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爵,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鄭國公常茂,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信國公湯和,潁國公傅友德,越國公胡大海,泗國公耿再成,蔡國公張德勝,梁國公趙德勝,濟陽郡公丁普郎,河間郡公俞廷玉,鄖國公廖永安,東海郡公茅成,虢國公俞通海,濟國公丁德興,天水郡公嚴德,姑孰郡公陶安,樂浪公濮英,涼國公藍玉,蘄國公康茂才,郢國公馮國用,侯爵,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淮安侯華雲龍,濟寧侯顧時,長興侯耿炳文,臨江侯陳德,鞏昌侯郭興,六安侯王志,滎陽侯鄭遇春,平涼侯費聚,江陰侯吳良,靖海侯吳禎,南雄侯趙庸,德慶侯廖永忠,南安侯俞通源,廣德侯華高,營陽侯楊璟,永嘉侯朱亮祖,臨川侯胡美,東平侯韓政,宜春侯黃彬,宣寧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陸聚,永城侯薛顯,西平侯沐英,安慶侯仇成,永平侯謝成,鳳翔侯張龍,安陸侯吳復,宣德侯金朝興,懷遠侯曹興,靖寧侯葉升,景川侯曹震,會寧侯張溫,雄武侯周武,定遠侯王弼,崇山侯李新,普定侯陳桓,武定侯郭英,鶴慶侯張翼,航海侯張赫,舳艫侯朱壽,海西侯納哈出,全寧侯孫恪,越巂侯俞淵,東丘郡侯花雲,高陽郡侯王鼎,太原郡侯許瑗,太原郡侯王道同,南陽郡侯葉琛,忠節侯張子明,高陽郡侯韓成,潁上郡侯陳兆先,下邳郡侯余昶,潁川郡侯陳弼,東海郡侯徐公輔,京兆郡侯宋貴,汝南郡侯昌文貴,隴西郡侯李信,太原郡侯王勝,清河郡侯李志高,隴西郡侯李繼先,彭城郡侯劉齊,天水郡侯趙國旺,永義侯桑世傑,燕山侯孫興祖,安遠侯蔡仙,東勝侯汪興祖,廬江侯何德,霍山侯王簡,臨沂侯王真,汝陰侯高顯,富春侯蘇世,合浦侯陳清,東海侯陳文,英公侯於顯,昌樂侯丘廣,伯爵,誠意伯劉基,東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廣洋,天水郡伯趙天麟,隴西郡伯牛海龍,安定郡伯程國勝,太原郡伯王咬住,縉雲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孫虎,譙郡伯戴德,
公爵
魏國公徐達
(1332年-1385年)元朝末年參加了
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
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
張士誠。旋即出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
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鄂國公常遇春
(1330年—1369年)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歸附
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鄭國公常茂
(?-1391)明朝開國名將
常遇春長子,其蔭父功,繼承鄭國公爵位。據《明宋文憲公濂奉敕撰開平王神道碑並序》中說道:妻定遠藍氏,封開平王夫人。子男三人,曰茂、曰升、曰森,皆朱元璋所賜名。因為常茂與馮勝為子婿關係,在軍營常茂多不受約束。當時納哈出投降,在酒宴時,因得知納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傷納哈出,導致納哈出部潰散。馮勝因此上奏常茂激變,兩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朱元璋收馮勝兵權,並安置常茂到龍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
韓國公李善長
(1314年~1390年)
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
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時年七十七歲。南明弘光政權追謚“襄愍”
曹國公李文忠
(1339年-1384年)明太祖
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十二歲時,母親曹國長公主就去世了,父親
李貞帶著他輾轉亂軍之中,二年之後才在滁州見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見到李文忠,十分喜愛,便將他收為養子,跟隨自己姓朱。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為諸將之首。朱元璋對李文忠十分寵信,常派他監軍隨將領出征。文忠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複姓李。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又詔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兼主管國子監,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謚“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裡,位次第三。賜葬鐘山。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繼承曹國公爵位
。宋國公馮勝
(?—1395年)元末時期,隨兄長
馮國用投靠朱元璋,帶兵征討四方,建立明朝,頗有功績,洪武二十年(1387年),馮勝擔任大將軍,帶領傅友德、藍玉等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地區的殘餘勢力,受封宋國公,“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因為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會見馮勝而被朱元璋嚴懲。後來因“勝功最多”,遭太祖猜忌,受召還京。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馮勝遭到無罪賜死,死後沒有進入功臣廟。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封寧陵王,諡號“武壯”
