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州五塔

在易縣縣城南部,自東南而西南,依次呈弧形排列著五座塔,這就是:燕子塔、鎮靈塔、黑塔、白塔和荊軻塔。這五座塔的修建,都和紀念戰國時期燕國的歷史人物有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易州五塔
  • 地點:易縣縣城南部
  • 形狀:呈弧形排列著五座塔
  • 含義:紀念戰國時期燕國的歷史人物
建築結構,歷史沿革,

建築結構

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後,人們尊奉荊軻為義士,太子丹在荊軻館旁築一衣冠冢,後又稱荊軻山。到了遼乾統三年(公元1103年)又在冢上建塔,因塔建在荊軻山上,且傳為紀念荊軻而建,故稱荊軻塔。又因遼代在荊軻山上還建有聖塔院,故又稱此塔為聖塔院塔。後寺、塔俱毀,現存之塔,為明代重建,清代修葺,1985年又進行全面維修。有考證說,荊軻塔的修建,實為佛教產物,但在當地廣傳是為紀念荊軻而建,在清代樹立的石碑上,確實刻有“寺與塔為山而設,為軻而設也”的記載。據說,古時每逢清明節,鄉民都在塔上張掛白幡,設三牲祭品,為荊軻招魂,故俗稱招魂塔。
荊軻塔為八角十三層實心磚塔,通高26米,磚石結構,造型典雅。塔身下面是一個八角形磚砌台座,台上建須彌座,須彌座上以磚雕制出平座欄桿,整個須彌座雕飾極為富麗。塔身往上每層高度遞減,使塔身輕盈挺秀。此塔深受歷代名人關注,現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荊軻作為一名刺客而能名垂千古,是與樊於期的死義分不開的。樊於期死後,在樊館附近,鄉民逐漸聚居成村,因山上有紅土,傳說那是樊於期的鮮血所染,遂取名“血山”。元代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當地紳民在這裡修建了一座鎮靈塔,來紀念樊於期。塔現殘高7米,三層方形,磚石結構,造型奇特。三層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無頂,象徵樊於期遺體有四肢而無頭顱。對於樊於期的死,後人多有不同看法,但多數人以“輕生重義”而予以同情和讚頌。
後人還在燕子城(今燕子村)觀音禪寺內建塔一座,相傳是為紀念燕太子丹而造。此塔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磚結構,通高16.5米,現存塔為明代建築風格,省文物保護單位。
至於黑塔和白塔,相傳是為紀念左伯桃和羊角哀而建。據傳,燕國名士羊角哀與左伯桃為友,聞楚王賢,共往投奔。路遇風雪,衣薄糧少,左伯桃並衣糧於羊角哀,自入空樹死。羊角哀入楚為上卿,備厚禮葬左伯桃。羊角哀夢見左伯桃訴說被墓鄰滋擾,不得安息,醒後即拔劍自刎,急赴九泉去護故人。後世遂稱友誼深厚者為“羊左”、“羊左之交”。黑塔是為紀念羊角哀而建,高約13米,白塔是為紀念左伯桃而建,高約15米,均為磚結構六角三層。兩塔始建於元代,明代重修。可惜黑塔於1996年因大雨倒塌,現尚未修復。但羊左友誼,千古傳頌。
這五座塔,建築風格各異,巍然挺立於易水河畔,被稱為“五塔鎮燕山”。

歷史沿革

戰國時期,燕國是“七雄”之一,長期稱雄於北方,其都城建在今北京,在今河北易縣,建有下都。戰國末期,秦國強盛,燕國積弱,面臨被秦國滅掉的危險。為了挽救燕國於危亡,燕太子丹在易縣燕下都籌劃了一幕“荊軻刺秦王”的悲壯活劇。
這幕歷史活劇的結局,可以說盡人皆知。向燕太子丹推薦荊軻的田光,為“明不言”之志自剄而死;原秦國將領樊於期,為雪秦王戮歿父母宗族之恨自刎而亡;這幕歷史劇的主角荊軻,“圖窮匕首見”,刺殺秦王未遂被秦王斬殺;在易水河畔為荊軻送行擊築和歌的高漸離,後為報燕國之仇以築擊秦皇帝,不中而死。時勢使然,燕國最終被秦國所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