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品為明代文物。長度5.6厘米 重量總27克。耳飾最早出現於商,使用者為商朝邊境居民。耳飾最早是男女通用,後來演化為女性專用。葫蘆喻示多子多孫及長壽,從元朝起葫蘆開始成為耳飾的形狀,在結婚或者生日的時候作為禮物贈送。東波齋藏品中的這對耳環,葫蘆葉子鏨刻精細,系在S形的金針上,頗有質感。現收藏於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葫蘆形金耳飾
- 館藏地點:西安市大雁塔南廣場唐僧銅像西南角(威斯汀酒店B2層)
- 所屬年代:明朝(1368-1644年)
- 所屬博物館: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
- 所屬地區:陝西西安
- 尺寸:長度:5.6厘米 重量:總27克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明代文物。長度5.6厘米 重量總27克。耳飾最早出現在商朝,使用者是在商朝邊境地區的居民(如今的山西省境內)。當時耳飾是男女通用的,後來演化為女性專用的飾品。東漢時期,耳飾被稱為“鐺”,呈圓柱形管子狀,。使用並不普及,邊緣地區的少數民族較鐘愛,唐朝時期,教坊女子喜愛佩戴耳飾。宋明時期普遍流行佩戴耳飾,,這在考古發現及繪畫中可以得到證明。 葫蘆喻示著多子多孫(因為其多籽),以及長壽(它是道家鐵拐李的寶物)。從元朝起葫蘆開始成為耳飾的形狀,在結婚或者生日的時候作為禮物贈送。,據記載,在對明朝首輔嚴嵩(1480-1567年)的財產清點中,發現了六種風格各異的雙葫蘆形狀的耳飾,有金質、玉質、水晶質等不同材質組成。東波齋藏品中的這對耳環,葫蘆葉子鏨刻精細,系在S形的金針上,頗有質感。南京板倉徐俌墓中的兩位夫人朱氏和王氏墓中曾發現有的三對形狀相同的耳環,四川平武的王氏墓中發現有四對耳環。江蘇江陰長涇一對夫婦墓中出土有六對耳環。現收藏於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