衛國公鄧愈
(1337-1377年)16歲領兵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萬餘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朱元璋賜其名為鄧愈。跟隨朱元璋渡過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徽當塗)、集慶(今江蘇南京),直取鎮江,屢立戰功,升為廣興翼元帥。後轉戰浙西,屢敗元軍。累積軍功屢次升官,歷任僉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諭德。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備,嚴於治軍,善撫降者,功著一時。1370年(洪武三年),鄧愈跟隨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隊,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病逝於壽春(今安徽壽縣),追封為寧河王,諡號“武順”。
信國公湯和
(1326年-1395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在隨朱元璋渡長江、占集慶、取鎮江的諸戰中屢破元軍,累功升統軍元帥。至正十七年(1357年),鎮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為征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爾後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獲占據延平的陳友定。又隨徐達率軍征今山西、甘肅、寧夏等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國公。洪武十七年(1385年),巡視海防。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後設衛所城59處﹐使倭寇不得輕入。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還鄉,賜第鳳陽。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追封東甌王,諡號“襄武”。
潁國公傅友德
(?~1394年)元末時期,參加紅巾軍(劉福通)起義。率部歸順朱元璋,屢立戰功,從偏裨升為大將,多次帶兵大勝元軍,平定甘肅、四川、貴州、雲南,冊封潁國公,太子太師。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受到猜忌,坐事賜死。
越國公胡大海
(?-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七日,部將蔣英邀請胡大海前往八詠樓,視察士卒演習,大海不疑有他,欣然前往,未上馬時,有苗將鐘矮子跪於馬前稱“蔣英欲殺我!”胡大海未及回答,即被蔣英以鐵錘打死,次子胡關住同時被殺,耿再成亦死。朱元璋取杭州之後,殺死蔣英,血祭胡大海,並作文以祭。
明朝建立後,特贈光祿大夫,追封越國公,諡號“武莊”
泗國公耿再成
(?—1362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耿再成投奔朱元璋。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大敗元軍。至正十九年(1359年)十一月,攻克處州後留守處州。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處州苗族降將叛亂,為叛軍所殺,朱元璋聽聞後,十分惋惜,為其立廟祭祀,將其衣冠改葬於金陵聚寶山,追封為高陽郡公
蔡國公張德勝
(1331年—1360年)出身巢湖水軍。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隨廖永安等人投奔朱元璋,此後主要參與了對陳友諒的戰爭。至正十九年(1359年)三月,大敗趙普勝,三戰三捷,立下平生最大戰績。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於龍灣之戰中總領水軍,追擊敗軍至採石,戰死。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追贈張德勝為光祿大夫、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追封蔡國公。 洪武三年(1370年),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洪武六年(1373年),追謚“忠毅”。
梁國公趙德勝
(1325年—1363年)初為元朝義兵將領。至正十三年(1354年),投奔朱元璋,屢立戰功。至正十五年(1356年),隨朱元璋南渡長江作戰,官升中翼左副元帥。至正二十年(1360年),參與龍灣之戰,升任後翼統軍元帥。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任江南行樞密院事,鎮守南昌,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保衛南昌的戰鬥中,率軍守衛城門時為弓弩所射殺,時年三十九歲。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命建忠臣祠於江西南昌以祭祀諸功臣,以趙德勝為首。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配享太廟。
洪武六年(1373年)追謚“武恆”。
濟陽郡公丁普郎
(?—1363年)鄱陽湖戰歿。
河間郡公俞廷玉
