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官窯青花大龍缸,大龍缸,即形制巨大的瓷缸,它因周身飾龍紋而得名。根據其主題紋飾的不同,可分為龍紋缸、獅紋缸、海藻魚紋缸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嘉靖官窯青花大龍缸
- 口徑:49.5
- 底徑:36.5
- 通高:45.5
明代嘉靖青花龍缸的缸體大都碩大周正,風格敦厚古樸,色澤濃翠艷麗,其青花比永宣青花明快,較正德青花亮麗,比成化青花濃艷。因而它既專一多能,又結實耐用;既優雅圓潤,又賞心悅目。歙縣博物館現藏有兩件帶“大明嘉靖年制”款的青花大龍缸,它們是該館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當地農村徵集入藏的。現分別介紹如下:
明嘉靖青花雙獅戲球紋大缸,腹圍174.5厘米,重68.6斤。(圖1-圖6)該件獅紋缸為直口、短頸、深弧腹、腰微收、平底。口沿處飾卷草紋;頸部及近底處飾花邊,內繪雲紋、圓珠紋;腹部飾雙獅戲球紋、如意飄帶紋,隙間襯以雜寶紋。其主體紋飾為雙獅戲球紋,上繪兩組獅子雙眼圓睜,張口露齒,毛髮橫飛,矯健威猛。兩組獅子一前一後、一正一反,其中一組獅子圍著繡球在相互嬉戲。缸體上部有長7厘米、寬3厘米的方框,內書單行“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青花楷書款,字型古樸端正。此缸造型雄渾大氣,繪圖精美細膩,釉質肥厚泛青,青花發色藍中泛紫,傳世少見,具有很高的欣賞收藏價值。只惜保存不當,致使其中一段鑲接處剝釉斷開,成為兩節。
明嘉靖青花雙龍搶珠紋大缸,口徑48、底徑35.5、通高42.5、腹圍160厘米,重57.6斤(圖7-圖11)。該件龍紋缸為直口、短頸、深弧腹、腰微收、平底。口沿處飾卷草紋;頸部及近底處飾一圈花邊,內繪圓珠紋,旁傍有雲紋。缸腹部飾雲龍紋、蓮紋、寶珠紋;腹部主體紋飾為雙龍搶珠,上所繪兩條巨龍,一龍戲珠在前,一龍緊隨其後,相互追逐而行。它們昂首曲頸,怒目圓睜,四肢強勁有力,五爪呈風車狀,勾爪鋒利;雙龍升騰於雲海間,似在嬉戲,又似在興雲布雨,展現出威武姿勢,盡顯皇家氣派。缸體上部有長9厘米、寬2.3厘米的方框,內書單行“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青花楷書款,款識書寫規整。此缸形體碩大,畫工精緻,色澤濃翠艷麗,具有明嘉靖青花官窯瓷器的時代特徵。只惜保存不當,以致缸體出現裂紋和剝釉現象。
明代大龍缸的燒制工序複雜,技術難度大。為滿足宮廷的需要,御窯場內專設龍缸窯,配備掌握龍缸燒造技術的龍缸匠,還有畫匠和各種夫役,來專門燒制大龍缸。首先需要3到5名工匠分段拉坯,然後將缸坯鑲接在一起,再經過修正、定型,缸坯才算做好。入窯後,火候難掌握,稍有不慎缸體就會開裂,因此成品率低,當時就有十窯九不成之說。據《景德鎮陶錄》中記載:“缸窯,明廠有龍缸窯。燒時溜火七日,然後緊火二日夜,封門又十日,窯冷方開。每窯約用柴百三十摃,遇陰雨或有所加。有燒通青雙雲龍寶相花缸、青雙雲龍缸、青雙雲龍蓮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龍四環戲潮水大缸、青花魚缸、豆青色瓷缸等式。”也就是說燒制一口大龍缸,要用整整19天時間才能燒製成。明朝王世懋在《窺天外乘》中描述:“嘉靖間,回青雖盛,鮮紅土用絕,燒法不如前,而上命燒大缸,比入火,十無二三完好者,坐是為虛費甚鉅,而人莫敢言。”