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武青花纏枝花卉菱口盞托為景德鎮御窯作品,此盞托淺弧壁和寬板沿被模壓成相等的八菱形,足里向外斜削一刀有輕微的旋削痕跡,底足無釉,細沙底刷一層赫紅色漿料,胎質精細,薄厚適度,青花色澤淡雅,清麗,少有暈散,器物釉質肥厚,白中閃青,可見細小釉泡攢聚密集,給人以溫潤柔和之感,盞托的圖案裝飾分四層,板沿以卷草紋作邊飾,盞壁繪八組仰蓮紋,六組纏枝菊花紋,盞托中央繪有折枝牡丹紋。仰蓮紋的花葉呈螺絲狀,纏枝菊花的花瓣分兩層,外層每瓣留白邊,花蕊呈斜格線狀,每組花卉均勻排列,整個盤的修飾,構圖簡潔,格調高雅,層次清晰,線條活潑流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洪武青花纏枝花卉紋菱口盞托
- 名稱:明洪武青花纏枝花卉紋菱口盞托
- 類別:瓷器
- 年代: 明洪武時期
簡介,歷史背景,
簡介
【名稱】 明洪武青花纏枝花卉紋菱口盞托
【類別】 瓷器
【年代】 明洪武時期
【文物原屬】
【文物現狀】 估價350 000~400 000元人民幣,成交價385 000元人民幣。
【簡介】
直徑19.6厘米.
內壁為纏枝蓮與牡丹紋,青花雙圈內為纏枝牡丹,盤心為一折枝蓮花枝紋。蓮辮細長而尖,勾線填色,一邊留有空白;牡丹花瓣層次飽滿邊緣為多曲弧線,葉片開叉較多。
【相關連線】
歷史背景
明代在我國瓷器發展史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明代瓷器以其突出的貢獻,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特別是景德鎮瓷器燒造技術在宋、元的基礎上都有了很大提高,燒制瓷器技術得到了全面發展,當時,除了正式設“御器廠”、“廠官窯”燒制的御用器外,民窯瓷器也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官民競市”的欣欣向榮的局面,在繁花似錦的眾多器物中,明代初期洪武時期的青花瓷器、釉里紅瓷器以及紅釉瓷器如曇花一現,尤為短暫,稀少、珍貴。
正因為洪武瓷器傳世極少,加之目前尚未發現帶洪武官窯款的器物,所以給區分洪武瓷器與元代瓷器帶來一定的難度。但是隨著考古發掘和研究,明洪武瓷器的面貌逐漸被人們所認識。1964考古工作者在南京明故宮遺址發掘出一批明洪武時期的瓷器,在出土的瓷片中,官窯、民窯都有。這些器物無論是形制還是紋飾,都可以看到元瓷的影響,同時又蘊藏著不同於元代瓷器的新的變化。1984年夏季在北京第四中學基建工地上,又發現數千片青花和釉里紅殘片。這些殘片的風格既區別於元青花,又早於明永樂的標本,根據土質,地層疊壓關係及伴隨物,確認是明代洪武時期的產品。另外景德鎮御窯廠出土了一批明代洪武器的殘片,它們雖然都不完整,但可作為典型器來對照完整的傳世品,這些發現不僅填補了瓷器史的空白,而且是研究明初景德鎮窯瓷器分期,斷代的很好資料。 口徑19.5厘米,此盞托淺弧壁和寬板沿被模壓成相等的八菱形,足里向外斜削一刀有輕微的旋削痕跡,底足無釉,細沙底刷一層赫紅色漿料,胎質精細,薄厚適度,青花色澤淡雅,清麗,少有暈散,器物釉質肥厚,白中閃青,可見細小釉泡攢聚密集,給人以溫潤柔和之感,盞托的圖案裝飾分四層,板沿以卷草紋作邊飾,盞壁繪八組仰蓮紋,六組纏枝菊花紋,盞托中央繪有折枝牡丹紋。仰蓮紋的花葉呈螺絲狀,纏枝菊花的花瓣分兩層,外層每瓣留白邊,花蕊呈斜格線狀,每組花卉均勻排列,整個盤的修飾,構圖簡潔,格調高雅,層次清晰,線條活潑流暢,給人以恬靜舒適,超凡脫俗,賞心悅目的感覺。