朱元璋準備奪取江南地區時,苦無舟船,天塹難渡。他帶領水軍來投。並攻取太平等地,協助朱元璋建立了根基。後戰死,追封河間郡公。
鄖國公廖永安
(1320年—1366年)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廖永安率巢湖水軍投靠朱元璋,此後屢立戰功。至正十七年(1357年),隨徐達收復宜興,深入太湖時為吳將呂珍所敗,被俘。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在囚牢中逝世,死後,朱元璋為之痛哭,並親自寫文祭奠,配祭功臣廟。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平定張士誠,將廖永安安葬於巢,並在郊外迎祭。
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下令於雞籠山築壇,祭奠廖永安。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又於雞籠山祭奠。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追謚其武閔。
洪武九年(1376年),又加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不久又改封為鄖國公。
東海郡公茅成
(?-1366年)茅成在和州跟隨朱元璋部隊,隸屬於常遇春麾下。攻破太平府,授萬戶。後跟隨大軍平定常州、寧國、衢州、金華,升任太平興國翼元帥。後攻破安慶、援助安豐、攻占武昌,遷武德衛正千戶,升任指揮副使。此後攻占贛州、安陸、襄陽、泰州,皆有功。後跟隨徐達進攻平江,焚燒張士誠船。在攻打蘇州婁門時候,與張士誠部隊短兵相接,後戰死。贈鎮國上將軍、僉大都督府事護軍、東海郡公,祀功臣廟。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追贈“武烈”。
虢國公俞通海
(1330年—1367年)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俞通海率巢湖水軍投奔朱元璋,此後隨朱元璋南渡長江作戰,屢敗元軍。至正二十年(1360年),參與龍灣之戰,擊退陳友諒。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參與鄱陽湖水戰,解救朱元璋,焚燒陳友諒舟船,立下首功。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隨軍攻打張士誠,並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了包圍平江的戰鬥,在進搗桃花塢時中流矢,傷勢嚴重,不日身亡,年三十八歲。
洪武三年(1370年),改封虢國公,謚忠烈 ,殺身報國曰忠,戎業有光曰烈。
洪武九年(1376年),加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柱國 。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俞通海三代皆封公爵。
濟國公丁德興
(1327年—1366年)於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靠朱元璋,大破洪山寨,後屢建戰功。至正十五年(1355年),隨軍渡江,分兵攻取溧水、溧陽。至正十七年(1357年),攻克宜興,封鳳翔指揮使。後參與了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的戰鬥,在圍困平江時去世,贈都指揮使。
洪武元年(1368年),追封濟國公,列於功臣廟。 丁德興後裔聚居山東青州,藏有《益都丁氏族譜》,記載丁德興祖先由魯穆國而來。
天水郡公嚴德
明開國時濠州人,一作太平人。從朱元璋起兵,積功為海寧衛指揮。吳元年從朱亮祖攻方國珍,在台州陣亡。洪武二年追封為天水郡公。
姑孰郡公陶安
(1315年~1368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陶安任江西省參知政事,治理有方,軍民誠服。不久染病,仍擬草本時務十二事上表朝廷,九月卒於任上。明太祖朱元璋親致祭文,遣使弔唁,謚封“姑孰郡公”
樂浪公濮英
(?—1387年)初為百夫長,升至西安衛指揮。洪武二十年(1387年),隨馮勝北征,回師時率軍殿後,中元軍埋伏,力戰不能突圍,被俘後剖腹自殺,追贈金山侯。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進贈樂浪公,封其子濮璵為西涼侯
涼國公藍玉
(?―1393年)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午封永昌侯,祿襲同前。十七年四月壬午予世侯,加祿五百石。二十一年十二月壬戌進封公,加祿五百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謀反罪被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究其黨羽,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
蘄國公康茂才
(1313年-1370年)康茂才早年聚兵保鄉里,被元朝封為淮西宣慰使、都元帥,後率部投降朱元璋,授秦淮翼水軍元帥,鎮守龍灣,又任都水營田使,率軍屯田。後隨平陳友諒、張士誠,累功至大都督府同知兼太子右率府使。他在明朝建立後,隨徐達北伐,留守陝州。
洪武三年(1370年),康茂才隨軍奪取興元,回師途中病逝,追封蘄國公,諡號“武義”。
郢國公馮國用
(1324-1359年)元朝末年,聯合馮勝結寨自保,歸附朱元璋,建議“取金陵以為根本”,頗受信任。渡江之後,受命掌管親兵,委以心腹之任。多立戰功,累遷親軍都指揮使。
至正十九年(1359年),去世,時年三十六歲。
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郢國公。
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謚“武翼”。
侯爵
延安侯唐勝宗