景德鎮御窯廠窯工們因燒不成龍缸,遭到朝廷的重罰,甚至丟掉性命,反而招來殺身之禍,據記載,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督工大臣的監督下,龍缸窯燒出了12口大龍缸,督工大臣準備返京領賞,臨行前,他擺下酒宴,請來燒製成龍缸的窯工,席間,他問窯工“匠師燒制青花瓷器,藝高技絕,勞苦功高,我走後,朝廷若另派他人督工,是否能燒出更好的瓷器?”窯工沒有明白大臣這句話的意思,便回答說:“藝無止境”。督工大臣聽罷,便暗中派人在窯工的酒杯中下毒,將其毒死,以阻止新任督工接手後,燒出更好的龍缸。嘉靖皇帝去逝後,青花龍缸的燒制雖然仍在繼續,但規模逐漸縮小,到萬曆年間,因為燒制龍缸,甚至爆發了御窯廠窯工罷工事件,據史料記載:萬曆二十七年(1599),御窯廠奉旨燒造青花大龍缸,久燒不成。當時是一個名叫潘相的宦官監理景德鎮窯務,監督燒造大龍缸。潘相假天子之命,對陶工、窯戶進行“例外苛索”,動輒鞭撻甚至殺害窯工,瓷工處境十分悽苦。隨著燒造期限的臨近,潘相更是變本加厲,陶民隨時都有性命之憂。窯工童賓看到同伴們的困苦,非常憤慨,縱身跳入窯內,赴火而亡,以示抗議。同窯的瓷工悲痛萬分,決心燒好窯內瓷器,以此表達對童賓的哀悼。後來開窯一看,大龍缸果然燒造成功。童賓之死,激起了全體瓷業工人的義憤,最終導致民變,全鎮工匠群起焚燒了御器廠的廠房。此舉嚇壞了潘相,這位督陶官只好偷偷地溜走。在瓷業工人的強烈要求下,朝廷為平民怨,緩和局勢,不得不在御器廠的東側修建“佑陶靈祠”,為童賓立祠,並敕封童賓為風火仙師。可見燒制大龍缸耗資十分巨大,且技術要求非常高,又因龍缸形體碩大,不易搬運,再加上其他諸多原因,使這種龍缸的保存難度增大,所以存世數量並不多,因而更顯珍貴。明嘉靖官窯青花大龍缸 嘉靖一朝共45年,世宗本人妄信道教、不重朝政,宦官和嚴嵩及其黨徒把持朝政,窮奢極侈。僅據有檔可查的記載,嘉靖一朝對景德鎮的瓷器派燒達60萬件。同時,十六世紀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步發展,都促進了景德鎮瓷窯業的迅猛發展,使景德鎮的制瓷技術得到迅速提高。歙縣博物館所藏的這兩件青花龍缸是採用西域回青料燒制而成,因而色澤濃翠艷麗,已不見永樂、宣德時期的黑鐵斑。《江西大志·陶說》:“舊陂唐青產於本府樂平一方,嘉靖中,樂平格殺,遂塞。石子青產於瑞州諸處。回青行,石子遂廢。”可知嘉靖時期景德鎮曾使用三種青花料,即樂平的陂唐青、瑞州的石子青和西域的回青。回青只有官窯使用,有官府專門保管。一般民窯是不能得到的。同時這兩件龍缸除了大小、主題紋飾(一是龍紋、一是獅紋)不同外,其它如造型、輔助紋飾、落款方式等基本相似,可以確定它們是同出一窯。並且在這兩件龍缸中,其中有一件的主題紋飾是青花五爪龍紋。關於龍的爪數,龍紋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別。《元史·順帝紀》:記載至元二年(1336)夏四月丁亥的禁令:“禁服麒麟、鸞鳳、白兔、靈芝、雙角五爪龍、八龍、九龍、萬壽、福壽字、赭黃等服。”據此可知五爪龍圖案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民間不能使用五爪龍圖案。另外將這兩件龍缸與定陵出土的嘉靖龍缸相比較來看,它們之間除了大小、輔助紋飾(定陵龍缸的頸部及近底處飾蓮瓣紋)不同外,其它如造型、青花發色、主題紋飾、款識書寫等基本一致。而且近些年在景德鎮御器廠也發掘整理出土了相類似的龍缸殘器。因此可以斷定歙縣博物館所藏的這兩件青花大龍缸是明代嘉靖官窯產品。它們的存世,為人們研究明代的青花瓷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明嘉靖官窯青花大龍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