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人形圖

明堂人形圖

歷史由來《明堂人形圖》乃中醫針灸著作,見於《新唐書·藝文志》,已佚。《明堂人形圖》的作者為唐代甄權,其在針灸方面的造詣頗深,兼通藥治。除了是《明堂人形圖》的作者外,甄權還著有《針經鈔》、《針方》、《脈訣賦》、《藥性論》等中醫著作,可惜均已亡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堂人形圖
  • 類型:中醫針灸著作
  • 作者甄權
  • 時代:唐代
  • 其他:《脈訣賦》、《藥性論》
成書故事,書記修訂,

成書故事

關於《明堂人形圖》的成書,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全歸功於官方主持修訂者李襲譽親身經歷的一次針灸“奇蹟”。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河南,命李襲譽“出鎮潞州”。當時一些醫生被朝廷聘為“徵士”,臨時隨軍但無官職,類似於今天的“志願者”。其中一個徵士叫甄權甄權是隋末唐初著名的醫生,尤善針灸。
當時甄權正好完成了他的得意之作《明堂人形圖》,拿給李襲譽看。可惜李襲譽對針灸全無認識,沒有引起重視。不過之後發生的一件事,令李襲譽甄權及其《明堂人形圖》的態度轉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彎。
深州刺史成君綽突然患病,脖子腫大、喉管閉塞,一粒米都咽不下去。李襲譽立刻命甄權診視,甄權“針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頃,氣息即通,明日即飲嘬如故。”
自此,甄權的《明堂人形圖》聲名大噪,並在隨後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肯定。皇帝下令由李襲譽牽頭,加上承務郎司馬德逸、太醫令謝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將甄權的《明堂人形圖》加以校訂。

書記修訂

公元630年,《明堂針灸圖》修訂完成,送呈御覽。唐太宗仔細看了這本書,發現人體背部為五臟經絡孔穴集中之處。聯想到唐律中笞刑要鞭打罪人的背,唐太宗決定,以後笞刑不得鞭笞罪犯的背部。
唐代是中醫學的大發展時期,而甄權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對於中醫學尤其是針灸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是其編纂的《明堂針灸圖》,對後世影響尤大,可惜已經亡佚,只能從《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中醫著作中窺其一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