(1335—1390)洪武三年(1370)冬,封為延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但是後期因擅馳驛騎,被削去爵位,降職為指揮。洪武二十三年,因是胡惟庸同黨而被殺,削去了爵位
吉安侯陸仲亨
(1336年—1390年)至正十三年(1353年),為朱元璋所招攬,加入起義軍。至正十五年(1355年),隨朱元璋渡江,此後參與了平定陳友諒的戰鬥。洪武元年(1368年),率軍同廖永忠平定廣東。
洪武三年(1370年)十月,封為吉安侯。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死。。
江夏侯周德興
(?—1392年)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二十五年八月己未以罪誅,爵除。
淮安侯華雲龍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一,勛祿同前。七年六月癸亥自北平召回,道卒。
濟寧侯顧時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二,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十二年十一月甲寅卒。追封滕國公,謚襄靖。
長興侯耿炳文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三,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永樂二年以嫌自殺,除。
臨江侯陳德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四,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十一年十一月壬辰卒。追封杞國公,謚定襄。
鞏昌侯郭興
一名子興,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五,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十七年十一月癸酉卒。追封陝國公,謚宣武。
六安侯王志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六,勛號同前,祿九百石。七年八月加祿至二千五百石。十九年八月己亥卒。追封許國公,謚襄簡。
滎陽侯鄭遇春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七,勛祿,加祿皆同王志。二十三年坐胡黨死,除。
平涼侯費聚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八,勛號同前,祿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加祿千石。坐胡黨死,除。
江陰侯吳良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九,勛號同前,祿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加祿千石。十四年十一月丁未卒。追封江國公,謚襄烈。
靖海侯吳禎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勛祿,加祿同吳良。十二年卒。追封海國公,謚襄毅。
南雄侯趙庸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一,勛祿,加祿同前。二十三年坐胡黨死,除。
德慶侯廖永忠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二,勛祿,加祿同前。八年三月甲申卒。
南安侯俞通源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三,勛祿,加祿同前。二十二年三月戊戌卒。附黨事發,以死不問,爵除。
廣德侯華高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四,勛號同前,祿六百石。四年四月乙未卒。追封巢國公,謚武莊,無子,爵除。
營陽侯楊璟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五,勛號同前,祿一千五百石。七年加祿千石。十五年八月乙巳卒。追封芮國公,謚武信。
永嘉侯朱亮祖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七,勛祿,加祿同楊璟。十三年九月庚寅坐罪死,爵除。
臨川侯胡美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豫章侯,第二十九,勛祿,加祿同楊璟。十三年四月乙丑改封臨川。十七年有罪賜死,爵除。
東平侯韓政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勛祿,加祿同前。十一年二月癸亥卒。追封鄆國公。
宜春侯黃彬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一,勛祿,加祿同王志。二十三年坐胡黨死,爵除。
宣寧侯曹良臣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二,勛祿同王志。五年六月甲辰歿於陣。二十三年甲申追封安國公,謚忠壯。
汝南侯梅思祖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三,勛祿,加祿同王志。十五年十月壬午卒。已,坐胡黨除。
河南侯陸聚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四,勛祿,加祿同前。已,坐胡黨死,除。
永城侯薛顯
洪武三年十二月戊辰封,以罪安置海南。已,召還,該祿一千五百石。二十年九月癸巳卒于軍。追封永國公,謚桓襄。無子。後追論胡黨,以死不究,除。
西平侯沐英
洪武十年十月戊午封,祿二千五百石,世襲。二十五年六月丁卯卒於雲南。十月己巳追封黔寧王,謚昭靖。
安慶侯仇成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午封,祿二千石,世襲指揮使。十七年四月壬午予世襲,加祿五百石。二十一年七月辛巳卒。追封皖國公,謚莊襄。
