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橋(德州市明月橋)

明月橋(德州市明月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在德州市中心有一處風景秀麗的新湖公園,公園裡有一座有名的小橋叫明月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月橋
  • 地區:德州市
  • 位置:新湖公園內
  • 建立時間:1987年
簡介,作用,攸縣明月橋,

簡介

明月橋建於是1987年
婀娜多姿的垂柳,碧玉般的湖面,玲瓏清秀的假山,彩虹般的明月橋,火紅的世紀風雕塑。五湖連體、水面開闊、水質清澈的新湖,掩蔽在景區中心,為全部景區增長了多少柔情與嬌媚。遊興即來,蕩舟湖上,劈面清新氛圍沁民氣脾;岸邊觀景,舉目遠眺,所及之處絕色風物美不勝收。

作用

明月橋帶動了周邊地區的商業、旅遊等事業的大發展,為促進交流,形成新的城市景觀做出了貢獻。新湖風景區的發展,更使該橋成為景區內不可替代的交通要道。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後,明月橋依然擔負著歷史的重任,為德州市的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行使著自己的使命。
明月橋

攸縣明月橋

明月橋,地處大橋明月村。南宋寶慶三年(1227),明月橋由陳壽卿為首修建。半圓形的石拱橋全部是花崗岩結構,跨徑11.4米,橋長10.98米,寬4.68米,高5.57米。造型考究,工藝精良,迄今近800年之久,一直完好地凌空跨越在沙河源頭的明月江上游,是同治版《攸縣誌》記載的縣境內86座橋中建得早而未重修的四座古橋之一。
明朝,大學士李東陽在《月橋詩序》中就這樣寫道:“攸邑之東北八十里有山焉,奇聳峻拔,每月出則見其巔,登高而眺,一白萬頃,景象澄澈,得月之高,故名曰明月山。山之麓有橋,橫亘溪間,其長可數丈,憑空而步,左右顧盼,水光滉漾,與月上下,四無津涯,得月之廣。登茲山者必於茲,故亦曰‘明月橋’”。
明月橋,原是通往醴陵、湘潭(今株洲縣)的必經之橋,素有“一橋連三縣”之說。據史料記載:1852年,太平天國西王蕭朝貴率起義軍進入湖南後,連克道州、桂陽、安仁、攸縣,經此橋北進醴陵,連破清軍營盤多座,殺死清將數十人、清兵2000餘人,繳獲彈藥4000餘擔。民國七年(1918),護法軍劉建藩率領的南兵,途徑此處追擊張敬堯(北洋軍閥)的東路北兵。
明月大橋人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26年,共產黨員劉振國偕同蔡會文從長郡中學回鄉,住在距明月橋6華里的大塘寺,從事社會調查和宣傳,引導農民組織農會向封建剝削制度進攻。1927年,為了反對劊子手羅勛南的大屠殺,明月大橋農民以楊鳳樓、賀筱風、孟宗一為首,與醴陵南四區聯繫,舉行了“攸北暴動”。次年春,在坪陽鹽亭山,用大刀、梭標、鳥銃、松樹炮,向羅勛南軍隊展開了激烈的阻擊戰。血染山崗,毫不畏懼。羅被擊敗後又增兵反撲過來,大叫血洗明月大橋,一次砍殺農民17人。楊鳳樓被抓後挖去心肝,賀筱風被嚴刑折斷肋骨後槍殺,從北京大學畢業回鄉的寧新宗因反對這暴行而遭毒藥暗害。1930年9月,劉振國隨譚震林等率領的紅十二軍回攸縣後,為組織茶、攸、蓮三縣蘇維埃而留下工作,竟在萬新橋被“攸縣保全大隊”突然包圍擊傷,被砍頭示眾。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精神,一直激勵著明月大橋人民奮發圖強、積極進取。
明代舉人彭澤曾賦一首五絕《明月橋》,詩云:“橋上明月鄉,橋底波光清。波光與明月,蕩漾魚龍吟。”700餘年來,明月橋從未復修,至今完好如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