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吳彬歲華紀勝圖冊》是明代畫家吳彬創作的一幅紙本設色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吳彬歲華紀勝圖冊
- 畫作類別:設色畫
- 文物級別:一級文物
- 年代:明代
-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 現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29.4公分、橫69.8公分
- 作者:吳彬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該圖冊是明代人吳彬所畫的。該圖冊共有十二幅,描寫一年中十二月份的節慶活動。
作品賞析
本冊共有十二幅,第一幅「元夜」畫的是一月元宵節慶賞燈的情形,巨大的燈山,華麗的燈飾,引來許多人駐足觀賞。第二幅「蠶市」,所謂的蠶市是買賣蠶具的市集,蘇轍詩序:「眉之二月望日,鬻器於市,因作樂縱觀,謂之蠶市。」眉是四川的古稱,以二月十五日為蠶市。畫中農家採桑、擇繭、煮繭、繅絲、織布等等,庭院中還有正在製作織布機。老老少少全體總動員,分工合作,忙得不亦樂乎。第三幅「鞦韆」,鞦韆是我國古代婦女喜愛的遊戲,原是北方山戎用來鍛鍊身體的習武活動,春秋時代傳入中原地區。到了唐代湯鞦韆的活動在清明節前後最為流行,唐明皇甚至稱之為「半仙之戲」。畫樓閣庭院,院中仕女群聚玩鞦韆。第四幅「浴佛」,四月八日為佛誕節,據載釋迦牟尼出生時,諸飛天群集散花奏樂,並有九龍吐水,為太子沐浴,所以佛誕又稱為浴佛節。畫中寺廟依山傍水而築,寺塔重重,井然有序,院中僧侶群集,參禮佛像。第五幅「端陽」端午最重要的活動便是賽龍舟水上競渡活動,每到端午觀看龍船競渡的民眾早就占得最佳位置,搖旗吶喊。畫中有各式商店擺著瓜果、肉品等,屋舍以菖蒲、艾草供奉,對岸庭院則種有蜀葵,河畔有十多人群聚,更多的人群則聚於橋樓之閣觀看龍舟競渡,一艘競渡之船正由橋下通過。第六幅「結夏」,夏至是每年的六月,炎熱的氣候讓古人從這一天開始「歇伏」的生活,也就是避暑。畫界畫樓閣庭院,曲橋荷塘,綠柳濃蔭,士人仕女有曲橋漫步,有棹舫清游,或採蓮水上,桌上供瓜果瓶荷彝鼎,水上清風徐來,暗香撲面,清夏水鄉,真賞心樂事也。第七幅「中元」,中元節是七月十五日,道教利用這天誦經作法事和三牲五果普渡孤魂野,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會」以百味五果來供養佛祖,燃燈誦經,以解救親人亡魂於倒懸之苦,此幅畫山寺環山倚建,寺門前盂蘭盆會,眾僧誦經,村舍樓閣、篷舟內或三兩聚集宴飲,或極目眺望。第八幅「玩月」畫中秋佳景,江中月影,與水榭塔寺的倒影相映成趣。寺邊有小徑西通院落人家,庭院背山倚嚴,叢樹環抱,湍瀑穿流橋下,景色宜人。院中村人設案祭拜,坡台、曲橋及篷舟上,士子三三兩兩,席地聚坐賞月。第九幅「登高」畫重陽登高景,蒼崖翠磴,間以楓林,小橋流水村舍點綴其間,層崖之顛,遊人登高抒懷,極目遠望,心曠神怡。第十幅「閱操」,即是校閱軍隊車騎,古時候在十月時,朝廷有「授衣」給官員的習慣,另外也有記載皇帝在冬天「講武習射」事跡。畫中河岸校場校閱海陸兩軍之情形,校台上主校官就定位,校場內旌旗飛揚,一列列全副武裝的士兵,正等待校閱,江河之上一艘艘軍艦划過,軍容壯盛整齊。第十一幅「賞雪」,皚皚白雪覆蓋大地,山石、樹林全罩上一層雪白,紛飛雪片、枯樹搖舞,賞雪便成冬天最有趣的事,亭間、小徑有探幽尋訪靈感的詩人,山石、樹木造型古拙,以墨烘染,畫出雪天,反襯雪白,倍覺寒意襲人。第十二幅「大儺」,所謂「大儺」是一種以扮演各種鬼怪所害怕的人物﹐跳著特殊舞步﹐而達到驅鬼除疫的儀式,這種儀式主要以農曆春節時所舉行的儀式﹐最重要也最盛大。寧靜村落里,正是農暇過年時節,橋上來了一隊人馬,前導敲著大鼓,引來村人駐足觀看,橋中有兩有穿著怪異,跳著奇怪的舞步,正是儺舞情景。全冊景物布置別致,形狀奇特,細看景物處處變化,人物的外形像陶偶,但各具姿態,是吳彬極精采的作品。
作者簡介
吳彬(生卒年不詳,約活躍在16世紀後期—17世紀前期),字文中,號枝隱頭陀,福建莆田人,明萬曆中曾官工部主事,為明末變形主義繪畫大家。其人物、佛像吸收了五代貫休的畫法,奇形怪態,或粗勁厚重,或秀雅綿密;山水師法自然而又誇張變形,常畫仙山異境,筆法精整,畫風奇特,獨具一格。