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徵明行書致張石渠書札卷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書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文徵明行書致張石渠書札卷
- 館藏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所屬年代:明
- 類別:書法、繪畫
- 材質:紙
- 藏品編號:48451
- 質量範圍:<0.01kg
- 文物級別:一級
- 文物來源:撥交
- 完殘程度:殘缺
- 入藏時間:1949年10月1日-1965年
- 規格尺寸:長371cm;寬27.2cm
明文徵明行書致張石渠書札卷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書法。
明文徵明行書致張石渠書札卷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書法。...
《文徵明致吳愈尺牘》是2009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明)文徵明。內容簡介 本書十通尺牘均系文徵明寫給其外舅父吳愈的函札,因此,也有一致吳參政十札冊」之稱。據方家考證,這十通書札為書家三十五歲至五十五歲間書寫。此十札冊,書心縱二十三厘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冊後有王樨登、張鳳翼等眾多...
若不靠文筆書札來實現自我,還有什麼成就呢?好比短命的蜉蝣,羽衣鮮亮,雖然活不久,亦為人所憐。我有朝一日完成願望,就是到地下去見先君子,使後世人也知道這世界曾經有個叫唐寅的。歲月不久,人的壽命你飛霜一樣短暫,怎么能自己失落在塵世中,屈身低眉,以偷得些須溫飽,使朋友議論我生來是乾什麼的?後人...
《趙孟頫墨跡精品選25:致中峰明本尺牘十一札》收趙孟頫致中峰明本尺牘十一札,管道升致中峰明本尺牘一札,趙雍書中峰明本作懷淨土詩帖,後有趙子俊、祝允明、董其昌等人題跋。此件流傳有緒,曾經文徵明、文彭、黃琳、項元汴、安岐等人遞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在趙孟頫的十一通書札中,“俗塵帖”縱三十一點三厘米...
近代曾熙行書軸 近代王震臨蘇東坡詩行書軸 近代寶熙七言行書聯 近代張伯英七言行書聯 近代溥侗七言行書聯 近代錢名山七言行書聯 近代趙叔孺七言行書聯 近代戚牧十言行書聯 近代胡樸安行書橫披 近代王禔八言篆書聯 近代王禔八言隸書聯 近代王禔七言隸書聯 近代王禔八言篆書聯 近代譚延闓七言行書聯 近代弘一書札 ...
明朝時期:張弼《草書詩軸》、唐寅《行書七律詩軸》、祝允明《落花詩》、文徵明《行書詞卷》《草書七絕》、董其昌《秋聲賦》、徐渭《墨葡萄圖》、張瑞圖《五言律帖》、王鐸《擬山園帖》、倪元璐《舞鶴賦》清朝時期:傅山《草書詩軸》、石濤《梨花圖》鄭板橋書法、劉墉《信札手跡》、翁方綱《致貞盦書札》歷史觀 ...
張瑞圖行書前後赤壁賦冊 張瑞圖
1.此帖為致薛紹彭或劉涇書札,無確實記載。推此二人乃以二人致漣水詩信甚多之故。劉涇,字巨濟,一字濟震,號前溪,簡州安陽人。熙寧六年進士,王安石薦其才,為經義所檢討。元符末官至職方郎中。善作林石槎竹,作文務為奇詭語,好進取,常為人排斥,屢躓不伸。卒年五十八。有前溪集五卷,不傳[22]。2....
此外還有文徵明家書卷、董其昌書法、黃道周書札卷和等明清名人書法。翁同龢也是晚清重要的書法家。翁萬戈先生藏翁同龢墨跡很多。他還藏有翁同龢自用印約四十餘方。翁先生所藏的印章中有不少出自清末著名篆刻家(如吳昌碩、金城、王冰鐵等)刀下,印石也相當精美。校訂了《翁同龢日記》。個人經歷 這個家庭最著名的...
陳兼與還說:“先生書札特精且勤,友朋有書必覆。或簡短數行,或連篇累牘。文字高古,有六朝人風格。而小行草筆精墨良,疏落有致,每令人愛不釋手,得之者珍如拱璧。簡札散布人間頗多,有以學問商榷詩詞酬唱者,即素未識面,亦未嘗不予裁答。”這些都是真實中肯的評價。 趙熙學一家成一家,食古能化,化能...
王世懋、王世貞、張孝思題跋,以及乾隆皇帝的題跋和題詩。另王世貞致當時收藏者陳從訓書札亦裝裱卷後。此卷在金末元初時曾經郭仲實收藏,明代曾歸鄭達、李東陽、陳從訓、張孝思等人遞藏,清初曾為張應甲、季振宜、梁清標、蔣溥、安儀周等所得,乾隆時入清內府。流傳有緒,鈐諸家鑑藏印記數十方。《平生壯觀》、《...
八十年代末,朵雲軒堅持原則,熱忱滿足博物館的需要,向上海博物館提供了八十餘件明清書畫、書札,被傳為美談。其中不乏精品,有宋趟汝愚《新秋帖頁》、元無款《重山殿閣圖軸》,明人各家書札冊,明文徵明《行書西苑詩十首卷》、倪元潞《行書五言詩軸》、張翼《楷書論書詩頁》、徐有貞《行書別後帖頁》,清王...
宋吳琚壽父帖 元趙孟鉍東坡詩帖 元趙孟釤江疊嶂詩 元趙孟釕神圖跋 元趙孟瞽羊圖跋 元越孟鉍札 元鮮于樞行書跋 元鮮于樞論草書帖 明宋克書孫過庭書譜 明祝允明永貞行 明文徵明永貞行 明文徵明答陳汝玉書 明董其昌試墨帖 明董其昌尺牘 明黃道周洗心詩 明張瑞圖後赤壁賦 明王鐸草書詩卷 書家小傳 ...
《腳氣帖》是北宋書法家蔡襄創作的一幅書法作品,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作品介紹 《腳氣帖》是一封信札,全帖曰:“仆自四月以來 輒得腳氣發腫 入秋乃減 所以不辭北行 然於湖山佳致未忘耳。”《石渠寶笈初編》著錄之《宋諸名家墨寶冊》,蔡書《腳氣帖》為其中之一幅。原跡曾刊於《故宮周刊》合訂本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