永平侯謝成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仇成。二十六年坐累卒。
鳳翔侯張龍
洪武十二年封,祿襲同前。後予世襲,加祿五百石。三十年卒。
安陸侯吳復
洪武十二年封,祿襲同前。十六年十月己亥卒。追封黔國公,謚武毅,加祿五百石,世襲。
宣德侯金朝興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十五年七月丙子卒。追封沂國公,謚武毅。十七年予世襲,加祿五百石。
懷遠侯曹興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二十六年坐藍玉黨死,除。
靖寧侯葉升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二十五年八月丙子坐胡黨誅。
景川侯曹震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二十六年坐藍黨誅。
會寧侯張溫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二十六年坐藍黨誅。
雄武侯周武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二十三年三月庚午卒。追封汝國公,謚襄勇。
定遠侯王弼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十七年四月加祿至二千五百石。二十七年十二月己亥卒。
崇山侯李新
洪武五年十二月己卯封,祿一千五百石。二十八年九月戊戌以罪誅。
普定侯陳桓
洪武十七年四月壬午封,祿二千五百石,世襲。二十六年坐藍黨死,除。
武定侯郭英
興弟。洪武十七四月封,祿二千五百石,世襲。永樂元年二月甲子卒。追封營國公,謚威襄。
鶴慶侯張翼
洪武十七四月封,祿襲同前。二十六年坐藍黨誅。
航海侯張赫
洪武二十年十月戊申封,祿二千石,世襲。二十三年八月甲子卒。追封恩國公,謚莊簡。
舳艫侯朱壽
洪武二十年十月封,祿襲同前。二十六年坐藍黨誅,除。
海西侯納哈出
洪武二十年九月以元降將封。二十一年七月辛丑卒于軍。
全寧侯孫恪
興祖子。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戊辰封,祿二千石,世襲。坐藍黨死,除。
越巂侯俞淵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戊午封,祿二千五百石,世襲。五月戊辰削爵,放還里。建文初,召還,戰歿白溝河。永樂初除。
東丘郡侯花雲
庚子閏五月,太平死事。
高陽郡侯王鼎
同前。
太原郡侯許瑗
同前。
太原郡侯王道同
處州死事。
南陽郡侯葉琛
壬寅三月死祝康宗之難。
忠節侯張子明
癸卯六月,南昌死事。
高陽郡侯韓成
癸卯七月,鄱陽湖戰歿。
潁上郡侯陳兆先
同前。
下邳郡侯余昶
同前。
潁川郡侯陳弼
同前。
東海郡侯徐公輔
同前。
京兆郡侯宋貴
同前。
汝南郡侯昌文貴
同前。
隴西郡侯李信
同前。
太原郡侯王勝
同前。
清河郡侯李志高
同前。
隴西郡侯李繼先
南昌戰歿。
彭城郡侯劉齊
同前。
天水郡侯趙國旺
同前。
永義侯桑世傑
伐吳戰歿。癸卯十月追封。
燕山侯孫興祖
洪武三年北征戰歿。謚忠愍。
安遠侯蔡仙
洪武三年九月追封,謚武襄。
東勝侯汪興祖
洪武四年四月伐蜀戰歿。十二月追封,予世爵。以子幼,停襲。
廬江侯何德
洪武十四年七月卒。追封,謚壯敏。
霍山侯王簡
洪武十三年五月卒。追封。
臨沂侯王真
洪武十三年七月卒。追封,謚桓義。
汝陰侯高顯
洪武十三年九月卒。追封,謚武肅。
富春侯蘇世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卒。追封,謚忠勇。
合浦侯陳清
洪武十五年三月卒。追封,謚崇武。
東海侯陳文
洪武十七年十月卒。追封,謚孝勇。
英公侯於顯
洪武二十年十二月卒。追封,謚襄武。
昌樂侯丘廣
洪武十一年五月卒。以文臣追封,謚景成。
伯爵
誠意伯劉基
(1311年-1375年)洪武三年十一月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八年四月丁巳卒。二十三予世爵。
正德八年十二月追贈太師,諡文成。
東莞伯何真
洪武二十年七月封,祿一千五百石,世襲。二十一年三月己卯卒。
徽先伯桑敬
世傑子。洪武二十三年九月壬寅封,祿一千七百石,世襲。已,坐藍黨誅,除。
忠勤伯汪廣洋
(? ~1379)年少時跟隨太祖朱元璋起義反元,被朱元璋聘為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參與常遇春軍務。明朝建立後,先後擔任山東行省、陝西參政、中書省左丞、廣東行省參政、右丞相職務。受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劉基案牽連,被朱元璋賜死
天水郡伯趙天麟
癸卯,臨江死事。
隴西郡伯牛海龍
生卒年月不詳,湖北荊門人朱元璋紅巾軍起義中一員部將。至正17年陳友諒攻打洪都(今江西南昌)時。朱文正(朱元璋之侄)派他駐守橋布。在幫助鄧愈守城時不幸陣亡。
安定郡伯程國勝
(生卒年不詳)朱元璋部下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在鄱陽湖戰死,後追封安定郡伯。到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追封開平王
太原郡伯王咬住
(?—1363年)朱元璋早期部將,隨同朱元璋攻打天下,在鄱陽湖水戰中戰死,後追封太原郡伯。
縉雲郡伯胡深
(1313年-1365年)早年與章溢同為元將,深擁龍泉、慶元、松陽、遂昌四縣鄉兵,隨從石抹宜孫對抗農民起義軍。至正十九年(1359)冬,朱元璋命胡大海部取處州,石抹宜孫戰敗,胡深欲閉關固守,遭四縣士民逼,乃解甲出見胡大海。後鎮守處州,多次擊敗張士誠等勢力的進犯,被朱元璋稱為“浙東的屏障”。
龍鳳十一年(1365)一月,胡深從朱亮祖伐福建陳友定,陷伏兵包圍圈,馬失前蹄,被執持遇害,終年五十二歲。追封為縉雲郡伯
康安郡伯孫虎
洪武五年(1372)隨副將軍李文忠北征,由東道入應昌,至落馬河今(內蒙古赤峰市北英金河及其上游陰河)與元兵戰死。
追封康安郡伯。
譙郡伯戴德
洪武四年二月卒。追封,世襲指揮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