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易堂九子
- 代表作品:《大鐵椎傳》
- 解釋:明末清初的九個文學家
- 代表人物:魏禧
- 易堂位置:寧都縣城西2.5公里遠的翠微峰
- 職業:文學家、老師
- 理念:古文實學
“易堂九子”是指明末清初以魏禧為首的九個文學家。魏禧父魏兆鳳,於明亡後削髮隱居於今距寧都縣城西2.5公里遠的翠微峰,名其居室曰“易堂”。禧與兄際瑞、弟...
《易堂九子研究》作者馬將偉力圖從基本文獻人手,原原本本,把隱居於翠微峰的易堂九子獨特的地域自然與人文環境、文化傳統、師友、詩學與文化主張,以及他們與歷代的...
位於江西省寧都縣翠微峰國家森林公園主峰翠微峰頂部,明末清初時期,由寧都人魏兆鳳修建並命名易堂,嘉慶十年(1805年)毀於大火。...
總集名。清彭玉雯編。十九卷。魏禧之父兆鳳,明亡後削髮隱居於翠微峰,名居室為易堂。清初彭士望等九人聚居於此,時稱“易堂九子”。本書收錄九子文集,所收...
林時益(1618-1678)本姓朱,名議霶,字確齋,江西南昌人。明末文學家,“易堂九子”之一,著有 《冠石詩集》五卷、《確齋文集》並行於世。其名 《清史稿·文苑...
江西亦出現三大學派,又稱為“江右三山”,即寧都易堂九子、南豐程山學派、星子髻山七隱,以“經濟”、“理學”、“氣節”“有聲於天下”。...
明清之際,八大山人朱耷、易堂九子、髻山七隱、程山七子等隱居避世。4、明代湯顯祖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清代蔣士銓稱乾隆間第一曲家。傳說居住在南昌近郊洪...
原名傳燦,字青藜、止山,自號六松老人。江西省寧都縣縣城人。 “易堂九子”之一,文學家、隱士。著有 《六松草堂文集》、 《止山集》、《西崦草堂集》、《...
8、《由“神明”到“規矩”:易堂九子的文法思想》(《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9、《〈詩品〉“漢都尉李陵詩”考辨》(《陰山學刊》2007年第3期)...
舉十知九 鶴鳴九皋 易堂九子 一字入公門,九牛拔不出 吞九鼎 古詩十九首 蟻串九曲珠 三六九 八九十八九 上九 百骸九竅 三等九格 二九 七返九還 三九 ...
邱維屏(1614-1679),字邦士,號松下先生。江西省寧都縣縣城河東塘角村人。魏禧之姐夫、老師。明亡,棄諸生,隱居翠微峰,為 “易堂九子”之一。是文學家、詩人、...
魏禮(1628—1693年),字和公。江西省寧都縣縣城人。魏禧之弟。文學家、詩人、隱士,“易堂九子”之一。...
彭士望(1610—1683),本姓危,字躬庵,又字達生,江西南昌人。明末文學家,“易堂九子”成員,著作有《手評通鑑》、《春秋五傳》、《恥躬堂詩文集》等。...
三科九旨 夢九 十死九活 一匡九合 一牛九鎖 羊腸九曲 鳳引九雛 初九 不如意事常八九 昌九 十步九回頭 蟻串九曲珠 三旬九食 易堂九子 三條九陌 羆九 一...
明亡後,入翠微峰與易堂諸子相交,為“易堂九子”之一。年最長,諸子以兄禮相待,嚴敬無敢斁。後居三巘峰,以經學授生徒,要求弟子每日穿蓑籜冠,朝夕歌詩,作揖...
三魏兄弟與彭士望、林時益、李騰蛟、邱維屏、彭任、曾燦等合稱“易堂九子”。[3] 魏禧論文主張經世致用,積理、練識,他長於策、論等以廣大胸懷而謀天下之...
丘維屏 清(1644~1911)寧都(今江西寧都縣)人,字邦士,明(1368~1644)諸生,避亂,隱居翠微峰下,稱松下先生,為易堂九子之一。魏禧嘗從之學古文,尤精泰西算術...
明初朱棣奪政,黃子澄等江西士人“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如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清初“易堂九子”、星子的“髻山七子”持節堅不出仕。...
《方以智易堂九子與理學》,《冒廣生的詩詞評論》,《孔子與儒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與作用》,《方以智的生平學術貢獻》,《從吳野人詩談到理學的作用》,《儒家“重...
清光緒之季年,寅恪家居白下,一日偶檢架上舊書,見有易堂九子集,取而讀之,不甚喜其文,唯深羨其事。以為魏丘諸子值明清嬗蛻之際,猶能兄弟戚友保聚一地,相...
[1]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括 既代 廉頗 ,悉更約束,易置軍吏。...意 易字 易口以食 易室 易視易堂九子 易傳 易俗移風 易課易道 易與 易...
三教九流 易堂九子 淹九 愁腸九回 屏風九疊 四姻九戚 迴腸九轉 十羊九牧 十清九濁 七九 四海九州 陽九百六 數九天 舉十知九 三科九旨 十生九死 一生九...
《方以智易堂九子與理學》、《冒廣生的詩詞評論》、《孔子與儒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與作用》、《方以智的生平學術貢獻》、《從吳野人詩談到理學的作用》、《儒家...
明亡,他隨父率全家族及八位文友齊避翠微峰上,鑿石壘池,墾荒造地,建屋居住,築堂說《易》,世稱“易堂九子”。魏禧擅寫人物,文風凌厲雄健,尤喜表彰忠孝節烈...
寧都縣田埠鄉東龍村,是一座人文和諧、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它是清初文學家、“易堂九子”之一的李騰蛟的家鄉。在這座距寧都縣城50公里的古村里,現居住有400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