從這件洪武青花纏枝花卉菱口盞托的造型上看,胎骨不及元瓷渾厚,但與永宣瓷器相比稍感厚重。質地亦比元瓷緻密,顯露出它正力圖擺脫元瓷厚重粗笨的作風,孕育著以秀美飄逸而著稱於世的明永樂瓷器造型的雛形。
盤的足徑與元代相比,大而矮,表現出從元瓷小而高的圈足形式向明瓷大而矮的圈足的發展趨勢,從而使器物的放置更加平穩,底足的旋削形式,基本上與元風格相同,可見較明顯的旋紋,但比元瓷細密,這種器足的處理方法,為以後永、宣瓷器所繼承,盤的底足部刷有一層赫紅色的漿料,這是洪武瓷的一個重要特徵,不見於其他時期的瓷器,它與元瓷和明瓷無釉砂底上自然形成的“火石紅”明顯不同。青花瓷器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最具民族特色,所謂“青花”一般是指套用“氧化鈷”這種原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施上透明釉入窯在高溫1200度以上經平穩的窯室一次燒成的瓷器。青花原料分進口原料與國產原料兩大類,國產青料發色灰暗,進口原料色澤鮮艷,從中東伊斯蘭地區進口“蘇泥勃青”因含鐵高、含錳低,在適當的火溫下燒出的青花色澤像藍寶石一樣。由於含鐵高往往會在青花顏色中出現黑色斑點,呈星點狀向外暈散,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迎光側視或用手撫摸,有凹凸不平之狀,和濃艷的青藍色相映成趣。由於青花在釉層之下,顯得深沉含蓄,給人以凝重之感。青花瓷萌生於唐、宋,成熟於元代,盛行於明、清。各朝代青花瓷器因青花用料不同,故呈色也不一樣,這也為斷定青花瓷器的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該盤的青花色澤淺淡,在青花紋飾中有明顯的深色斑點無規則的散布其中,這種小黑斑與元青花和明永樂、宣德青花的黑斑終有不同。纏枝扁菊花是洪武瓷中常見的紋飾,以扁菊作為主題紋飾在元瓷中很少見,洪武的扁菊紋呈橢圓形,花蕊作斜格線紋,花蕊外以雙線描花廓花瓣兩層,裡層不填色,外層每個花瓣的頂端和一側留有白邊,用以表現花瓣之間的間隔,使花葉每一層花廓表現得很清楚,這種扁菊花形式脫胎於元代青花瓷上的菊花紋,但元瓷上沒有二重花瓣,或無格線花蕊,或花形呈圓形,個別元代青花盤上的菊花於洪武扁菊類似,但花瓣間的留白要比洪武窄,花蕊外只以單線描輪廓,而且花葉較寬大較規則,終不能完全一樣,洪武瓷上的扁菊花紋到永、宣時就十分罕見了,所以說這種紋飾是洪武時常用的典型紋飾,這又為區分元代與明初瓷器提供了重要依據。盞托外壁的變形蓮瓣與元代比較,洪武瓷器上的變形仰覆蓮瓣邊緣只勾線而不填色,蓮瓣相互借用邊線,元代蓮瓣各自獨立,蓮瓣內常常精心描繪各種花卉如意雲頭或雜寶等,而洪武卻多見單線勾描的渦卷紋,寶相花等,永宣期間的蓮瓣紋或作雙層重疊,在外層每兩個蓮瓣之間露出裡層蓮瓣尖,或在蓮瓣內填色,完全改變了元代和明初洪武時期的形式。
正因為洪武瓷器傳世極少,加之目前尚未發現帶洪武官窯款的器物,所以給區分洪武瓷器與元代瓷器帶來一定的難度。但是隨著考古發掘和研究,明洪武瓷器的面貌逐漸被人們所認識。1964考古工作者在南京明故宮遺址發掘出一批明洪武時期的瓷器,在出土的瓷片中,官窯、民窯都有。這些器物無論是形制還是紋飾,都可以看到元瓷的影響,同時又蘊藏著不同於元代瓷器的新的變化。1984年夏季在北京第四中學基建工地上,又發現數千片青花和釉里紅殘片。這些殘片的風格既區別於元青花,又早於明永樂的標本,根據土質,地層疊壓關係及伴隨物,確認是明代洪武時期的產品。另外景德鎮御窯廠出土了一批明代洪武器的殘片,它們雖然都不完整,但可作為典型器來對照完整的傳世品,這些發現不僅填補了瓷器史的空白,而且是研究明初景德鎮窯瓷器分期,斷代的很好資料。 