運。也許就在這時,他想起了伏羲的八卦,想起了八卦中的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他於是依此琢磨,開始了自己的發現和創造。他從自然界選取了天、地、雷、風、水、火、山、澤8種自然物,作為萬物生成的根源;他把世上千變萬化紛紜複雜的事物,抽象為陰陽兩個基本範疇;他把剛柔相對、變在其中,作為自己對世事和人生的基本看法;他將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正當他全心鑽研六十四卦的六十四種符號和六十四種卦名的時候,新的打擊又來到了,紂王為了從精神上徹底把他壓垮,竟把他的長子伯邑考殺害,並烹作肉羹強令姬昌喝下。姬昌胸懷滅商大志,為避免遭到“辟屍”殘害,只得咽下這揪心裂肺的人肉湯然後再去含淚嘔吐。為了對付這殘忍的摧殘,姬昌在幾尺圓的地方,踱步默想,倒床暗思,總結古人的生活經驗,去回想古代的歷史故事,把它們作為自己卦辭和爻辭的內容……。整整7年時間。在兩千多個日夜裡,文王就用監獄地上長的蓍草作為工具,把自己所欲表達的東西寓寄在卦辭和爻辭上,如何立志,如何心懷天下,如何為人處事,如何交友,如何走出逆境,如何治理國事,如何居安思危,如何對待婚姻、家事……時而借喻,時而象徵,時而真發感嘆,時而暗指影射。如果說“卦辭”是每一卦即每一種情況的總述的話,那么“爻辭”就是每一卦即每一種情況的具體變化。總述加上六種情態的分述,便是卦辭和六個爻辭。六十四卦,計有六十四條卦辭和三百八十四條爻辭,總計四百四十八條。多少個日日夜夜,他將人生哲理、世間情態,盡收其中,終於一部披著占筮外衣的著述問世了。
孔子
不過《周易》名傳天下,功在孔子。《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說卦》、《文言》。”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文化大聖人,曾經提出過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孔子感慨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這就是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的故事。這就是說,孔子在年輕時代沒有讀過《易》,或者連聽說過都沒有,或者聽說邊,他誤以為《易》是一部占筮的書,所以不甚重視,便沒有去讀它。直到晚年,孔子才翻閱《易》。這一翻閱不要緊,他發現這並不是什麼占筮的書,而是闡述人生哲理的一部妙書。感嘆之餘,孔子為《易》寫下了評論和注釋,也有可能孔子對《周易》也進行了增刪和改寫,或者是孔門後學按孔子的傳授匯集成冊,這就是解釋說明《周易》經部分的最早、最具權威性的“十翼”。有了“十翼”,《周易》才能據文字通釋,所以才說“易歷三聖”。在孔子的推崇下,《易》被儒家定為五經(《易》、《尚書》、《詩》、《禮》、《春秋》)之首。
春秋時代的孔子,受時代局限,不會完全摒棄“占筮”而不受影響,但他畢竟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學者,提出學易“不占而已矣”,而注重“觀其義”,將一套深邃的陰陽哲理思辨和社會倫理學說注入了《周易》:一是把吉凶哲理化。《繫辭上傳》說,“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意思是說,得為吉,失為凶,到底得什麼失什麼呢?從《繫辭上傳》的上下文看,應該指得道與失道。道又是什麼?《繫辭上傳》說得明白,“一陰一陽謂之道”。可見,孔子認為,宇宙的根本規律就是陰陽兩個方面對立統一的運動變化,《周易》用陰陽爻兩種符號來表示,說明符合陰陽交變規律的行為結果為吉,反之則凶。二是奉勸君子“見幾而作”。幾是什麼?《繫辭下傳》說得很清楚,“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也”。可見,所謂“幾”指的是先兆信息,即徵兆。由於它隱晦微弱,往往不易被人所察覺而忽略,因此一定要善於抓“幾”的機遇,以使自己的決策與行動立於不敗之地。三是告訴人們,人生不應該是搞宿命論,而是要趨吉避凶。怎樣才能趨吉避凶、化凶為吉呢?《繫辭上傳》提出了四字訣竅:順天履信,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意思就是說,一要符合自然規律,二要講信用。總之,孔子作《易傳》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極端重要的意義。德國現代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曾這樣說過:“以公元前500年為軸心——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類的精神基礎同時地或獨立地在中國、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臘開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類仍然附著在這種基礎上。”“在這一時期充滿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國誕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國哲學的各種派別的興起,這是墨子、莊子以及無數其他人的時代”。《易傳》把《易經》本身所蘊含的義理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把《易》作為分析客觀事物和提高人的道德境界的依據,規定了中國易學展開的基本命題,也規定了中國易學思想發展的基本路向。這裡有一個很大的疑問,就是在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以後,秦始皇根據李斯的建議,下令禁止私學,並焚毀《秦記》以外所有史書和諸子百家著作及《詩》、《書》,為什麼《周易》免於被焚,而成為“官家”批准下來的可以公開“刊行”、“習讀”的書了?《史記李斯列傳》中說:“李斯者,楚上蔡上人也。年少時,為群小吏……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李斯是跟隨荀子學“帝王術”的,怎么不讀由周文王演而成的“帝王術”的《周易》呢?或許,正是由於李斯胎動《周易》深有研究並由此深受啟發,才使李斯登上丞相寶座吧,所以他偏愛此書,便悄悄地將《周易》歸入“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