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霽紅瓷器

明清霽紅瓷器自明代永樂初期始燒制至,清代乾隆中後期日漸式微期間,官窯完美精品甚少。

自明代永樂初期始燒“霽紅”瓷器,至清代乾隆中後期日漸式微期間,官窯完美精品甚少;原因是“霽紅”釉為銅紅釉一種,以銅作呈色劑,特性乃燒成後皆失透深沉,釉層如橘皮,但色勻。它們不像康熙“郎窯紅”透亮艷麗,亦不似“豇豆紅”(均為銅紅釉)那么柔潤雅淡;故較難入俗眼。
霽紅瓷器霽紅瓷器
“霽紅”,在宣德時也稱“寶石紅”;其後,才有人稱為“祭紅”和“積紅”。它們數量稀少,因燒成難度極大,從明代宣德以後一度衰退,工藝師望而生畏,直至康熙期間才恢復,但呈色多為黑紅。雍正時亦釉色濃淡不勻,多有缺陷,也有燒成褐紅、粉紅,以至蘋果青等色層。至乾隆初期,還偶有精品。像附圖就是乾隆時燒造的“霽紅”碗(六字青花底款),屬鮮見之傳世品,十分珍貴,比較那時官窯青花瓷與五彩瓷更難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