口徑19.5厘米,此盞托淺弧壁和寬板沿被模壓成相等的八菱形,足里向外斜削一刀有輕微的旋削痕跡,底足無釉,細沙底刷一層赫紅色漿料,胎質精細,薄厚適度,青花色澤淡雅,清麗,少有暈散,器物釉質肥厚,白中閃青,可見細小釉泡攢聚密集,給人以溫潤柔和之感,盞托的圖案裝飾分四層,板沿以卷草紋作邊飾,盞壁繪八組仰蓮紋,六組纏枝菊花紋,盞托中央繪有折枝牡丹紋。仰蓮紋的花葉呈螺絲狀,纏枝菊花的花瓣分兩層,外層每瓣留白邊,花蕊呈斜格線狀,每組花卉均勻排列,整個盤的修飾,構圖簡潔,格調高雅,層次清晰,線條活潑流暢,給人以恬靜舒適,超凡脫俗,賞心悅目的感覺。
從這件洪武青花纏枝花卉菱口盞托的造型上看,胎骨不及元瓷渾厚,但與永宣瓷器相比稍感厚重。質地亦比元瓷緻密,顯露出它正力圖擺脫元瓷厚重粗笨的作風,孕育著以秀美飄逸而著稱於世的明永樂瓷器造型的雛形。
盤的足徑與元代相比,大而矮,表現出從元瓷小而高的圈足形式向明瓷大而矮的圈足的發展趨勢,從而使器物的放置更加平穩,底足的旋削形式,基本上與元風格相同,可見較明顯的旋紋,但比元瓷細密,這種器足的處理方法,為以後永、宣瓷器所繼承,盤的底足部刷有一層赫紅色的漿料,這是洪武瓷的一個重要特徵,不見於其他時期的瓷器,它與元瓷和明瓷無釉砂底上自然形成的“火石紅”明顯不同。青花瓷器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最具民族特色,所謂“青花”一般是指套用“氧化鈷”這種原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施上透明釉入窯在高溫1200度以上經平穩的窯室一次燒成的瓷器。青花原料分進口原料與國產原料兩大類,國產青料發色灰暗,進口原料色澤鮮艷,從中東伊斯蘭地區進口“蘇泥勃青”因含鐵高、含錳低,在適當的火溫下燒出的青花色澤像藍寶石一樣。由於含鐵高往往會在青花顏色中出現黑色斑點,呈星點狀向外暈散,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迎光側視或用手撫摸,有凹凸不平之狀,和濃艷的青藍色相映成趣。由於青花在釉層之下,顯得深沉含蓄,給人以凝重之感。青花瓷萌生於唐、宋,成熟於元代,盛行於明、清。各朝代青花瓷器因青花用料不同,故呈色也不一樣,這也為斷定青花瓷器的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該盤的青花色澤淺淡,在青花紋飾中有明顯的深色斑點無規則的散布其中,這種小黑斑與元青花和明永樂、宣德青花的黑斑終有不同。纏枝扁菊花是洪武瓷中常見的紋飾,以扁菊作為主題紋飾在元瓷中很少見,洪武的扁菊紋呈橢圓形,花蕊作斜格線紋,花蕊外以雙線描花廓花瓣兩層,裡層不填色,外層每個花瓣的頂端和一側留有白邊,用以表現花瓣之間的間隔,使花葉每一層花廓表現得很清楚,這種扁菊花形式脫胎於元代青花瓷上的菊花紋,但元瓷上沒有二重花瓣,或無格線花蕊,或花形呈圓形,個別元代青花盤上的菊花於洪武扁菊類似,但花瓣間的留白要比洪武窄,花蕊外只以單線描輪廓,而且花葉較寬大較規則,終不能完全一樣,洪武瓷上的扁菊花紋到永、宣時就十分罕見了,所以說這種紋飾是洪武時常用的典型紋飾,這又為區分元代與明初瓷器提供了重要依據。盞托外壁的變形蓮瓣與元代比較,洪武瓷器上的變形仰覆蓮瓣邊緣只勾線而不填色,蓮瓣相互借用邊線,元代蓮瓣各自獨立,蓮瓣內常常精心描繪各種花卉如意雲頭或雜寶等,而洪武卻多見單線勾描的渦卷紋,寶相花等,永宣期間的蓮瓣紋或作雙層重疊,在外層每兩個蓮瓣之間露出裡層蓮瓣尖,或在蓮瓣內填色,完全改變了元代和明初洪武時期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