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山道海得涓埃:道教文化探索》主要內容:吾友伍群偉民,自攻碩士學位始即從潘先生雨延治《易》與道教。既有聲矣,而才德為有司所屬意,拔寘案 間,非其好也,吏隱而已。而師門之所授,蓋未嘗一日忘之也。原夫吾民之守、吾俗之成,自漢東京後已非純乎堯舜、周公、孔孟之道矣,而實雜夫佛、道二氏,近世復益之以泰西諸說。上至秉鈞,下及編戶,而不然矣。雖代有欲挽瀾於既倒者,終莫能效,蓋若人者已亦莫能外之也。儒非出入佛、道不足以自立,而佛、道不採儒說亦不足以自存。蓋三教已若調羹然,混一而深入吾民之骨髓矣。今而欲採石他山,亦須能與吾人心性所蓄者化,不然不足以植根吾土也。 即以伍君所研《易》與道教言之,《易》,儒之經也,道教之創有取乎釋,人多知之,而罕知其亦有取乎《易》也,魏伯陽之著《周易參同契》、《太平經》之言《易》是已;儒,仲尼之徒也,而儒學後世之興有采乎釋,人多知之,而罕知其亦有采乎道也,退之之服硫磺、朱元晦之作《參同契考異》是已。
基本介紹
- 書名:易山道海得涓埃:道教文化探索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頁數:272頁
- ISBN:9787532548118, 7532548112
- 品牌:上海古籍出版社
- 作者:伍偉民 撰
-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1日
- 開本:32
- 定價:25.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易山道海得涓埃:道教文化探索》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伍偉民,1949年生,上海市人。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1986年畢業於該校古籍研究所,文學碩士,副研究員。師從著名學者潘雨延教授,主要從事道教文化研究。著有《道教文學三十談》(二人合著,第一作者)、《道教史話》;參與整理標校《朱子全書》;參與編寫《中華道教大辭典》,任分科主編和編委。發表《道教對古代文學影響芻議》等論文十餘篇。
圖書目錄
序
《太平經》與《抱朴子》比較研究
《太平經》與《周易》
《太平經》探源
道教概述
道教道家思想異同之我見
江西道教述略
高道與名醫
曹操收養的方士考略
明代道教思想一瞥
張三豐生年辨疑
灌口何處覓二郎
三教合一話綿山
道教對中國古代文學影響芻議
道教與文學藝術
道士眼的《西遊記》
周履靖與《鶴月瑤笙》
《周易參同契》及其詩解
詩詞巧寫內丹訣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後記
《太平經》與《抱朴子》比較研究
《太平經》與《周易》
《太平經》探源
道教概述
道教道家思想異同之我見
江西道教述略
高道與名醫
曹操收養的方士考略
明代道教思想一瞥
張三豐生年辨疑
灌口何處覓二郎
三教合一話綿山
道教對中國古代文學影響芻議
道教與文學藝術
道士眼的《西遊記》
周履靖與《鶴月瑤笙》
《周易參同契》及其詩解
詩詞巧寫內丹訣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後記
文摘
《太平經》與《抱朴子》比較研究
《太平經》與《抱朴子》是道教形成過程中全面闡述道教教義,對後世影響很大的兩部經典。比較這兩部經典的異同,研究異同的由來,可以見出早期道教發展的軌跡。去掉宗教的神秘面紗,還其本來的思想面目,即是道家黃老思想:從個人來說,養生修煉,追求長生成仙;從社會來說,兼采百家,用“道”治平天下。《抱朴子》思想源於《太平經》,貫串著同一條原則:治國如治身。從《太平經》到《抱朴子》是黃老之學在不同時代變化發展的表現。
本文分兩大部分:《太平經》與《抱朴子》的異同;異同之由來。
《太平經》與《抱朴子》的異同
要比較兩書的異同,先要弄清這兩書的版本。資料可靠,才可能有科學的結論。本文所用的兩收,很幸運,都有王明先生花了很大功力整理的本子《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79年12月版)和《抱朴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0年1月版)。《抱朴子外篇》目前還沒有當代學者整理好了的本子,便用中華書局的《諸子集成》本,即為繼昌校定、嚴可均題跋的平津館本。我相信,經過近代和當代學者整理的本子,從研究角度看版本價值,應是後出轉精的。
《太平經》與《抱朴子》是道教形成過程中全面闡述道教教義,對後世影響很大的兩部經典。比較這兩部經典的異同,研究異同的由來,可以見出早期道教發展的軌跡。去掉宗教的神秘面紗,還其本來的思想面目,即是道家黃老思想:從個人來說,養生修煉,追求長生成仙;從社會來說,兼采百家,用“道”治平天下。《抱朴子》思想源於《太平經》,貫串著同一條原則:治國如治身。從《太平經》到《抱朴子》是黃老之學在不同時代變化發展的表現。
本文分兩大部分:《太平經》與《抱朴子》的異同;異同之由來。
《太平經》與《抱朴子》的異同
要比較兩書的異同,先要弄清這兩書的版本。資料可靠,才可能有科學的結論。本文所用的兩收,很幸運,都有王明先生花了很大功力整理的本子《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79年12月版)和《抱朴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0年1月版)。《抱朴子外篇》目前還沒有當代學者整理好了的本子,便用中華書局的《諸子集成》本,即為繼昌校定、嚴可均題跋的平津館本。我相信,經過近代和當代學者整理的本子,從研究角度看版本價值,應是後出轉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