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李士達扇面畫秋溪賞月圖
- 作者:李士達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幅式:扇面畫
-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 現收藏地:故宮博物院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這幅畫採用中國藝術所特有的象徵手法,如船上蓬頂懸一素麵紗燈,點明時間是在夜晚。這種象徵性手法與中國京劇藝術中的“揮鞭即跑馬,搖槳便行船”異曲而同工,可謂中國藝術中的最為高妙之處。
作品賞析
此畫採用對應式構圖,以左下方的遊船雜樹為主景,實重而多縱向;左上方的汀岸泊舟為遠景,虛淡而多橫向。二者恰巧形成賓主對應關係。實景與遠景之間是空靈浩渺的湖水。近景中的樹木穿插錯落,或娉婷婀娜,或嶙峋瘦硬。樹葉或點或勾,相互映帶,更顯丰采多姿。其中有些樹葉已呈枯黃,顯露出初秋的季節特徵。岸邊兩株矮柳條葉低垂,暗示出這是一個無風的晴夜。遠處汀岸隱約泊有幾葉小舟,林立的桅桿恰又和汀岸的橫向形成局部的穿插對比。距近岸不遠處的湖面上有一中型敞篷涼船,船上兩位男子頭戴翅腳幞頭,著寬袍大袖,為典型的古代土人裝束。他們相視而坐,談興正濃,身旁各有一女子相伴。船頭有一船夫反向獨坐,雙手搖櫓。船旁跟隨一葉小舟,舟上之人應是隨行之仆,抱膝縮首,略有畏寒之意,反襯出主人的情致高逸、胸懷超遠。岸上樹林之中還畫有兩人,其中一個為主人看馬的圉人,展臂伸腰,倦意正濃。後面一人則蜷身抱頭,似已進入夢鄉。畫面筆墨蒼勁而清秀,人物造型筆簡而神完,水墨之外,以淡淡的花青、赭石著色,明淨素雅,別有一番神韻。
作者簡介
李士達生於約1540年,卒於1621年之後,字通甫、通父,號仰槐、仰懷、石湖漁隱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萬曆二年(1574)進士。徐沁《明畫錄》謂其“年八十,碧瞳秀腕,舉體欲仙,此以品勝者也”。善畫人物兼寫山水。繪畫題材多樣,能把文人畫與風俗畫巧妙結合,囤風獨特而有創意。
李士達為人清高。權貴求索其畫,雖重金而終不可得。萬曆年間,織造太監孫隆在吳羅集文士,眾皆屈膝盈門,獨士達長揖而出。其后土達招致尋捕,幸虧有人庇護而得以倖免。李士達著有《仰槐山水論》。其論畫曰:“山水有五美:蒼也,逸也,奇也,遠也,韻也;山水有五惡:嫩也,板也,刻也,生也,痴也。”可見深得畫理之精髓。以其畫論復觀李士達此畫,則蒼、逸、奇、遠、韻五美兼具,頗應其言。李士達主要生活在明末的蘇州地區,當時的吳門畫派隨著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遠去已成強弩之末。其時在松江和蘇州地區正是董其昌為首的華亭、蘇松、雲間三派風行的時候。董其昌與吳派所不同的是其上溯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等人的傳統,從文人的審美角度出發,把繪畫又加以提純,並旗幟鮮明地提出“南北宗論”來崇南抑北。他還強調畫中的書卷氣和含蓄性,把前人的山水形象加以簡化後,參以造化,做不似之似的組合,加強筆觸之間的相互聯繫,以突出筆墨美。這一方面使文人繪畫的特點更為鮮明,另一方面也使文入畫走向更為狹小的空間。而本圖的作者李士達雖與董其昌同時,卻能不為時風所動,不步趨松江派的秀潤簡淡,於南宗之外兼及北宗畫法,依然堅持吳派“亦利亦行”的特色,畫面氣象俊朗,殊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